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章《關山明月》)
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的創作背景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地處陜甘交界,關山西麓,是隴東南地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中原和西部交接的地方鑲嵌在廣大漢族區獨立于漢族區的自治縣。張家川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解放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在國家的強力支持下,張家川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張家川“花兒”已被甘肅省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伴隨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更加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對“十二五”的發展,張家川縣委通過反復調研,提出了“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營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和“搶抓機遇、奮力趕超,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主題,為了使發展的基本方略、理念和主題深入人心,藝術再現張家川回漢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由窮變富,由弱到強,奮力趕超,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風貌,進一步激發全縣人民奮發進取奔小康,永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縣的崇高榮譽感,就需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需要用文藝作品的形式對外樹立張家川良好形象,對內凝聚人心,為全縣加快發展提供精神食糧和精神動力。同時,從周邊區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看,張家川的文化魅力四射,要保持回族的特色文化,也需要有對張家川的歷史和文化進行勾勒和描述的藝術載體。為此,張家川縣委從2010年提出,要傾注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將張家川縣原來的花兒劇本《關山情》改編打造成既體現張家川的歷史文化背景、又能激發全縣人民在新形勢下奮發進取奔小康的高水平文藝作品。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創作編排,是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面對新時期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進行通盤考慮的結果,是全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為張家川縣建縣60周年打造的一張文化名片。
(第四篇章《關山明月》)
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的重大意義
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的創作、編排和成功演出,為張家川文藝史上寫下了厚重的一筆,不僅挖掘和傳承了張家川民族文化遺產,弘揚了民族優秀文化,而且能夠進一步提升張家川對外良好形象和知名度。同時,將《關山月》打造成張家川的文化名片,通過演出交流搭建平臺,可以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尤其在建黨90周年之際進行上演,是張家川33萬回漢兒女獻給中國共產黨九十華誕的一份厚禮,對于進一步加強回漢團結,凝聚人心,永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崇高榮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將為推動張家川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持。伴隨著《關山月》的誕生,張家川縣還將開工建設文化影視中心、回鄉風情園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這些都將進一步提升張家川的文化品味,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點 評
彭 衛 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副局長:張家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貧困縣,能拿出《關山月》這么一臺大戲確實不容易,這充分體現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對藝術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主題非常突出。《關山月》以“回漢團結一心、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通過歌舞傳情,詩歌述史的表現手法成功上演,對于進一步宣傳、推介、提高張家川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必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二是創作富有新意,場面宏大,發人深省,令人振奮;三是民族服飾獨具特色,舞美設計別具一格,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人耳目一新,開闊了觀眾視野;四是《關山月》充分挖掘了當地民族文化,突出了張家川“花兒”音樂的地域特色,讓觀眾在歡快的旋律中盡享視覺盛宴。《關山月》的創作、編排與演出為全市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促進文化大市建設帶了好頭,張家川縣要再接再厲,力爭使《關山月》參加全省明年的大型劇目調演。
吳治中 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紀檢書記、市歌舞團團長: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以濃墨重彩的史詩語言、流光溢彩的宏大場景、鮮明的民俗音樂舞蹈形式,充分展示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百年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張家川鮮明的民族特色、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張家川回漢兒女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以美輪美奐的藝術形式和深邃沉厚的思想意蘊帶給觀者藝術感染和文化熏陶,達到了樂正風淳,秉承教化的效果,為全市人民奉上了一場視聽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楊亦功 天水市歌舞團副團長、國家二級演奏員:《關山月》全劇以“月”的陰晴圓缺象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近百年的奮斗歷程,以歷史時間為脈絡的結構劇本,由序曲《月彎彎》,主體《關山殘月》、《關山古月》、《關山新月》、《關山明月》、《關山圓月》五個篇章,尾聲《四碗子感恩茶》等部分組成,融原生態花兒、民謠、原創詩朗誦、原創歌舞等多種藝術元素為一體。幾個篇章之間既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使得本劇具有了整體的節奏感和形式上的塊面感。整個史詩的演繹方式是音樂歌舞的深度融合與相互滲透,令觀者的審美感始終在視聽的引導下感受到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和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的照耀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繁榮、文化進步、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和諧的大好局面。
董 秦 天水市秦劇團團長、國家二級導演:感謝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有勇氣將這個作品搬上舞臺,獻給我們的是一臺讓人非常振奮、賞心悅目的大作。我在文化系統三十多年切身感覺,作為一個縣尤其是張家川縣能夠拿出這么一個大戲確實讓人意想不到,讓人很驚訝。不管從編排、舞美、燈光整個都渾然一體。特別是縣上在專業人員匱乏的情況下,啟用了一些沒有經過任何專業訓練的業余演員,他們能夠演出如此好的效果,讓人很震撼。《關山月》各篇章名字前后呼應,用月亮把它貫穿到底很巧妙,很有藝術性。
李祖武 原市歌舞團團長、老年大學副校長:《關山月》首次對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的本土音樂資源進行了較深層次的開發和挖掘,開辟了縣區音樂舞蹈史詩的先河。在音樂元素上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民族、美聲、通俗并行;曲式上以單一、單二、單三合唱等多種曲式相互融合;曲調上將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相融合,使之別具表現力;內容上將藝術性、抒情性、政治性等因素與張家川縣的優勢產業發展進行了有機整合,內容豐富,主次分明,彰顯了張家川縣特色的本土音樂資源與創編者的藝術才華。
鄒 軒 天水市藝術研究所所長: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氣勢磅礴,令人震撼,顯示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良好的精神風貌,服裝、道具、舞美等別具一格,音樂個性突出,體現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打造精品文化的決心,達到了對內凝聚發展合力,對外樹立良好形象的效果。
米秋萍 天水市舞蹈協會會長、國家二級演員:張家川縣在人力、物力、財力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在全市縣區率先打造了一臺大型劇目,充分體現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大手筆、大思路、大決心發展文化事業的信心,展現了張家川縣33萬回漢兒女高亢向上奮發進取謀發展的雄心壯志。《關山月》音樂舞蹈史詩根植于張家川縣民族藝術的肥沃土壤,又不囿于當地藝術現狀的再現,將本土原生態的樂舞資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多種元素的奇妙交融與變化之中。《關山月》作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文藝繁榮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在呈現給觀眾絕佳視聽享受的同時,讓我們對張家川縣的歷史厚度和文化底蘊有了更深的了解,對張家川人民生活的這塊熱土有了更多的向往。
觀看演出的群眾:通過觀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在享受文化藝術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前對張家川縣貧窮落后、封閉保守的片面看法,張家川民風淳樸,民族團結的畫面縈繞在我的頭腦中,張家川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
各位專家和觀眾在充分肯定該劇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提出了一些寶貴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希望張家川縣進一步加強對該劇的精心打造,使其真正成為一部能夠展現張家川深厚歷史文化的名片。
第三篇章《關山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