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載初心不改 同心守望鄉村孩子成長
——記武山縣四門學區南坪教學點“夫妻教師” 王春花 馬應喜
![1.jpg](/Files254/BeyondPic/2017-9/14/1709141607c7eca74c34bc73c2.jpg)
在武山縣偏遠的南部山區四門鎮有一個叫南坪村的村莊,這里有一處教學點,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夫妻學校”。1所學校,2名教師,36個學生。27載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從晨曦到暮靄,王春花和丈夫馬應喜這對夫妻,用他們倆的話說“沒想過要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不為別的,就為了這些渴望遠方的眼神”,把愛和心血全部揮灑在這里,支撐起了鄉村娃的求學夢。
1991年3月5日,對于22歲的王春花來說,是個激動而又難忘的日子,因為她成了一名教師,雖然只是一名縣請代課教師。王春花說:“南坪附近的幾個村子,大部分的年輕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孩子全部留給了老弱病殘的爺爺和奶奶,這些留守兒童中有一些還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當一名老師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我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玩樂,喜歡看他們快樂的成長”,王老師這樣說,我想這才是王老師不在意自己是代課教師,也不在意自己僅僅每月40元的工資待遇的真正原因。
![2.jpg](/Files254/BeyondPic/2017-9/14/1709141607d20f190b9e89aae5.jpg)
2009年,教育資源整合,撤點并校,南坪小學成為只有學前班、一二年級的教學點,原先的教師也紛紛離開學校。一直以來在自己家附近任教的王春花老師,服從安排來到南坪教學點任教,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從那時起,自己和這片山村就有了難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從此再也舍不下這里的孩子。王老師憑著對事業的熱愛和對孩子們的喜歡,逐漸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認可和喜愛。
2014年,隨著老教師的退休,學校只有王老師一名教師,“沒有人頂崗,連生病都不敢,頭疼腦熱了,拿點藥吃吃繼續上課。”王老師回憶著說,一個人代學前班、一二年級三個班的全部課程,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丈夫馬應喜在其他學校工作,由于身體狀況不好,無人照顧,也影響了工作。“曾想過要申請離開,但睜眼閉眼都是孩子們的目光,實在放不下”。考慮到王老師及學校的實際困難,學區考慮將馬應喜老師調配到南坪教學點。
隨著丈夫的到來,王春花老師的工作重擔得到分擔,而馬應喜老師的身體狀況也得到改善,兩人工作起來也更加有勁了。三個年級三個班,語文、數學、體育、美術、音樂、活動等,夫妻倆開齊了所有課程。倆人干脆將家搬到學校,自己的孩子也帶到學校,以校為家。而真正的家則更像是一個旅館,只是偶爾去打掃打掃衛生。
教學點的工作事無巨細。每天早上按時到校門口接家長們送來的孩子,輔導學生早讀,給學生們煮雞蛋發放營養早餐,上課,和孩子們一起做操、唱歌、跳舞、玩游戲,放學又到校門口將學生交由家長接走,晚上又備課、批改作業,夫妻倆經常忙到深夜,經常連熱飯都不能按時吃上。但倆人卻樂此不彼,無怨無悔,甘愿奉獻自己的愛和夢想,正如王老師所說的:“看孩子們快樂的成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3.jpg](/Files254/BeyondPic/2017-9/14/1709141607127adc9fd543f38a.jpg)
2016年村級幼兒園建設及教學點維修改造,使得學校教學環境大為改善:以前的破舊危房不見了,代之的是新建的幼兒活動室;泥濘的土院、土操場鋪上了青磚和人工草坪,接通了自來水、新建了校墻、花園等,整個校園煥然一新。同時在王春花、馬應喜兩名老師的辛勤呵護下,學校教學成績和教學氛圍逐漸提高,在全鎮教學點中名列前茅,得到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鄰村的家長也慕名帶孩子前來,教學點學生數量穩中有增。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這對平凡夫妻用自己的愛與夢想撐起這個山村教學點的一片天、成就著小山村與孩子們的希望,也描繪著教師這一平凡職業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