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土湖干了,青土湖邊緣的西渠鎮煌輝村在“十一”長假之后,只剩下一個個空蕩蕩的土坯房和一棵棵沙棗樹依舊守候在那里。去年年底還生活在那里的121戶、534名村民已經陸續搬遷到130公里以外的蔡旗鄉農場,煌輝村11眼機井全部關閉,2100多畝耕地全部退出。
“溫總理來我家的時候,我們正在搬遷,家里的東西亂七八糟。”煌輝村村民張兆民說。
溫家寶在離張兆民家還有60米的地方下了車,徒步來到他家。一進門,溫總理就緊緊拉住張兆民的手進了屋,然后盤腿坐在炕上,還招呼張兆民坐在他的對面,拉起了家常。
“本來準備了四把椅子,沒想到總理和我們民勤人一樣上炕坐,因為搬家,炕上只鋪了一張氈、一個床單,平時我們要是這樣坐著都很硬,總理一坐就是40多分鐘。”張兆民回憶起溫總理的這一舉動,連說:“沒想到,沒想到。”
聽張兆民說煌輝村地下水水質不好,過去兩三米就能出水,現在要18米以下,村民們都對移民很理解時,溫總理意味深長地說:“移民也是我們綜合治理的一個方法,生態移民就是為了減輕地下水的負擔。沒有水,就種不了地,長不了樹,沙漠就會侵入,所以水是民勤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煌輝村村支書李亮文介紹說,搬過去的煌輝新村條件好多了,都是磚房,每家占地面積約一畝,平均每人固定分兩畝半地。聽到這里,溫總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張兆民一家現在已經住進了煌輝新村,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用心裝扮著新家。
一旁的村支書李亮文說:“這里條件好了,風沙比原來小多了,我們感覺有了信心,有了奔頭,但是治沙還不能放松,我們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干下去,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建設好我們的家園。”
“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把群眾生活安排好,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從溫總理一下飛機,“總理來了”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民勤,人們都從四面八方擁到道路兩旁。在田里干活的農民,也一邊干活,一邊不停地向公路上張望。
“溫總理要去青土湖,肯定路過這里”,這一消息傳到西渠鎮板湖村,2000多村民早早等候在路邊。板湖村三社農民陶永河說:“10月1日下午兩點多,總理的車開過來了,我瞅見溫總理在車里向我們招手。”
“下午4點多,溫總理的車從青土湖返回。我看到溫總理下了車,朝我走過來,我一眼就認出來了。”正在地里摘棉花的村民陶積仁說。
溫總理親切地握著陶積仁的手,詢問著今年棉花的收成,還問棉花能節多少水。“我咋都沒想到,總理還讓我教他摘棉花。”陶積仁說。“其實哪用我教啊,總理蹲在地里,很熟練地摘了起來,一會兒,就摘了一大把棉花交給我。”
在大壩鄉張茂村,溫總理“串起了門”,從這家出來,又進到那家。溫總理仔細詢問了節水、生產、生活情況。
“總理問的都是我們農民最關心的事情,問看病報銷不?領到糧食補貼和低保了嗎?娃娃上學貴不貴?”66歲的村民王生文說。
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黨的惠農政策落實得很好。
“以前種地上交的多,現在不但不交了,國家還給我們給補貼。”
“娃娃上學交一點點錢,看病還能報銷。”
“生活好了,負擔輕了。”……村民姜積文說,總理到他家時,因為太激動了,雖然有千言萬語想對總理說,但那一刻所有的話好像都凝固了。這幾天他一直都在反復念叨著,如果時間能倒回去,他一定會對總理說這幾句話:“我們民勤生態差、條件差,總理心里有我們,還親自來看望我們,我們一定要多栽一棵樹,多關一眼井,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時間過去10天了,南街社區居民張永虎還沉浸在幸福之中。因為溫總理那天去了他家。
張永虎說,在走訪了社區干部,察看了社區里的“愛心超市”后,溫總理推開了社區對面他家的門。
一進門,張永虎5歲的小女兒張文麗大聲問候“溫爺爺”,總理馬上低下頭,俯身與孩子打著招呼:“小朋友,你好!”然后對張永虎說:“這是你家里的小寶貝嗎?”現在想起這些親切的話語,張永虎心里還熱乎乎的。
溫總理坐在屋子正中的沙發上,讓張永虎和家人挨著他坐下,拉起了家常。“就像許久未見的親人一樣。”張永虎回憶說。
張永虎的父親對總理說,他們一家都沒固定工作,靠全家人打工掙些錢,縣上再補助點,一個月全家總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總理關切地問:“那么說,你們家每人每月只有近300元的費用,夠嗎?能不能過得去?”張永虎眼眶一熱,說:“省一點花還是可以的,畢竟我們兩口子還年輕,可以慢慢改善!”
總理接過他的話,鼓勵道:“對,年輕人要有信心,條件會改善的。”
總理又關心地問:“對于你們家的情況,地方領導都清楚嗎?對你們有什么樣的關心和照顧?”
張永虎回答道:“家里每人每月能領到88元的低保金,政府還給我們入了低保戶醫療保險。”總理欣慰地點頭說:“這個辦法好,既提高了患病后報銷的比例,又沒增加投保負擔。”
溫總理又叮囑隨行的領導同志:“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把群眾生活安排好,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10月2日凌晨3時,躺在床上的張永虎仍然激動得睡不著。他索性爬起來,一口氣寫下了《總理來到我家中》。結尾處,他寫道:“此情此景畢生難忘,今夜注定無眠,黨和政府的溫暖將永遠圍繞在我們左右。”
“我們要有決心、信心、勇氣和韌勁,使民勤不但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而且還要逐步恢復生態,成為全國節水的模范。”
民勤縣蔡旗鄉水文站站長李鐵軍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能在溫總理主持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發言。
10月1日晚上8時30分,李鐵軍與溫總理、專家、治沙勞模、基層干部坐在了一起,共同探討防沙治沙的措施。
“沒想到,總理看著花名冊,點名讓我發言。當時,我緊張得手心出汗。可看到溫總理和藹的面容,鼓勵的眼神,一下子鎮定了。”
李鐵軍給溫總理詳細匯報了水文站監測的石羊河流域民勤地表水資源總量的一系列數據。他舉例說,以5年為期算平均值,1956年至2006年,民勤段年平均徑流量5.4億立方米,而2001年到2006年的年平均值為1.2億立方米。2002年,來水的徑流量只有8000多立方米,2004年,石羊河還斷流了48天。
當他匯報到“今年降雨量增多,上游來水量明顯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減緩”時,溫總理欣慰地說:“挺好,你報告了一個好消息。”李鐵軍聽了,心里也非常高興。他默默地想:“以后水文站要繼續監測好各種數據,為石羊河治理提供科學的依據。”
座談會上,72歲的石述柱又一次見到了溫總理。石述柱說,在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長沈青林發言時,溫總理插話說:“你說石羊河流域生態惡化嚴重,綜合治理勢在必行。我再給你補充一句,叫迫在眉睫。”“總理的這句話,說到我心坎上了。”
石述柱對溫總理說,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防沙治沙,宋河村從昔日“登高遠望一片沙”,變成了林茂糧豐的“富裕村”。溫總理頻頻點頭。
在聽完大家的發言后,溫總理總結說:“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既是民勤人民肩上的擔子,也是甘肅省的重要工作,同時我也建議提高到國家項目上來。如果真的在國家地圖上把民勤縣抹掉了,這將是個永遠的遺憾,是無法挽回的損失。反之,如果我們把石羊河流域治理好了,把民勤綠洲恢復了,那就表明我們國家有能力把全國荒漠化地區逐步治理好。從這點上看,民勤治沙工作既能起到警示作用,又有示范意義。”
要盡快對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進行審批,統籌規劃,抓緊落實。我們要有決心、信心、勇氣和韌勁,樹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百折不撓,克服困難,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使民勤不但不會成為第二個羅布泊,而且還要逐步恢復生態,成為全國節水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