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中國共產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在即。自即日起,開辟“張家川縣第十二次黨代會宣傳專欄”,分別在會前、會中、會后開設“喜迎黨代會 推動新跨越”、“黨代會進行時”、“落實黨代會精神 加快新張家川建設”三個欄目,全面展示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矚目成就,宣傳第十二次黨代會所確定的奮斗目標、工作任務和工作措施,努力營造團結、向上、奮進、熱烈的宣傳輿論氛圍,為加快張家川建設步伐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縣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的五年,張家川縣農業工作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項目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強化科技培訓與服務,積極推進依法治農,促使全縣糧食生產穩定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這五年是全縣歷史上農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糧食生產大幅增長。201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0.93萬噸,農民人均占有糧352公斤,分別較2006年的9.04萬噸、296公斤,增加了1.89萬噸、56公斤,增長20.9%和18.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480元,較2006年的1460元,增加了1020元,增長69.9%。
農業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堅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逐步建立起了縣鄉科技培訓、試驗示范及推廣服務體系,突出引進、注重示范、強化推廣、加快創新,落實了各項豐產增收措施,五年來,共引進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80多項(次),完成科技推廣項目30多項,有力促進了全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特色產業發展迅速。五年來,通過壓糧擴經、壓夏增秋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種植業結構呈現出了可喜的“兩增一減”趨勢(經濟作物、大秋作物面積增加,糧食作物面積減少),糧經比例由2006年的4:1調整為2011年的3.2:1,夏秋比由63.5:36.5調整為59.5:40.5。馬鈴薯規模不斷擴張,以塑料大棚為重點的蔬菜產業方興未艾,大麻中藥材產業穩步發展。
植保工程效益明顯。五年來,始終把大田防治放在農業工作的首位,突出抓好抓出成效。2011年主要農作物病蟲草鼠害面積82.5萬畝(次),防治面積46.2萬畝(次)。2006年以來,先后開展各類試驗示范項目14余項,其中獲市級科技進步獎6次、星火獎2次。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五年來,按照“抓農業必須抓投入,抓投入必須抓項目”的思路,科學論證,積極爭取,精心組織,認真實施,加大項目建設力度。截止目前,共爭取實施旱作農業、優質冬小麥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農村沼氣池建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陽光工程、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60項,爭取資金1.16億元,為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增強了農業生產后勁。
農機安全形勢好轉。在農機安全生產方面,嚴格執法,文明監理,積極實施農機具補貼項目,切實做到了為農業安全生產保駕護航,提高生產效率。2010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9.58萬千瓦,拖拉機擁有量4839臺,擁有各類播種機5396臺,人畜力鋪膜機370臺,農業機械總作業量達到7.55萬標畝,農機經營總收入達到8100萬元。完成拖拉機檢驗1836臺,培訓拖拉機駕駛員339人,全縣農機安全形勢運行平穩。
已經完成澆筑的沼氣池
沼氣建設蓬勃發展。截止目前,累計在全縣15鄉鎮168村完成“一池三改”農村戶用沼氣建設11450口,經過農業部門的不懈努力,戶均年增收節支2000余元,彰顯出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生產方式的改變和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使農民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