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中國共產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自即日起,開辟“張家川縣第十二次黨代會宣傳專欄”,分別在會前、會中、會后開設“喜迎黨代會 推動新跨越”、“黨代會進行時”、“落實黨代會精神 加快新張家川建設”三個欄目,全面展示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矚目成就,宣傳第十二次黨代會所確定的奮斗目標、工作任務和工作措施,努力營造團結、向上、奮進、熱烈的宣傳輿論氛圍,為加快張家川建設步伐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1.jpg](/Files227/BeyondPic/2011-9/6/1109061117d726990d5c0a3eab.jpg)
“十一五”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上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目標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項目工作,全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搶抓發展機遇,強化工作措施,努力拓展發展空間,著力破解要素制約,積極謀劃、申報、爭取、建設了一批改善民生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為全縣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Files227/BeyondPic/2011-9/6/11090611171d00de389527b3af.jpg)
——搶抓機遇爭項目。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舉措,搶抓機遇,累計實施各類建設項目473個,完成投資29.78億元。特別是去年以來,先后爭取到了莊天二級路、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路、國家和省上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縣、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試點縣、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國家級扶貧片帶開發等事關全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在項目拉動下,縣域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極大地提升了全縣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帶動了相關產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的改善,在全力抓好項目爭取的同時,通過多次向省、市專題匯報銜接,省政府專門召開了研究支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有關問題的會議,出臺了支持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16條優惠政策。
![3.jpg](/Files227/BeyondPic/2011-9/6/1109061117f43828a785833fe5.jpg)
——千方百計爭資金。“十一五”以來,全縣項目累計完成總投資達29.7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投資2.1億元,爭取中央、省市資金12.12億元,吸引社會資金23.3億元,融資1.6億元。重點項目直接投資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逐年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25億元增加到23.5億元,年遞增56.2%。先后爭取擴大內需資金16.04億元,其中,爭取國家、省市投資12.12億元。市無償投資12.96億元。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9.63億元,災后重建資金2.38億元,擴大內需資金0.274億元,扶貧資金0.68億元(其中扶貧專項資金0.28億元,以工代賑資金0.18億元,易地扶貧搬遷試點資金0.22億元)。極大地拉動了我縣GDP的增長。
![4.jpg](/Files227/BeyondPic/2011-9/6/110906111731e9102c142f4f86.jpg)
——盡心竭力謀項目。進一步加強項目儲備,結合“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和關天經濟區域發展實施規劃,征集、篩選、儲備了“十二五”重點項目508項,總投資398億元。進一步充實完善了全縣項目庫,為我縣項目列入省市規劃的盤子奠定了堅實基礎。
——整合資源建項目。縣城整體測繪工作高質量完成。多渠道籌措資金3億多元,實施了城區道路延伸改造、市政服務設施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完成了以縣城和平路、阿陽路、解放東路和中城北路等17條20公里城區道路的新建和拓建改造工程,舊城區改造基本完成,實施了以行政辦公大樓、行政廣場、體育活動中心等工程為重點的新城區建設,縣城面積由原來的4.6平方公里擴大到8.2平方公里,一個空間布局基本拉開,多項功能基本配套,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的新縣城初步顯現。垃圾填埋場等續建工程穩步推進,星月怡庭等5處住宅小區和新民小區廉租房建設工程進展順利,建成新城區供熱點1處,共鋪設供熱管網10公里,供熱面積由原來的5萬平方米擴大到60萬平方米。實施了星月花苑等5個商住小區建設,新增住宅面積8.7萬平方米。特別是今年前半年,北濱河路、縣城南北路網、城區生活污水、影視中心等縣城“十大”工程相繼開工建設。恭門鎮城鄉一體化“八大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其中,付川新農村建設已全面完成并陸續入住。富川水庫、恭門火車站站前廣場等重大項目已完成項目可研。規劃論證了龍山鎮“十二大”工程。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實施了一批道路、市場、供排水、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恭門、馬鹿、梁山等小城鎮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完成了龍山鎮老街道改造及恭門鎮老街道改造工程,不斷提高了城鎮化水平。共新建通鄉、通村公路163條468.3公里,完成投資2.95億元,使城鄉道路網絡進一步優化。積極實施了渠子梁、連五梁、劉堡梁安全飲水等一批水利骨干項目,解決了15鄉102村17.67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實施南河、北河等堤防工程12公里;新修梯田6.2萬畝;投資1890萬元建成“一池三改”沼氣池5400戶;建成蔬菜種植基地6個2.2萬畝;建成馬鈴薯、中藥材、大麻、蠶豆等特色作物示范基地8個;新增經果林1.5萬畝,總面積達到6.4萬畝。積極實施商業城綜合開發、龍山皮毛市場二期工程、同仁建材市場,通達農貿市場建設,促進了城鄉商貿流通。投資達1.8億元,完成全縣中小學新建和改擴建工程17.7萬平方米。較好地改善了教育基礎設施條件。共實施各類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2項,總投資5138萬元,建設面積達3.78萬平方米,完成了縣人民醫院,二院標準化擴建和中醫院整體搬遷和15個鄉鎮衛生院改擴建任務。建成了民族藝術劇院、民族博物館、有線電視光纖改造工程和18 個村村通工程等文化基礎設施,完成總投資1260萬元。投資694萬元完成了縣中心敬老院建設,投資360萬元完成了縣計生服務中心和5個鄉鎮中心計生服務站建設。投資1036.2萬元完成了縣公安指揮中心、看守所、基層司法所、派出所、基層法庭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66個災后重建項目,完成了10個村766戶的整村搬遷和9975戶的重建任務及中醫院住院樓、職教中心綜合樓、縣一中教學樓、縣二院住院樓等災后重建項目,完成總投資23794.5萬元。33個擴大內需項目已全部完成,完成投資9432.1萬元。投資2782萬元實施了43個整村推進項目,建養畜暖棚3022座,養海福特牛7873頭,蔬菜大棚1120座,人飲工程8處,堤防2.53公里,鄉村道路15公里;投資1750萬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31個,建成縣、鄉村道路15條69.3公里,橋梁6座,堤防7處9.7公里,人畜飲水3處,新建灌溉工程1處;投資2237.5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1村1023戶5072人。累計建設住房66370平方米,基本農田建設完成7581畝,修建人畜飲水工程10處,人飲水窖89眼,修建堤防4處3100米,建設農村公路23.88公里,機耕道18.7 公里,巷道硬化18714平方米,修建橋梁4座,建衛生所9處472.6平方米,建村委會5處438平方米,實施農電工程11處,架設農電線路27.35公里。引進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2個,總投資11.92億元,其中引進外援資金2129萬元。建成了中石油分輸泵站及成品油管道工程、日選1000噸銅選礦、連五梁人飲工程等項目。“五大”新建工業項目整體進展良好,完成了風電項目的風力測試工作,50萬噸鐵銅精選項目全面展開。引進太極集團成功兼并縣阿膠廠,組建成立了羲皇阿膠有限公司,新廠區已開工建設。加強與中電投、華能、國電集團等大企業集團的合作力度,煤電、煤化工、清真食品加工、皮毛加工、金屬鑄造等“五大”工程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推進。
![5.jpg](/Files227/BeyondPic/2011-9/6/1109061117a13617f4ba2916ba.jpg)
——完善機制抓項目。一是圍繞項目上報、審批、論證、建設、變更、資金管理、竣工驗收、責任追究等八個方面健全了項目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出臺了《張家川縣國家投資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張家川縣項目前期經費管理辦法》、《張家川縣重點項目督查考核通報》、《張家川縣縣級領導包抓項目制度》、《張家川縣政府投資重大項目風險評估辦法(試行)》等七項制度。二是建立了四大組織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按照“誰分管、誰負責”的原則,確定了每個項目的聯系領導和責任部門,明確包抓責任,靠實工作任務,同時,按照“五個一”的項目工作機制,對相關任務進行量化分解,確保了項目工作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三是強化督查考核,落實獎懲措施。縣委、縣政府把項目工作納入鄉鎮和部門的年度考核,堅持年初有計劃,年中抓落實,年底抓考核、抓兌現,每年簽訂項目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與此同時,對相目爭取和實施情況實行跟蹤檢查和協調服務,特別是在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通過落實項目聯席會議、現場督查檢查、定期通報等關鍵措施,確保了項目工作順利實施。
![](/Files227/BeyondPic/2011-9/6/1109061117b2f10516a5e05e9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