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05/BeyondPic/2008-11/14/0513526.jpg)
受到國務院扶貧辦表彰的全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先進村——張家川縣馬鹿鄉長寧村。
![](/Files205/BeyondPic/2008-11/14/0513523.jpg)
整村推進扶貧項目——張家川縣張川鎮孟寺村千棚蔬菜種植基地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扶貧開發工作承載著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承載著貧困群眾的期待,近三十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支持下,全縣扶貧開發從基本解決溫飽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條件,一路艱辛,一路輝煌。
扶貧開發重中之重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總面積1311.8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258個行政村,總人口32.5萬人,其中回族人口22.5萬人,占總人口的69.3%,是目前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回族自治縣。由于全縣自然條件惡劣,山大溝深坡陡,交通、信息閉塞,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落后,改革開放之前,全縣貧困面達66.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把扶貧開發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緊緊圍繞農村穩定、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縣貧困人口數量明顯減少,貧困面明顯降低,從根本上改變了貧困落后的面貌。
自1986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以來,國家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1953.21萬元,社會幫扶資金2000多萬元,外援扶貧資金3480萬元,招商引資項目3200萬元,扶貧信貸資金10674萬元,重點實施了農村基礎條件改善、產業開發、農村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科技扶貧、新農村建設等扶貧開發項目,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民群眾生產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貧困地區呈現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
扶貧開發花滿枝頭
通過一批扶貧項目的實施和一系列扶貧措施的落實,張家川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民群眾告別貧困向富裕文明邁進,切身感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扶貧開發改善了貧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22年來,在農村貧困地區新修梯田13.3萬畝,新建水利工程17處,集雨節灌水窖1.9萬眼,新增灌溉面積6萬畝;修建人畜飲水工程18處,人畜飲水窖2300眼,修建鄉村公路62.5公里,治理河堤6500米,新建村衛生所42所,村小學7所,架設農電線路358公里,有效解決了農村群眾吃水難、走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的問題,極大地改善了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
——扶貧開發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扶貧項目扶持下,全縣畜牧、林果、蔬菜等支柱產業發展迅猛,22年里,累計引進良種牛1.2萬頭、良種羊0.6萬只;修建專業養殖小區14個,養畜暖棚5847座,蔬菜塑料大棚1580座,雙孢菇棚150座;種植經濟林果5.1萬畝,優質馬鈴薯0.5萬畝,優質牧草2.5萬畝,蘆筍、當歸等中藥材0.5萬畝。
——扶貧開發增強了農民致富增收的能力。2003年以來,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張家川先后啟動實施了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和“雨露計劃”培訓項目,以建筑、餐飲、服裝加工、賓館服務等實用技術為重點,培訓貧困村勞動力6500人,以農學、護理、電焊、數控、機電、電子等專業技術為主,向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輸送培訓“兩后生”280名;基本實現了“一人培訓、終身受益”、“輸出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的,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成為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
——扶貧開發夯實了新農村建設的基礎。2001年以來,在全縣61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實施了參與式整村推進項目,實施了一個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示范項目,5400戶26886名貧困人口直接受益,項目村基本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水、電、路”三通、“學校、衛生室、村陣地、廣播電視”四有的目標,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扶貧開發提高了貧困農民勞動技能。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科技扶貧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脫貧致富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扶貧資金的支持下,86年以來,全縣共推廣種畜胚胎移植,凍配改良、暖棚舍飼養畜、雙壟溝播、蘋果套袋等農牧業新技術12項,引進優質馬鈴薯、紫花苜蓿、飼料玉米、雙孢菇、蘆筍等農作物新品種6個,引進小尾寒羊、海福特牛等新畜種5個;印發科技宣傳資料18萬份(冊),培訓農民15.31萬人(次),貧困村大多數農民掌握了1—2門先進實用技術,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和致富帶頭人,農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道路。
——扶貧開發加快了消除貧困的進程。22年的扶貧開發,最大受益者是農民,最大的變化是農村舊貌換了新顏。據統計,全縣有7萬貧困人口跨越了溫飽線,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6年的185元增長到2007年的1600元,增長了8.5倍。按照2000年的貧困標準,全縣農村貧困人口已從1986年的14.64萬減少到2007年底的6.75萬;貧困面大幅度下降,農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貧困面由1986年的66.5%下降到2007年的24.7%。截至2007年底,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87億元,比1986年的5651.25萬元增長了14.7倍;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40401萬元,比1986年的2956.15萬元增長了12.7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0元,比1986年的155.93元增長了9.26倍。
——扶貧開發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扶貧濟困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張家川的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目前,幫扶張家川縣的國家、省、市、縣各級單位有117個,其中企業、社會團體、國內外慈善機構有30多家,通過項目、資金,技術、人才、勞務輸出等多領域、多渠道的合作,已形成了強大的社會幫扶合力,僅2000年至2007年,全縣就累計爭取社會各界幫扶資金(含物資折價)1722.51萬元,招商引資3200萬元,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此外,各種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和私營企業也積極開展“希望工程”、“光彩事業”、“文化扶貧”、“春蕾計劃”、“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貧接力計劃”、陽光工程等多種形式的扶貧活動,不斷為扶貧開發助力。
扶貧開發任重道遠
30年風雨兼程,30年滄桑巨變。2000年以來,張家川的扶貧開發工作多次受到上級黨委、政府及主管部門的表彰獎勵。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市扶貧開發年度考核工作第一名,連續三年在全省扶貧開發年度評比中位居前兩名,兩次被評為全省西部扶貧世行貸款項目執行和管理先進單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張家川縣扶貧開發工作仍然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全縣仍有6.75萬人徘徊在溫飽線上,自然條件嚴酷,農村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不穩定、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因素仍然制約著張家川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扶貧開發依然任重道遠。黨的十七大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一個加大、兩個提高”的明確要求,確定了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張家川縣將從構建和諧社會這個戰略高度把握扶貧開發工作的新形勢,適應新變化,樹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努力開創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