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的出路在于節水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之一,由此形成的綠洲,是防止北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匯合,拱衛河西走廊東部的重要生態區。所以,石羊河流域的問題,不只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關系國家生態安全的全局性問題。溫家寶總理對石羊河流域的綜合治理非常關注,明確指出,“決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不僅是個決心,而是一定要實現的目標”。近年來,我經過多次實地調研,總的感到,石羊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核心是要做好節水這篇大文章。
一、問題的要害是水
石羊河流域的生態問題,實質上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突破了平衡點,出現了嚴重的不協調,其要害是個水的問題。
石羊河發源于祁連山山區。全流域總面積4.16萬平方公里,涉及以武威市為主的8個縣區。流域內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而蒸發量高達2600多毫米,主要依靠石羊河水維系該流域的生存和發展,是個先天性的缺水地區。其生態問題由來已久,概括起來說,主要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祁連山的雪線不斷上升,石羊河流域源頭來水逐年減少。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現在的50多年來,祁連山的雪線上升了40米,相應地石羊河流域的平均來水量由17.8億立方米減少到11億立方米左右,減少了三分之一多,加劇了該流域水資源短缺的矛盾。
另一方面,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超過了生態環境可承載的限度。上世紀50年代,石羊河全流域的人口只有90多萬人,灌溉面積200萬畝,人均占有水資源近2000立方米。在下游由河水和地下水露頭形成了許多濕地湖澤,像個楔子插入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之間,形成了民勤綠洲,有效地阻擋了沙漠的南移。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大面積墾荒種糧,使水資源的需求量急劇上升。現在全流域人口增加到近230萬人,統計灌溉面積增加到490萬畝,都比上個世紀50年代翻了一番多,而實際灌溉面積估計在600萬畝以上。加之來水量的減少,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降到了500立方米,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這一狀況在民勤表現得尤為嚴重。經石羊河進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紀50年代的5億多立方米減少到不到1億立方米,致使民勤所有的濕地湖澤干涸,沙漠勢不可擋地向前推移,出現了嚴重的生態危機。
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的短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認識和實踐上都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面對水資源的短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修建水庫,搞調蓄工程。長期以來,在上游的8條支流上建了7座水庫,對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擴大灌溉面積,無疑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由于水資源的調度使用和蒸發滲漏等原因,流入下游民勤的水量逐年減少,最少的年份來水不到1億立方米。
面對地表來水的減少,一些地方就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寄托在開采地下水上。石羊河中下游地下水年開采量達6億多立方米,僅民勤縣擁有機井1.1萬多眼,年開采量5億多立方米。結果造成采補嚴重失衡,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20米,局部地區達40米,地表植被大面積枯死。于是,人們又想到了從域外調水,景電二期延伸工程設計每年向民勤調水6000萬立方米,但由于從200公里以外的黃河調水成本過高,農民用不起,實際上每年調入民勤的水只有2000萬立方米左右,總體上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效果不盡如人意。
面對用水量的急劇上升,人們也想到了節流的辦法。石羊河流域的干支渠進行了襯砌,有效地減少了渠系損耗,提高了地表水的利用率。但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滲漏減少,使地下水難以得到有效補充。這說明,石羊河流域地表地下水是一個統一的系統,采取單一的工程措施節水,往往是“按下葫蘆起來瓢”,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面對沙漠的前移,人們以堅韌的毅力與大自然抗爭。大面積營造防風固沙林,形成了草方格種梭梭的固沙帶。這些辦法對遏制沙漠的前移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世界治沙界的肯定和贊譽。但面對整個生態的惡化,局部性的防治作用是有限的,流沙仍然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事實證明,要真正做到沙退,最終還得減少人在沙漠邊緣地帶的盲目墾荒、打井活動,減少地下水的開采,使地下水位有所恢復,加上種植耐旱沙生植物,使植被能夠得到修復。
綜上所述,石羊河流域的生態問題是一個以水資源利用為中心形成的上下游緊密聯系、人與自然相互影響的系統工程。必須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立足流域內的水資源基礎,通過一系列革命性措施,把用水量大幅度降下來。舍此,任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不僅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往往會引發出新的矛盾。
二、節水的根本途徑是改變生產方式
要把石羊河流域用水量大幅度降下來,不能只采取單項的節水措施。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著眼于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對全流域的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統籌資源、環境、人口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走出一條水資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路子。
第一,采取斷然之舉,大面積壓縮農作物播種面積。農作物灌溉面積過大以及粗放的灌溉方式,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流域內的主要農作物是高耗水的小麥和玉米,畝均毛用水在800立方米左右,致使農業用水占到整個用水量的90%以上。很顯然,不在種植結構調整上下功夫,任何節水措施都顯得蒼白無力,甚至無濟于事。全流域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必須在現有的實際播種面積基礎上,壓縮到310萬畝左右;下游民勤必須把現有的實際播種面積控制在60萬畝以內。這樣,農村人口人均仍然有2畝以上的水澆地,全面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是完全可行的。僅此一舉,全流域用水量至少可以減少四分之一左右。對民勤而言,就意味著可節約出近2億立方米的水,這比任何調水和節水措施都來得快,效益好。
第二,立草為業,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大面積的耕地壓下來干什么?這是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壓下來的耕地,除了北部沙漠邊緣區和南部水源涵養區的一些耕地,必須撂荒進行自然修復外,其他的都應大面積種草,發展草食畜牧業。在河西走廊,種草要比種糧食節水一半左右,還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通過種草發展畜牧業,從長遠看效益要比種糧食高得多,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當然,種草養畜也要采取科學的飼養方法,要全面推行舍飼圈養,著力提高畜牧業的效益,實行嚴格的禁牧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第三,推行集約型生產,大力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壓縮播種面積后,解決農民眼前的生計和增加收入問題,必須立足于發展現代節水高效農業。石羊河流域發展日光節能溫室的條件比較優越,不少農民都掌握了栽培技術。在壓縮耕地面積的同時,要引導農民家家戶戶都搞大棚生產,保證每個農戶至少建成1到2座高效日光溫室,充分利用太陽和沙漠的光熱資源,延長和拓展作物生長的時間和空間,實現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同時,有條件的地方要采用膜下滴灌技術發展棉花等節水農作物。這樣做,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僅不會受到影響,而且可以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當然,大面積發展高效農業,對農民來說也是一場革命性變革,必須加大政府投入和支持力度,并組織好培訓和技術指導等各項工作。
第四,調整工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革命性變革,石羊河流域的工業發展也要走新的路子。目前,整個石羊河流域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主要是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立足于水資源短缺和生態脆弱的實際,該流域絕不能上高耗水、高污染的項目,工業發展的主導方向應該放在高科技含量的制造業、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