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17/BeyondPic/2010-7/20/1007170938c95d1f3d7f601ce5.jpg)
7月16日,天水市委、市政府召開加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會議。會議的召開具有里程碑意義:一項惠及張家川33萬回漢兒女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意見》隨即出臺。
接下來,本網將對《意見》進行全面解讀,并就《意見》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系列跟蹤報道,全方位展示單位、部門學習的全過程。
編者按:中共天水市委 天水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目前正式出臺。《意見》的出臺,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和《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的精神的一項重大措施,是立足張家川縣的實際、著眼統籌區域發展、深入推動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對推進張家川縣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Files217/BeyondPic/2010-7/17/1007171323819c8ebd596ba053.jpg)
一、認清形勢,統一思想,深化對加快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1、充分認識加快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張家川縣是隴東南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全省七個自治縣中人口最多、基礎條件最差的縣。全縣回族人口占69.3%,是全國回族人口比例較高的回族自治縣。近年來,張家川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立足縣情,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各項工作都有新的進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200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2.8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8218萬元,財政支出90424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0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0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16元。全縣各項經濟指標提前兩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目標。但是,由于自然、歷史等原因,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總體發展水平還不高,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科技、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落后,加快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加快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是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沒有張家川縣的發展,就沒有全市的協調發展。張家川縣的小康如果不能如期實現,就會影響全市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全市各級黨政組織必須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著眼全局,立足長遠,切實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全力推動張家川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明確今后一個時期加快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奮斗目標。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四大目標”(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隴東南畜牧大縣、天水市礦業基地和天水市特色旅游區),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營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終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用品、食品)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業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新的突破,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張家川奠定堅實基礎。奮斗目標:搶抓國家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和市委、市政府“1135”區域發展戰略,按照張家川縣“依托天水、連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思路,立足特色,發揮優勢,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到“十二五”末,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要高于“十一五”時期的增長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經濟更快增長。全縣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發展更具活力。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全民創業意識和全社會創造活力明顯增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制體制不斷健全。
特色更加鮮明。民族特色、民族品牌、民族文化、區域優勢更加突顯,為實現“四大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生活更加殷實。城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城鄉人民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社會更趨和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社會穩定的局面進一步鞏固。
![](/Files217/BeyondPic/2010-7/17/10071713233ae85681b4b7aab5.jpg)
二、把握主題,明確任務,開創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3、把加快張家川縣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市直有關部門要對事關張家川縣發展的重大產業、重大項目,優先給予安排,進一步幫助張家川縣全面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要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和政策以及安排專項資金時,充分體現對張家川縣的支持。張家川縣廣大干部群眾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足用活優惠扶持政策,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4、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對民族自治地區的財政支持政策,爭取省財政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民族優惠政策轉移支付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方式進一步加大對張家川縣的扶持力度。張家川縣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市財政要繼續從以下幾方面對張家川縣給予支持:市政府原定的對張家川縣的各項補助政策繼續保持不變;張家川縣發展專項補助從2009年起增加到300萬元,并延長三年;在省財政直接補助管理的基礎上,市級財政用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專項資金,在分配時給張家川縣同樣給予支持;市財政要繼續協調省財政在每年給張家川縣財力補助400萬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補助力度。要加強與省民委聯系,協調省發改、工信、財政、建設、交通、農業、水利、科技、教育、衛生和社保等部門在重點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項目的安排上,對張家川縣給予傾斜。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信貸資金對張家川縣經濟的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大對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等四大產業的信貸支持,促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降低融資成本,提升中小企業獲得金融資源的能力。支持張家川縣成立投資擔保公司、農村信用擔保公司,探索建立適合民族地區特點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以進一步拓寬“三農”領域融資渠道。
6、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張家川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民族自治縣。對張家川縣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資金優惠政策要按照中央和省、市有關要求予以落實。市上在安排全市地方投資時,應逐步提高張家川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加大張家川縣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重點幫助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其中大帶動作用的基礎設施項目。在“十二五”期間,支持建設秦安-張家川-隴縣高速公路和16條縣鄉公路升級改造、128條暢通公路,基本實現鄉鎮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支持張家川縣實施城區集中供熱管網改擴建等14項城鎮基礎設施工程,爭取西氣東輸二期工程管道支線過境張家川縣。同時,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村的水利化程度,力爭張家川縣2012年基本實現梯田化;重點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問題,將張家川縣列入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實施計劃的農村人口列入單村供水工程范圍。協調省上有關部門將十萬頭優質肉牛產業化發展、肉牛產業大縣建設項目和百萬只土雞養殖基地建設及屠宰加工等項目列入國家規劃。爭取將張家川縣列入全國生態建設試點縣,將2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列入國家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進一步改善縣域生態環境。
7、大力扶持支柱產業發展。在重大項目布點時,同等條件下對張家川縣予以優先考慮,優先安排資源開發和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對礦產品開發、皮毛加工、清真食品生產等產業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骨干企業,提高資源就地加工轉化增值能力。充分發揮礦產、水電和旅游資源優勢,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要著力培育張家川縣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民族企業為出口創匯企業,協調省上在資金、出口配額、出口退稅等方面給予優惠,爭取省上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扶持張家川縣工業經濟發展財政專項資金。對張家川縣發展前景好的非公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給予傾斜扶持,落實的扶持資金重點用于新建項目、技術創新和改造、農產品加工、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出口創匯等項目。同時,加大對現有工業的技術改造投入,將華能煤化工、雙孢菇加工、清真方便面、動物生化制品加工、清真系列肉制品加工等工業項目列入全市“十二五”規劃,在技改項目布點、申報、審批、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傾斜。
8、積極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市、縣涉農部門要制定張家川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計劃,逐步擴大優質馬鈴薯基地、優質蔬菜基地、大麻種植基地建設規模,繼續加大對張家川草食畜牧業的支持力度。市財政每年安排的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在項目安排上對張家川縣給予傾斜,用于扶持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戶)和龍頭企業的建設,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加強防疫檢疫基礎設施建設。繼續落實奶牛良種補貼和基礎母牛補貼政策。結合“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在張家川縣建設高新畜牧科技示范園區,帶動全縣畜牧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優先安排張家川縣農業發展項目,實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修復、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飲水安全工程、生態建設示范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堤防工程等農業項目。繼續加大對農民種糧補貼和特色產業開發、農民培訓、綜合開發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支持力度,在項目資金分配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培育起1-2個特色明顯、優勢突出、支撐作用較強的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和促進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重視張家川縣糧食生產,在投入上給予一定傾斜。爭取將張家川縣列入“一事一議”補助試點縣,扶持引導農民搞好巷道硬化、整修田間道路,改善人居環境。
9、扶持壯大旅游業。加快對張家川縣重點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張家川以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為主的自然生態游,以宣化岡拱北為主的少數民族風情游和以馬家塬遺址為依托的人文風景游的“三點一線”旅游格局。繼續加大對景區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將張家川縣旅游資源納入“關中-天水經濟區”旅游走廊規劃,打造關山森林草原精品旅游品牌,實現與陜西、平涼旅游線路的對接與延伸,促進民族縣旅游業的發展。大力支持張家川縣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物流業和信息、法律、文化、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
10、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積極爭取將張家川縣列入國務院扶持甘南、臨夏少數民族地區的范圍,予以同等重視支持。進一步加大整村推進、勞務輸出、產業扶貧、以工代賑、科技扶貧、異地搬遷等工作力度。爭取省財政廳進一步加大對張家川縣貧困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解決扶貧開發資金短缺的問題;并安排少數民族地區財政扶貧專項資金,重點扶持1-2個貧困村的產業開發項目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有一定實力的市級幫扶單位調整幫扶張家川縣15個鄉鎮的15個貧困村,下達幫扶指標,一定三年不變。張家川縣繼續享受與我市其他國扶縣同等待遇的基礎上,在各類扶貧項目投資方面予以傾斜。通過努力,力爭“十二五”末,基本解決張家川縣人畜飲水難、看病難和上學難的問題,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目標,使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喝上潔凈水,住進安居房,生活條件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