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16/BeyondPic/2010-7/6/20100706110521344.jpg)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是隴東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h境內古文化遺存較多,出土文物豐富多彩,有距今7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期原始聚落遺址、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原始文化遺存。目前,全縣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90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h博物館現藏有文物5500余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400多件。馬家塬戰國古墓葬,被評為2006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宣化岡是頗具影響力的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學派圣地之一。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占地面積57.68平方公里,景區內共有大小景點20多處,以低山峽谷、草場溪流等原生態自然景觀為特色,先后被省林業廳和天水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和“市級風景名勝區”。張家川花兒別具風格,被列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Files216/BeyondPic/2010-7/6/20100706110521346.jpg)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得到改善。完成了宣傳文化中心建設項目,修建了民族藝術劇院;在全縣建成農家書屋151個,解決了基層群眾看書難的問題;在縣圖書館和258個行政村建成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項目,提高了城鄉群眾的現代化閱覽水平;積極爭取到258個村文化室和13個鄉鎮文化站建設。
![](/Files216/BeyondPic/2010-7/6/20100706110521345.jpg)
文化文物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立了縣民族藝術團,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抽調專門工作人員深入各鄉鎮,收集、整理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全縣范圍內進行了公布。張家川“花兒”已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保護項目;張家川回族口弦、付川小曲已被列為市級非保項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縣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政府辦、文化旅游、公安、財政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文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多方協調增派公安干警、保安、工作人員在馬家塬遺址堅持常年24小時值班,并向省上爭取40萬元監控設施,確保了該遺址的安全。建立了嚴格的館藏文物管理制度,確定專人對館藏文物進行全天候的看護,確保館藏文物的安全。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順利通過了省市驗收。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積極爭取,多方籌措,投資700萬元修建了縣民族博物館,目前已投入使用。
![](/Files216/BeyondPic/2010-7/6/20100706110521347.jpg)
旅游產業開發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向好。緊緊圍繞把我縣建設成為“天水市特色旅游區”的發展定位,堅持“規劃先行、設施配套、突出特色、有序開發”的原則,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模式,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步伐,初步形成了以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為龍頭,以馬家塬遺址為依托,以少數民族特有的宗教、文化和民風民俗節慶活動為紐帶的開發格局,開辟了以宣化岡拱北為龍頭的少數民族風情旅游線,以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為龍頭的自然觀光旅游線和以馬家塬遺址為龍頭的歷史文化景觀旅游線。完成了《關山云鳳風景名勝區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完成了《全縣旅游發展規劃》的初審,近日將進行終審。從2007年開始,縣政府從財政收入中每年列支100萬元旅游發展基金,硬化了景區道路,制作了旅游標識牌,修建了橋梁。結合馬鹿鄉長寧村新農村試點工作,規劃建成了13戶“農家樂”項目,開發漁塘20畝,供游客垂釣。
![](/Files216/BeyondPic/2010-7/6/20100706110521349.jpg)
在節會推介中對外宣傳力度逐年加大。廣泛地利用伏羲文化旅游節、蘭州經貿洽談會、關山花兒會暨清真食品節等節會。組織人員到陜西、寧夏、深圳等地開展旅游推介和文化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政府網站等媒體,大力宣傳我縣人文歷史和旅游資源,通過宣傳推介,旅游人數逐年增多,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Files216/BeyondPic/2010-7/6/2010070611052134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