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西梁旱作農業綜合示范區涉及四門、洛門、城關3鄉鎮25個行政村,5450戶26000多人,區內耕地41100畝。該區域光、熱、水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6、7、8、9四個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40%以上,雨熱同季,復種短茬秋菜條件優越。近年來,尤其是今年以來,武山縣把復制推廣“西梁模式”作為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舉措之一,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26萬元,堅持因地制宜,不斷加強試驗示范,強化宣傳引導,積極引導群眾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改變傳統單一種植糧食作物生產方式,著力打造西梁兩年三熟糧菜高效生產旱作農業綜合性示范區。
一是狠抓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夯實農民收入基礎。為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改變傳統的單一種植糧食作物生產方式,提高旱作農業水平,為該區群眾找出增產增收的途徑,武山縣通過扶貧項目推動不斷試驗示范,積極引導該區域群眾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間套復種、輪作倒茬等旱作農業技術,已形成“4321”協調平衡的種植結構。特別是大力推廣以正茬和油菜茬、小麥茬復種全膜豆角為主的增收模式,錯開播種時間,不僅確保了農戶從6-10月均有穩定的經濟收入,而且形成了“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菜瓜”等多種兩年三熟的高效種植模式,實現了糧、油、菜協調均衡發展和自然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麥-豆角”兩種模式兩年三茬作物總產值可達8000元;“全膜玉米-冬小麥-菜瓜”模式兩年三茬作物總產值4600元以上。
二是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多年來,該區域依托各類項目支撐,不斷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把自主創新和通過項目建設、引進新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立足試驗搞示范,依托示范促推廣,進一步擴大了各類新技術示范推廣規模。依托全膜玉米推廣項目,實現一切作物栽培全膜化;依托旱作農業示范基地建設項目,推廣了土壤培肥、秸桿還田等一批新技術,進一步增強了技術服務手段與能力;依托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各類作物配方肥,實現了節能增效;依托高產創建項目,大力推廣了玉米氮肥后移技術等高產技術集成組裝配套,提高了糧食產量。同時,狠抓農民技術培訓,每年不定期舉辦各類農業新技術培訓活動,年培訓農民均在5000人次以上,發放各類資料10000余份。通過各項新技術的廣泛推廣和應用,示范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通過多年的積極試驗、示范、推廣,不斷優化各類作物品種結構,形成了新技術、新品種集成推廣的早作農業綜合示范基地。
三是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著力打造西梁兩年三熟糧菜高效生產旱作農業綜合性示范區的基礎上,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根本途徑,依托扶貧項目實施,整合部門項目資源,硬化村組道路150公里,砂化貧困村村組道路30多公里,實現行政村、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讓群眾徹底改變看天氣“臉色”出行的方式;在農機具購置上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引進旋耕機、小型農用車等生產工具,農業生產逐步小型機械化。改造危舊房屋400戶,力爭三年內完成所有貧困群眾危舊房屋改造項目。結合南部安全飲水續建工程,在康瓦坪、上溝、黑溝、楊坪等4村完成安全飲水項目,自來水進村入戶,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
經過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廣,目前該區域已成為集萬畝全膜玉米、萬畝正茬及復種蔬菜、萬畝原膜二次利用于一體的高產、高效、優質的糧、油、菜協調、綜合發展的旱作農業示范區,已成為武山縣山區通過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與優化建立與自然條件相適應的穩定的增收產業,持續增加農業收入,有效破解“三農”問題的展示窗口,代表了武山縣旱作農業的最高水平和發展趨勢。(通訊員 劉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