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252448878989.jpg)
央廣網北京5月23日消息(記者焦健 紀翔 甘肅臺魏曉林)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我國貧困地區大多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滯后,這些地區如何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是一個長期的難題。但是最近,甘肅省武山縣在這方面有了新的探索。
武山縣是甘肅省58個集中連片貧困縣之一,也是六盤山連片特困片區。與當地其他區縣一樣,這里山高偏遠,土地貧瘠。但是武山人利用小地塊發展設施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總產值超過22億元,并且產品出口韓國、日本、歐盟等地。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252446447873.jpg)
在蔬菜大棚里,武山人用自己的汗水和精耕細作,戰勝了自然條件不利影響,給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發展闖了新路。
初夏時分,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的鄉村,田疇縱橫,菜香滿園。一座座塑料大棚,一排排日光溫室層次相連,黃瓜、辣椒、西紅柿等無公害蔬菜鮮嫩欲滴、長勢喜人,一輛輛滿載精細蔬菜的車輛來回穿梭,一茬茬綠色鮮菜撐開了農民的“錢袋子”。洛門鎮孟莊村村支書謝廣平介紹說,縣里為村民們種植精細蔬菜專門搭建了鋼架大棚。
謝廣平:換成這個鋼架大棚以后,一年要收入兩茬,現在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帶來的效益確實好,平均每戶每個人收入8千元左右,提高了30%。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252446453653.jpg)
地處渭河上游的天水市武山縣海拔在1340-3120米之間,溝壑縱橫,地域偏遠。但是境內有渭河及其5條支流,充足的光照,豐沛的水量,為發展蔬菜產業提供了條件。近年來,當地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在渭河及其支流建成了六大無公害蔬菜基地和十一個蔬菜技術示范區。
跟別的地方不同的是,武山縣大力打造的是有當地特色的“科技蔬菜”。武山縣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管委會主任孟瑞祥介紹,無公害生產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技術服務體系的健全,使全縣蔬菜的質量檔次有了顯著提高,逐步向高產、優質、高效、安全方向發展。
孟瑞祥:引進新品種56個,篩選推廣了24個,累計育苗3400萬株,為貧困戶無償提供600多萬株優質壯苗,幫助貧困戶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今年重點在10個標準園進行了示范推廣,輻射帶動推動全縣38萬畝蔬菜提質增效,推動全縣蔬菜產業快速發展。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312252047338.jpg)
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甘肅省武山縣在渭河、大南河等五大流域川道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蔬菜,推進蔬菜向高海拔地區延伸,形成了“川區發展設施蔬菜,山區發展復種正茬蔬菜”的特色產業格局,實現了蔬菜錯季種植、均衡上市,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增加了群眾收入。
武山縣農機站站長李書壽:我們縣的農技人員以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和小麥收獲以后復種短茬蔬菜為平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通過十多年的發展,在整個淺山半干旱區已經形成了高效栽培模式。目前最好的收成在12000元,從原來的單一種植模式發展到2年3熟,由單一的種植糧食作物或者單一的種植經濟作物,發展到糧、油、菜綜合協調發展。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312251850508.jpg)
火車跑得快,還靠車頭帶。培育營銷龍頭,建立中介組織,組建農產品運銷協會,武山縣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技術、物資、銷售等方面全方位為群眾做好服務。產銷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將省內外蔬菜大市場和產地菜農的利益連成一體,促進了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全縣已建成了金隴、綠源等50多家農產品龍頭企業。
洛門蔬菜批發市場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商務部“雙百”市場。這里日客流量高峰期可達10萬人次,年交易量達3.6億公斤,交易額3.8億元,蔬菜產品遠銷二十多個省市。
武山洛門森源蔬菜果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晟年:對于洛門蔬菜市場來說,我們起了一個龍頭帶動作用,蔬菜市場2015年的年交易量達到7.3億公斤,交易額達到了8.5億元,蔬菜市場帶動了1萬多人,周邊帶動了3萬多人。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312251844049.jpg)
與此同時,武山縣還邀請專家對全縣蔬菜產業會診開方,聯合進行技術攻關、加強產地環境認證,制定了韭菜、洋蔥等14個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先后有韭菜、洋芋、洋蔥、蒜苗、胡蘿卜等12類蔬菜23個產品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蠶豆、蕓豆等9個產品認證為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2.7萬畝。近年來,又先后注冊了山丹“盤龍”牌韭菜、馬力“紅民”牌黃瓜、灘歌“黑池”牌西紅柿等蔬菜商標,進一步提高了武山蔬菜的知名度。
武山縣委書記索鴻賓: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38萬畝,產量120萬噸,產值超過22億元,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首位產業,為全縣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2015年,全縣實現脫貧3.64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252446475468.jpg)
近年來,中國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以蔬菜為媒,舉辦了農副產品展、蔬菜史話展、經濟社會成就展、書畫展、民俗展演和投資環境說明暨項目洽談等一系列主題活動,加大宣傳和推介力度,進一步擴大了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談起武山蔬菜的發展,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是“武山蔬菜能有今天,政府引導是關鍵”。正是得益于“政府推動、園區帶動、市場拉動,服務聯動和產業互動”的措施,因地制宜推行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地膜覆蓋、陸地栽培、間作套種和復種蔬菜“六大生產模式”,才使武山一躍成為“中國西部蔬菜大縣”。
![](/Files250/BeyondPic/2016-5/27/1463974625905940-1464312252053910.jpg)
武山縣委書記索鴻賓:下一步,我們要全力以赴打造蔬菜強縣上下功夫,主要是提質增效上、在農民設施蔬菜產業的收入上下更大的功夫,促進全縣脫貧。預計2016年全縣將實現4萬人的脫貧,貧困發生率將達到4%以下,實現整縣脫貧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