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至愛親情
——武山縣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王春梅
![](/Files253/BeyondPic/2017-1/21/1701211542c6f7d6ab5a1d534a.jpg)
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照顧親人,更是天經地義,合情合理。然而贍養公公婆婆和照顧殘疾丈夫、叔伯四人長達30余年,這樣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好?王春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王春梅,四門鎮硬灣村人,1983年,經媒人介紹嫁到了城關鎮康瓦坪村,媒人說媒時輕描淡寫,沒有真正介紹男方具體情況。當來到婆家時,王春梅傻眼了:婆家當時有4口人,公公、婆婆已經年近五十,雖然身體不太好,但總體說來并不是大問題,可是正值青年的叔伯卻是一個先天性智力殘疾人,這樣一來,一家人僅靠丈夫一個人賺錢養家,家中的所有擔子都落在了自己肩上。怎么辦?善良淳樸的王春梅沒有埋怨媒人,也沒有數落丈夫,而是義無反顧地擔起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一、風雨同舟,她是丈夫的好妻子
1986年10月,是王春梅永遠忘不了的日子,丈夫突發疾病患上了帕金森癥,這是一種神經系統變性錐體外系疾病,自發病后間歇震顫、動作遲緩、走路搖擺不穩,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這對王春梅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地打擊,全家唯一的支柱轟然倒塌,原本困難的家庭搖搖欲墜,從此生活重擔將全部壓在她單薄的身上。她也曾懷疑自己能否承受,然而心里的忐忑在丈夫面前絲毫不敢表露,勤奮與堅強成為了她的代名詞,之后的日子她為照料丈夫,每天天不亮時就起床,燒水給丈夫洗臉、擦身,幫助他解大、小便,給房間通風換氣;接著做飯,又一口一口給丈夫喂吃。在平時除了這樣日復一日的照顧丈夫身體,她還要隨時注意丈夫的思想動向。有一次她出門去找大夫要給丈夫扎針看能否緩解病情,結果中途耽擱了一些時間,等她回來時丈夫因急于解手重重的摔在地上,她趕緊去攙扶丈夫然而那一刻她悲苦交加,她想到昔日強健的丈夫如今卻連最簡單的事都做不了,淚水再也忍不住如泉水般的涌了下來一時不能自已;蛟S是因為情緒的感染,丈夫轉瞬間大發脾氣抱頭痛哭,這一舉動著實把王春梅嚇壞了,她急忙擦干淚水去平復丈夫激動的心情,許久才讓他安定了下來。過后她十分自責,決心再也不單獨留下丈夫,用更加細心地照顧打消丈夫的一切顧慮。30年來王春梅四處求醫, 為給丈夫治病,王春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借了好多外債,可在她看來沒有比挽救丈夫更重要的事,她只是每天堅持給丈夫按時喂藥,尋求省城老中醫為丈夫開方子,30年嚴格遵照醫囑,不讓丈夫操心、不讓他熬夜、不讓他淋雨、不讓他吃生硬的食物。她對丈夫無微不至地照顧,丈夫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丈夫不在抱怨而是積極地配合治療,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丈夫的病情漸漸好轉,如今已能下地走路了,就在丈夫不用攙扶行走的那一刻她熱淚盈眶。
30年如一日的真情呵護,30年的不離不棄,這份情足以讓我們感動,這份愛值得我們傳承。
二、患難與共,她是公婆的好兒媳
福無雙降,禍不單行。2002年秋季,正值小麥收割時節,年老的公公看到黃燦燦的麥子已經全部成熟,心急如焚,未等天亮就獨自一人下地割麥,連續多天起早貪黑,又是這樣一個清晨,老人突然感到上腹疼痛難忍,隨即到當地門診輸液病情卻未見好轉,王春梅果斷決定送縣人民醫院治療,然而當時家里沒有一分錢如何去,她一邊安慰老人一邊走出了家門,她挨家挨戶這家10元、那家20,東拼西湊終于湊了1000多元將老人送到了醫院,當時天已摸黑,而公公也因劇痛而休克,情況十分危急,經過及時搶救才脫離了生命危險,主治大夫對他們說幸虧送的及時,不然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穿孔拖延會危急生命,這時已過凌晨,她懸空的心終于放下。期間,她除了照顧家里還要及時趕到縣城醫院為公公送飯。通過一段時間的悉心照料,公公終于痊愈,沒有留下多少后遺癥。出院回家后,公公逢人就說:“虧得我有個好兒媳,要不然非留下個偏癱不可,叫我后半輩子咋過呀!”
婆婆也是個非常勤快的農民,年輕時吃苦耐勞、生活節儉,落下了一身疾病。婆婆的腿關節患有非常嚴重的膝風濕關節炎,又加上有高血壓,行動不便,一直由于生活困難,患上病怕花錢,不肯去醫院檢查治療。為了能夠動員婆婆治病,她費了好多心思,有時像哄孩子一樣做思想工作,耐心的給老人講道理安撫老人,最終在她的堅持和新農合政策支持下,婆婆的老病得到了醫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關鍵時刻不退縮,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去完成照顧家人的責任。30年,王春梅一直和公公婆婆同吃同住,她孝敬公婆從不與他們發生口角,她賢惠、能干,將家里打點的井然有序,她不僅懂得家和萬事興,更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當今的孝道。
三、一視同仁,她是叔伯的好嫂子
上有老下有小對王春梅而言生活已是捉襟見肘,但面對智力一級殘疾的叔伯,王春梅打定主意不放棄、不歧視,一視同仁盡心照顧,再苦再累也不讓他成為村里的流浪兒,面對生活的困境和難以抑制的悲情她選擇堅強擔當。然而怎么辦?怎么辦?多少個怎么辦總是在王春梅的腦海里打轉。但最終她留在了家人身邊,她總是擦干淚水把最好的笑容帶給親人,30年,一萬多個平凡而單調的日子她從不讓叔伯穿臟衣服,有時叔伯一天要弄臟好幾件衣服,她不厭其煩督促其更換,或許是日積月累地照顧讓她逐漸掌握了智力殘疾人的心理特點,一有時間,就讓家人一起陪叔伯聊天、解悶,讓他對生活充滿希望,叔伯也逐漸由生氣時見家人大打出手的嚴重情況轉變為能夠給牛添草、為家人提水這樣的良好狀態。
社會不會讓這樣的家庭獨自承受苦難,2013年全省精準扶貧村委會把王春梅家列為重點扶貧對象,雙聯單位省國土廳為其送去毛毯,縣委書記在聯系點康瓦坪慰問時為王春梅家送去了被褥、爐子,給這個貧困家庭帶去了冬日的溫暖。如今王春梅家每月可拿到1710元的基本生活費,醫藥費可報銷75%。王春梅對各方關愛充滿了感激。她說“多虧這些保障,現在要比過去好多了,我會繼續照顧好家人,全家安康,我才會安心”。
四、言傳身教,她是孩子的好母親
在王春梅的心目中,贍養和愛敬家中親人是她的精神支柱,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睦睦是她最大的追求。她不僅對婆婆、公公非常孝敬,對丈夫、叔伯也照顧得十分細心。她重視對孩子的思想教育,她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做對社會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的人。她身體力行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她育子有方兒女健康成長,現女兒已經成家,她也成為幸福的外婆,兒子職校畢業后也能夠自力更生。兒女都非常孝順,歷經了許多辛苦磨難王春梅肩上的擔子終于輕了許多。認識王春梅的人一提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而她總是誠懇地說:“能夠與全家人一起好好地生活,就是最大的福氣,吃點苦受點累都不算什么!痹掚m樸實,卻讓人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摯的感情。30年當中的日日夜夜,王春梅以柔弱的身體,挑起家庭的重擔,她用孝心為媳婦的角色增添了力量,用愛心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用誠心為嫂子的角色增添了賢良,用童心為母親的角色增添了道德,用初心為女人的角色增添了內涵。她的言行已經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真正撐起了婦女半邊天,她用自己的辛勞和愛心換來了老人的欣慰、丈夫的自信和孩子的尊重,她任勞任怨為生活打拼。
王春梅,她雖然是一名山區的家庭婦女,但她深知平平淡淡才是真,家庭和睦就是自已最大的幸福。30多年來,堅持挑起照顧全家老小的重擔,每到逢年過節,她還想盡辦法改善生活,讓全家人感受到節日的溫馨與快樂,千方百計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撫慰。她用樂觀與開朗面對困難,不拋棄、不放棄,關愛著家庭的每一名成員,關注他們的點點滴滴,把為人妻、為人媳、為人嫂、為人母的美德在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見證,她用真心待人,以摯情愛人,讓孝老愛親成為不滅的長明燈,照亮著整個家庭,她是丈夫的好伴侶,是公公、婆婆的好媳婦,是叔伯的好嫂子,是孩子們值得驕傲的好母親,更是廣大農村婦女的好榜樣,所有人應該為這樣的平凡致敬、應該為這樣的樸實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