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1》系列報道之二十二
張家川全力撐起社會保障“安全傘”
“民生重于一切”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如何保民生、促發展,如何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如何實現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宗旨,張家川縣民政局做出了積極探索,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各種民生問題日趨凸顯,各類自然災害交替發生的2011年,張家川民政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實施五項工程,著力打造強勢民政,把工作觸角延伸到社會保障的方方面面,為困難群眾努力撐起了一把社會保障“安全傘”。
原市委副書記張應華來張家川縣查看災情
五項工程,筑牢民生基石,強勢民政為城鄉困難居民撐起"安全傘" !绊椖恐巍惫こ,“管理規范”工程,“機制創新”工程,“網絡信息”工程和“效能提升”工程,是張家川縣打造強勢民政的五根支柱。正是因為這五根支柱的存在,使得“項目民政”、“陽光民政”、“貼心民政”、“數字民政”和“效能民政”等五大概念得以變成現實,也使得強勢民政的輪廓日漸清晰。
作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有力支撐,張家川縣民政局緊緊抓住國家、省、市各類政策機遇,大力實施“項目支撐”工程,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對張家川民政事業的資金投入,在今年全省嚴控擴面大背景下,張家川積極爭取適度擴面2000人,并完成第六次提標,城市低保標準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184元,人均補差由113.48元提高到124.83元。農村低保標準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平均補助水平由月人均61元提高到月人均72元以上。五保供養平均標準提高20個百分點,達到每人每年2431元。
政策扶持是“項目支撐”工程的一個方面,大力爭取和實施基礎建設則是張家川“項目民政”的另一個支撐位?h防災減災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項目、投資200多萬元的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項目、莊河小學建設項目、社區陣地建設項目、民政局機關整體搬遷……這些項目爭取、實施,使張家川民政工作在“發展抓項目”的理念帶動下,邁出了堅實步伐,全縣民政公共服務能力由此得到全面提升。
目前,張家川縣有城市低保對象3433戶6487人,分別占全縣非農業總戶和人口的26.31%和14.74%;有農村低保對象20737戶70200人,分別占全縣農業總戶和人口的24.41%和24.53;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1669人。全年累計發放城市低保及各類生活補貼資金1425.92萬元,發放農村低保及各類生活補貼資金7086.1萬元,發放五保供養及各類補貼資金405.73萬元。面對龐大的救助對象和巨額的民政資金,民政局積極實施“管理規范”工程和“網絡信息”工程,以規范管理為主線,以完善體系為抓手,著力打造“陽光民政”、“數字民政”, 始終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確保民政工作流程規范,資金運轉安全。在全面落實各項惠民政策的同時,強化監督,讓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編織一張多層次、廣覆蓋的新型社會救助網絡,讓不同階層的人群共享社會保障的溫暖,是縣委、鄉政府的所想,也是所為?h民政局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嚴格落實相關政策,初步建立起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張家川縣困難群眾安全越冬救助實施方案》、《張家川縣鄉村三級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張家川縣重點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細則》等方案的制定實施,使得張家川抗災救災、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優撫安置、福利老齡事業等工作的管理均具備了規范化、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城鄉低;緦崿F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災害救助應急體系不斷完善,救災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孤殘老幼等特殊群體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強。
通過實施“機制創新”工程和“效能提升”工程,張家川縣民政局不斷完善救助辦法,簡化申報審批手續,全面實行救助資金“一折通”社會化發放,有效破解了群眾普遍關注的一些“難點”和“熱點”問題,使城鄉低保、城鄉居民臨時救助等概念深入人心,民政為民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2011年,張家川民政事業成就令人矚目。一串串閃耀的數字,一個個飽含濃情的善舉,是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為民情懷的真實寫照,強勢民政,必將為和諧張家川的建設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