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當家 “土專家”種田
張家川“四種模式”培訓農民
培養大批觀念新、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當前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最為迫切的要求。2008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力實施農民培訓工程,使培訓工作由重點培訓向全面培訓轉變,由單一型、通用型培訓向能力型專業型培訓轉變,由偏重課堂培訓向教學與實踐并重轉變,全面提升農村實用人才素質,為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去年以來,張家川縣在農民培訓中適時推出“四式”培訓。一是依托式培訓。即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致富信息全、科技知識新、接收速度快的優勢,幫助農民群眾獲取先進的種養加技術、經營管理知識和市場銷售信息,引導農民自覺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增收;依托各種扶貧、涉農項目,在推進“項目+專業合作社+農戶”、“項目+協會+農戶”等活動中實地培訓農民,解決農民技術貧乏和對市場渠道不清等問題。二是帶動式培訓。即發揮龍頭企業經營者的作用,引導農民運用工業化思路發展農業,在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的同時,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揮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的示范帶頭作用,廣泛開展“一幫一”、“一帶一”幫帶活動,增強農民致富本領。三是流動式培訓。即由科技、文體、衛生等部門組織開展“優秀課堂進小學、文化活動進農村、科技知識進農戶、醫療服務進社區”的“四進”活動,結合開展的“千名科技特派員下基層”活動,及時把群眾渴求的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村莊院落和學校社區,使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統一組織等問題得以化解。四是基地式培訓。即全面整合縣鄉村三級黨員干部培訓、繼續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技能培訓等八大培訓基地力量,開展農業專業技術培訓,還適時邀請一些專家、教授現場講解,實現了“教與學”,“學與用”的有機統一。
據悉,張家川縣2008年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近千個,培訓黨政人才1000余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300多人(次),村干部312人;大棚蔬菜種植、果樹栽培、畜牧養殖鄉土人才9600多人(次);教育、衛生專業技術人才800人(次),勞務輸出人員18000人(次)。(作者: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