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五
輝煌六十年 阿陽換新天
![](/Files212/BeyondPic/2009-10/26/6421_200910261524431aQsM.jpg)
新中國成立以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居住在貧瘠、偏僻、荒涼的山區,世世代代與黃土為伴的回族群眾,他們一方面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抗爭,一方面還要經受著巨大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一年到頭過著粗糠雜糧、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倒塌的鍋臺黑窟窿炕、沒頂的房子露天的床,啃樹皮、吃粗糠、十多歲的娃娃沒衣裳,天天苦、月月忙、一年到頭精打光”……這些流傳至今的“花兒”,便是當時回漢群眾真實的生活寫照。
伴隨著共和國成長的年輪,沐浴著時代的春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即將在孕育希望的季節里,迎來自治縣成立六十周年的喜慶日子。六十年艱苦創業,六十年風雨兼程,六十年承前啟后,六十年繼往開來,33萬回漢兒女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求真務實、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精神,在1311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播種耕耘、春種秋收,昔日貧窮落后的張家川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顧過去,辛勤耕耘譜華章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自1953年成立自治縣以來,即將走過六十年的光輝歷程。六十年持續奮斗,幾代人不懈追求,在黨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張家川回漢兒女在火熱的張家川大地上,以團結拼搏、務實創新、敬業奉獻的昂揚斗志,風雨兼程、克難攻堅、干事創業,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用勤勞、智慧和汗水,眾志成城譜寫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開創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一是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7.2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8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9億元;財政支出12.91億元%;農民現金收入285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00元。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2011年,全縣農業生產總值達到7.47億元,實現農業增加值4.42億元。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達到11.38萬畝,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0.9萬噸。農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三區三園五帶”建設穩步推進。蔬菜、果品、馬鈴薯、中藥材、大麻等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以建設“隴東南畜牧大縣”為目標,全縣畜禽飼養總量達127.2萬頭(匹、只)。實施通自然村、通農田路的“雙通”工程,修建農田道路2748公里。完成劉堡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4.25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修梯田2.36萬畝,治理小流域33平方公里,完成“一池三改”1000戶。實施扶貧片帶開發項目,脫貧人口6500人,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14.05萬畝集體林地全部完成勘界確權任務。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農民增收后勁不斷增強。三是項目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突破。2011年,爭取到農業綜合開發、2011年扶貧易地搬遷、農村人飲安全工程等項目203項,篩選上報了縣城城區集中供熱擴能改造、農村環境綜合整理、馬家塬遺址保護等42個縣慶項目,爭取到位國家、省市投資3.8億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年共簽約招商項目19項,實施招商項目24項,完成投資7.22億元。四是工商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1年,工業總產值預計達到4.28億元。恭門鎮工業走廊規劃完成可研評審,張家川100萬噸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前期工作順利開展。加強中部清真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了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建設實施方案,各項規劃論證工作順利進行。金風科技2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項目進展良好。羲皇阿膠有限公司新產品太極天膠已研制生產,即將上市銷售。50萬噸鐵銅精粉技改等工業“雙五”工程建設進展順利。五是城鎮建設取得新進展。2011年,縣城“十大工程”開工建設,縣城北濱河路和南部路網,南部路網道路拓建工程已完成管道鋪設和部分路基工程。完成縣城垃圾填埋場建設。后川河堤防、城區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城區污水處理廠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六是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11年,實施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推進城區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全縣7所中小學校校安工程危房改造項目基本完工。統籌發展城鄉衛生事業,大力推進九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新農合制度建設進一步規范,新農合門診統籌工作全面開展,參合率保持100%。1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和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完成了18651戶廣播電視入戶工作和271個農家書屋建設。七是和諧社會建設積極推進。2011年,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政策,累計發放城鄉低保9232.2萬元,發放城鄉醫療救助592.54萬元。全面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共有11.83萬人參加新農保,共發放養老金2329.55萬元。開發就業崗位708個,實現新增就業1950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輸轉富余勞動力6.51萬人(次),創勞務收入5.99億元。啟動實施了和暢家園廉租住房建設,為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賃補貼401.42萬元。
現在,放眼張家川大地,從飽受歧視到當家作主,從茅草房屋到青磚瓦房,從麻桿點燈到電燈電視,從雞犬不聞到牛羊成群,從牛車馬車到汽車轎車,從千里傳書到手機代步……張家川回漢兒女正在新時代的濃濃氣息里,在激越奔放的改革大潮中,共同分享著共和國發展和改革的成果。
立足當前,攻堅克難負重任
閃光的數字令人自豪,但張家川回漢兒女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歷史的原因,張家川發展的起點低、底子薄,搶抓機遇的意識還不強,農村的發展變化還不夠大,城鄉部分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與兄弟縣區相比差距更大,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依然任重而道遠。
全面深入地審視自身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和全縣33萬回漢兒女已經從全面總結張家川六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強烈的共識:當前, 張家川發展中最大的問題是發展的問題,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大,城鎮化進程滯后,交通等方面的瓶頸制約尚未完全消除,吸引和聚集生產要素的能力弱。二是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產業化程度低,投入機制不活,農民穩定增收的難度還很大。三是特色產業發展緩慢,工業企業規模小、效益低,現代物流業、旅游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投融資渠道狹窄,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難度大,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還不強。四是城鄉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還比較突出,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城鎮就業壓力加大,深入推進扶貧攻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仍十分繁重。五是教育基礎還比較薄弱,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的任務仍很艱巨,人口整體素質不高,將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難度很大。六是加快發展中各類矛盾糾紛易發多發,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苗頭性問題時有發生,社會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七是干部作風需進一步改進,一些干部研究政策、謀劃發展、破解難題、抓好落實的能力不強,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對權力運行監督還不力,不作為、亂作為、不當作為的問題時有發生。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發展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因此,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明確要突出抓好八項重點工作。堅持以項目為支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載體,千方百計爭項目、抓投資、建項目,以重大政策和項目的落實,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堅持以“三區三園五帶” 建設為抓手,加大農業和農村工作力度。強化投入,創新機制,不斷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堅持以“雙十工程”為載體,加大城鎮建設力度。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大開發力度,強化城市建設與管理,努力打造隴上民族特色城。 堅持以“雙五工程”為重點,加大工業經濟發展力度。堅持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以承載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為抓手,以民族特色和資源優勢為依托,加快“雙五工程”建設步伐,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的新突破。堅持以激活商貿活力為突破口,加大財政、金融、商貿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中央、省上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有利時機,加快商貿物流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特色旅游產業,帶動全縣第三產業全面快速發展。堅持以改善民生為核心,加大社會事業工作力度。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確保改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以“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為引領,加大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力度。圍繞“兩個共同”示范縣的創建,始終高舉團結進步的旗幟,堅決維護法律尊嚴,積極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大破解難題的力度。敢不敢解難題、能不能解難題、善不善解難題,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德才的綜合檢驗。
展望未來,描繪壯美新藍圖
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成就明天更加燦爛的輝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得天獨厚的資源、文化和區位優勢,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以建設全省“兩個共同”示范縣為目標,以省、市優惠政策為依托,以60周年縣慶為平臺,以強基礎、育產業、惠民生為主線,以大上項目、加大投入、擴大需求為支撐,以全民創業、優化環境、促進和諧為保障,千方百計抓項目、集中精力解難題、整合資源建亮點、突破瓶頸促發展、優化發展大環境、強化黨建作保證,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當前,張家川回漢兒女正按照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十二五”規劃描繪的發展藍圖,昂首闊步前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張家川跨越式發展的征程上,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把張家川建成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示范縣,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甘肅省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隴東南畜牧大縣,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旅游區),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目標,是對幾代張家川人艱苦創業的實踐經驗的全面總結和升華,是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放眼世界、放眼百年,為張家川33萬回漢人民的福祉安康殫精竭慮謀劃的宏偉藍圖。宏偉的目標需要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宏大氣魄,需要全縣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制約張家川發展的是觀念意識和資金人才,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勇于創新和銳意進取的精神,思進取,敢破格,我們的事業才能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人人都要樹立良好形象、人人都要培育投資環境,我們才能承接更多的資金和項目支持發展張家川。
我們堅信,開放的張家川必將從60年滄桑巨變的成果展示中,引來世人更加關注的目光,形成更大的投資熱潮,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張家川33萬回漢兒女必將從60年的輝煌成就和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中倍受鼓舞,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更加振奮的精神面貌、更加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更加努力的拼搏精神,進一步形成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進一步推進張家川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步伐,在千帆競發、百軻爭流的時代浪潮中,創造出碧水藍天的美好家園和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