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天水市委常委、市文明委副主任、宣傳部長王光慶,市委副秘書長崔玉軍帶領市文明辦、市委農工部、市教育局、市文化文物出版局、市衛生局、市人口和計生委等部門負責人,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書記劉長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陳鴻的陪同下深入張家川縣胡川鄉倉下村調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王光慶一行先后深入倉下村航椒系列蔬菜種植大棚、倉下村馬胡胡家中圍繞發展蔬菜興產業、產業發展促增收、增收促進新文明等話題,同農戶進行親切交談;王光慶一行還深入倉下村陣地,查看了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等。
調研結束后,在倉下村召開了座談會。會上,市委常委、市文明委副主任、宣傳部長王光慶做了重要講話,市直各部門就張家川縣倉下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了高度肯定,并就進一步做好今后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建議,縣委書記劉長江做了表態發言,胡川鄉向調研組匯報了胡川鄉及倉下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王光慶首先對張家川縣倉下村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倉下村通過災后重建,實現了整村搬遷,使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地變化,當前,要抓住各種有利機遇,按照“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要求,著力做好農村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地教育、引導,使農民丟棄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使農村有新變化,農民有新面貌。
王光慶強調,張家川縣委、縣政府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社會發展理念,在黨的理論武裝工作、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新聞輿論引導、基層文明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根據張家川縣民族區域的實際,就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有創造性的突破和發展。去年以來,張家川在創先爭優工作中,提出了新思路、創造性地做了一些工作,有關新聞單位做了報道,張家川縣要總結經驗、總結規律,以此來提高新聞工作水平;要把經驗性、規律性的東西上升到政策層面。張家川縣要認真總結在民族工作上的創新和經驗,既要有理論,又要有實踐,話語還要樸實、實在,這樣的經驗,不管在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還是在黨員創先爭優活動都會有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市、省、國家在民族宗教工作上提供好的經驗。
縣委書記劉長江代表縣四大組織和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對市委常委、市文明委副主任、宣傳部長王光慶一行來張家川調研表示衷心感謝和誠摯歡迎。劉長江從民族地區清真寺“三大功能”、 “三支隊伍”建設、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在基層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特殊作用向調研組一行做了簡要介紹,并做了表態性發言。他指出,張家川縣是回族區域自治縣,回族人口占69.3%,在回族鄉村搞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必須發揮宗教活動場所、宗教界人士的積極作用,張家川縣把村文化書屋建設在清真寺,國家的法律法規、計劃生育政策等寫在清真寺文化墻,努力把清真寺建設成為全縣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重要場所;縣委、縣政府提出加強三支隊伍建設,即黨員隊伍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宗教隊伍建設(阿訇、寺管委員會人員),縣委把宗教隊伍建設拉入骨干力量建設,組織宗教界人士外出考察學習、為宗教界人士辦培訓班,效果非常好;圍繞宗教問題不敢管、不會管、管不好的問題,縣上提出“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即村黨支部聯系宗教活動場所,引導宗教活動場所依法開展宗教活動,宗教活動場所協助村黨支部凝聚人心,促進和諧;村干部聯系宗教人士,引導宗教界人士自覺做到“四個維護”,宗教人士協助村干部宣傳政策,教育群眾;黨員聯系信教群眾,引導信教群眾移風易俗奔小康,信教群眾協助黨員維護民族團結和宗教和順,通過在全縣宗教活動場所、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中開展“三聯三引三助”活動, “聯”出團結穩定新局面、“引”出崇尚文明新風尚、“助”出科學發展新合力,使全縣各級黨組織、村干部、黨員、宗教人士、信教群眾聯系更加緊密,全縣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團結協作、共謀發展、構建和諧的良好氛圍。
劉長江指出,做好基層精神文明建設,宗教是張家川縣優勢,經過幾年的探索,縣上提出了這些思路,圍繞清真寺的“三大功能”,把清真寺建成全縣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主要場所,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的“四大作用”,努力使宗教人士成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同時,強化“五大建設”,把宗教活動成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宗教活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和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部署決定、跨越式發展目標相適應,使宗教工作成為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全縣上下將以這次調研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工作,整合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努力做好基層精神文明建設。
聽取胡川鄉情況匯報
查看房前屋后式大棚建設
查看胡川鄉蔬菜大棚
查看全膜玉米長勢
聽取村干部匯報村情
交流農村發展意見
檢查倉下村衛生室
檢查胡川鄉村陣地建設
查看農家書屋運行情況
匯報會現場
大棚內作物長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