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自古就是“人煙樸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這里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惟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
■張文燦楊毅
“人煙樸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
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自古就是“人煙樸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這里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惟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
全市總土地面積3.3萬平方公里,下轄三縣一區,93個鄉鎮。置于西隴海蘭新經濟帶中心地帶的武威,人文薈萃、歷史悠久。豐富的勞動力、廣袤的土地和光熱資源,倍受投資者青睞。雪山、綠洲、沙漠交相輝映,草畜、植種及沙產業一片繁榮,釀造、印刷、紡織、 化工業日益突現,商貿服務業異軍突起。近年來,武威大力推進工業富市、科教興市、人才強市、開放活市戰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首次跨入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之列、二次創建了全省優秀衛生城市,目前正在積極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和“雙擁模范城”。
經濟發展大跨越
綜合實力持續性增強;仨笆濉背删停渫ㄟ^實施“抓項目、促發展”等工程,全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達到143.26億元,同比增長11.35%點。實現財政總收入5億元,增長10.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606元,增長6.8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2元,增長8.26%。
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武威市通過大力實施工業富市戰略,狠抓項目建設,加大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推進工業二次創業、啟動“武威工業十強”。圍繞釀造、玉米加工、面粉加工、肉類加工、蔬菜瓜果加工五大基地,大力發展食品工業這一主導產業,釀造業和輕化業兩大支柱產業圍繞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重點培植食品加工業、玉米精深加工、瓜果蔬菜、肉、奶等產業群,圍繞以食品為主的釀造、生化、面粉、醫藥、精細化工產業,累計投資35億多元,建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城東、黃羊等重點工業園區。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3.12億元,增長15.2%,工業化水平達到23.1%,提高1.4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武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化結構,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蔬菜、水果、花卉等新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武威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和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類繁育生產基地,也是公認的綠色食品最佳產區。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壯大,優質小麥、專用玉米、釀造原料、精細瓜菜、制種等優質高效農作物面積發展到249.71萬畝,占總播面積的64.6%,52種農產品通過綠色認證。草畜產業快速發展,肉類總產量達到10.83萬噸,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9.14%。培育發展面粉、釀造、肉類加工等骨干龍頭企業51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1個。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47.12億元,年均增長20.3%。
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武威以項目建設為依托,以舊城改造為契機,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抓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近期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按照“拉開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的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大手筆投入,“十五”期間,城市環境明顯改善,如今已完成二環路、商業步行街、5個廣場建設和8萬噸供水、9萬噸污水、10萬噸垃圾處理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29.85%。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2005年,武威通過省級衛生城市和全國旅游城市的創建,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雪山風景、阡陌綠洲和大漠風光盡收眼底。旅游收入超過4億元,年均增長32.7%。新建、改擴建校舍59.05萬平方米,全員完成“兩基”目標。成功跨入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市”行列。深入推行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和文明戶創建活動。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以政府誠信、企業誠信和個人誠信建設為主要內容,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誠信保障。
生態建設氣象新。為了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的被動局面,武威市以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為主線,多管齊下,啟動實施了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應急項目。為滿足下游群眾春灌和春季植樹造林的急需,于2006年3月10日從涼州區西營水庫開始向民勤調水,這標志著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也標志著流域水資源向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邁出關鍵一步。
武威在加緊實施重點水利建設項目、緩解用水矛盾的同時,按照“南護水源、北治風沙、中建綠洲”的中長期發展思路,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的建設,累計造林88.49萬畝,退耕還林52.53萬畝,退牧還草80萬畝,封山(沙)育林草20.03萬畝。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壓縮高耗水作物,廣泛開展了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在封育區放牧的“三禁”政策,同時對荒漠化嚴重的民勤北部實施關閉部分機井、壓縮灌溉面積,大面積種植苜蓿、棉花等節水作物。石羊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已見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計完成人工造林種草、封山育林382萬畝,建立自然保護區4處,使森林覆蓋率達到了12.06%;連續3年實施的人飲解困工程,解決了3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武威以“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的精神,大力實施開放活市戰略,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策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擴大開放,瞄準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主動攀大靠強,重點放在東南沿海及與我市產業關聯度高的省市,主攻江、浙、閩、粵、蒙、新等省市,以市場化機制引進項目,引導投資者通過參股、控股、收購、兼并、租賃、承包等方式,積極引進外商投資、國內外貸款。引進了山東威龍、內蒙古太西煤、中國高新、河北中旺、福建達利等一批知名企業,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
繪就錦繡好前程
跨入“十一五”,武威市政府繼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夯實發展基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繼續抓好項目建設、“三農”工作、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業發展、勞務輸出、非公有制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更加關注民生,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武威圍繞生產總值增長11.5%,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財政收入保持與GDP同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的預期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要求,大力實施“12244”工程(每年建成1萬座日光溫棚,2萬戶農村小康住宅,每年完成移民搬遷2萬人,輸轉勞務人員40萬人次,完成農民培訓40萬人)。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數字讓武威人感到自豪和驕傲,更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目前,全市上下正在以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建設新村鎮、塑造新風尚、創建好班子為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民生存方式和農民素質的四個革命性變革。
抓好產業化經營,推進生產方式變革。只有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加快生活方式的變革。武威將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市場監管。武威以節水為核心,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著力提高草食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加快養殖專業村和養殖小區發展步伐,力爭五年內使畜牧業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以上。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要求,積極發展沙產業,從今年起每年新建日光溫室1萬畝。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抓住全市循環經濟試點機遇,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
按照“扶龍頭、帶基地、拓市場、創名牌”的思路,武威將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優質化、專業化和規;l展進程,推進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推進玉米、小麥、啤酒大麥等品種的更新換代。到“十一五”末,市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60戶,優質農作物面積達到80%,農民收入中來自產業化經營的比重達到60%以上。
武威以發展科技,推動生產力為出發點,抓好以種子工程為重點的農業技術推廣,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以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建設,動物疫病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氣象為農業服務建設為重點,保障農業生產和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武威繼續以物價、工商、質監、農牧、公安等部門組成合力,嚴厲打擊各種假冒偽劣不法行為,凈化和規范農產品市場流通秩序。啟動實施農村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三年內農村綜合信息服務網絡覆蓋面達到80%以上。建立健全農產品“綠色通道”網絡,保證鮮活農產品便捷流通。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社會中介組織。
改善居住環境,推進生活方式變革。只有安居才能樂業。在新農村建設中,武威加強村莊規劃工作、加快農村小康住宅建設步伐,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完成全市建制鎮、1000人以上村莊的建設規劃。按照“先規劃、后建設、政府推動、群眾自愿、堅持標準、分步實施、逐步到位”的原則,先城郊、沿路、沿河和川水區,后山旱區、牧區逐步展開。通過規劃,杜絕無序建房、建路和其他建設項目,徹底改變農村建設中的混亂局面,使新農村建設納入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從今年起,武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新建與改建結合,集中與分散結合,突出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文化的原則,力爭每年建成農村小康住宅2萬戶以上。至“十一五”末,力爭使全市小康住宅比重占到全市農宅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