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主要領導干部研討班暨市委五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發言材料
搶抓機遇 奮力趕超
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中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書記 劉 長 江
(2010年11月)
![](/Files220/BeyondPic/2010-11/16/1011121745a6ac5e1d40bfa84c.jpg)
“十一五”以來,在黨的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呈現出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由于受自然條件、發展基礎、工作水平、環境氛圍等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諸多矛盾和困難,不僅與全省全市發展的差距拉大,而且與其他民族地區的差距也在拉大,總體上處在夯實基礎、破解瓶頸、突出特色、培育優勢、積蓄后勁、趕超發展的階段。加快發展是解決張家川一切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是全縣工作的主題。奮力趕超是時代賦予全縣各級黨政組織和各級干部的神圣職責,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把民族貧困地區作為“十二五”時期扶持的重點,這為我們奮力趕超增添了新動力,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為我們奮力趕超指明了方向。作為隴東南地區和關天經濟區內唯一的少數民族貧困縣,“十二五”時期,是我們搶抓機遇、奮力趕超,強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將認真學習,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及這次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將張家川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隴東南畜牧大縣、天水市礦業基地、關天經濟區特色旅游區的“四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營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實現經濟更快增長、發展更具活力、特色更加鮮明、生活更加殷實、社會更趨和諧的奮斗目標。
落實好這一思路,要堅持走好“五條路子”,即: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產業化建設為核心,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定不移地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子;堅持以園區建設為平臺,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大力推進“四大產業”培育,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堅持以優化環境為前提,以強化扶持為動力,大力推進商貿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全民創業的路子;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帶動發展的路子;堅持以教育為基礎,以科技為先導,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堅定不移地走科教興縣發展的路子。具體將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Files220/BeyondPic/2010-11/16/1011121433e9f23c4222562bbf.jpg)
一、強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實現新突破
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搶抓國家加快民族地區和西部地區發展以及“國扶47條”等政策機遇,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精神,選足選好“十二五”期間的建設項目。積極主動協調、銜接、爭取使已征集篩選的502個重點項目全部進入國家和省、市規劃的大盤子。基礎設施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十二五”前三年即自治縣成立60年的時候,農田水利建設實現川區水利化、山區梯田化、溝梁林帶化、飲水安全化、農路網絡化、城鄉清潔化;在道路建設上實現出縣道路高等化、通鄉道路柏油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內道路全硬化的目標;文化建設上實現村村有文化室、衛生所,有文化廣場;教育實現三年大發展目標;農業產業化、標準化有顯著提升,農村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科學布局城鄉電網、風電產業、煤炭與燃氣輸送、農村沼氣等能源建設項目,爭取西氣東輸二期工程管道支線過境張家川,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建成北氣南輸和隴東南煤炭西南輸出通道。突出抓好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路、平安梁安全飲水、富川水庫等基礎設施項目、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及各項民生項目,以項目的實施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
二、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努力在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民增收上實現新突破
全面落實黨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三區三園五帶”工程為抓手,在石硤灌區的三鄉鎮規劃建設2萬畝的川區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在西部六鄉鎮規劃建設300平方公里覆蓋15萬人口的山區農業綜合治理示范區;在天平鐵路恭門段沿線規劃建設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在沿川、沿路、沿河規劃建設蔬菜示范園,在張川鎮規劃建設畜牧產業示范園和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在全縣各鄉鎮適宜區規劃建設蘋果、洋芋、玉米、大麻、中藥材五個種植片帶。高度重視勞務經濟,做大做強“伊香拉面師”、“伊民電焊工”、“伊香烹飪師”、“民族家政”等特色勞務品牌,不斷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和品牌化水平。
三、集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努力在工商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突破
按照立足資源優勢、強化扶持指導、完善服務體系、突出優勢產業,逐步做強做優的總體要求,以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流通業為重點,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以三鎮為依托,強力促進工商經濟快速發展。做大做強礦產業。以陳家廟礦山綜合開發利用為龍頭,全力抓好鑫達公司40萬噸鐵精選礦、10萬噸銅精選礦項目建設。結合富川水庫修建,積極引進煤電、煤化工、鐵銅冶煉、建材加工等項目。做精做優民族加工業。充分利用張家川清真食品天然品質、清真品格的優勢,加大對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建明調味品廠、中藥飲片廠、阿膠廠等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扶持新上肉牛屠宰項目;以糧食、農副產品及民族飾品加工為主,拓寬民族加工業領域,使民族加工業得到全面發展。做活做響商貿旅游業。充分發揮回族群眾擅長經商的優勢,論證規劃在張川、龍山、恭門鎮建立大型物流中心,搞活商貿流通。發揮比較優勢,打響以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為主的草原生態旅游、以宣化崗拱北為主的民族風情旅游、以馬家塬戰國古墓為主的歷史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品牌,主動加強與關中地區的聯系,借船出海,擴大影響,提升張家川旅游的知名度,使旅游業真正成為全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四、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在推進城鎮化上實現新突破
按照“南北拓展、東西延伸、改建并舉、綜合開發”的思路和“擴大規模、增大容量、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培育產業、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的要求,積極實施經營城市戰略,加快縣城南北路網及回鄉風情園建設工程,力爭將回鄉風情園建成民族風情園、歷史文化園、休閑娛樂園、旅游觀光園。把房地產開發和市場體系完善作為推動城鎮化的重要抓手,規范房地產開發,三年新增60萬平方米商品房及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完善市場體系,滿足城市各階層及農民進城住房和就業的需求,努力打造“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富有活力、生態文明”的隴東南地區特色民族城。以縣城為龍頭,以小城鎮為紐帶,以中心村為基礎,切實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龍山、恭門、馬鹿、梁山、馬關、張棉等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培育發展以商貿型、工礦型、綜合加工倉儲物流型、旅游型特色鮮明的城鎮群,強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
五、深入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努力在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奮力實現三年教育大發展的目標。明年完成縣城內所有學校特別是縣一中后續工程、縣三中配套工程、新民中學設施完善和新建阿陽中學建設;2012年完成初中以上學校的建設;2013年即建縣60周年時完成中心小學以上學校的建設。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完成縣第一醫院與中醫院置換,力爭將縣第一醫院建成全市一流的縣級醫院。不斷完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完成文化影視中心建設項目。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促進人口、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平安張家川”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訪工作,及時化解各類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以“三聯三引三助”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形成經濟充滿活力、社會文明進步、生態環境友好、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發展新局面。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順是張家川一切工作的前提,加強黨的建設是張家川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將牢固樹立“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四個維護”的理念,打牢全縣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和黨員隊伍建設以及宗教人士隊伍建設,打牢全縣團結進步的組織基礎;努力找準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打牢全縣團結進步的工作基礎;堅持以群眾滿意為價值取向,確保人民群眾從基層黨組織工作和活動中真正得到實惠,打牢全縣團結進步的群眾基礎;以探索干部選拔任用提名機制為突破口,扎實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牢全縣團結進步的干部基礎。著力為全縣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帶著對回漢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責任,奮力實現“十二五”跨越式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