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武山縣堅持把做大做強蔬菜產業作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多措并舉推動蔬菜產業轉型提質發展,強力推進蔬菜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6.5萬畝,總產量102萬噸,產值近20億元,蔬菜收入已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8%,武山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韭菜之鄉”、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全國首批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和全省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
一是圍繞一個核心,做大產業規模。著眼富民增收這一核心目標,采取政府推動、園區帶動、市場拉動、服務聯動和產業互動等“五動”措施,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走“整體規劃、連片建設、規模經營、特色發展”的路子,改造提升了渭河川道地區、大南河流域等七大蔬菜產區,大力推廣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地膜覆蓋、露地栽培、間作套種和復種蔬菜“六大模式”,在半干旱山區成功開創了“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蔬菜種植區域由川道地區向淺山干旱區和高海拔地帶拓展延伸,種植品種涵蓋了根、莖、葉、花、果五大類,達40多個種類,形成了多品種布局、各類型齊抓、高中低檔并舉、特色優質并重的產業發展格局,蔬菜產業成為全縣近20萬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二是突出兩大抓手,做優技術品質。一是突出園區引領。堅持一園區示范引領,多園區輻射帶動,建成了集“優良品種試驗示范、高新技術示范推廣、集約化育苗、生態農業示范”于一體的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帶動提升了城關清池等6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縣核心示范區和洛門南河等7個農業部設施蔬菜標準園,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強力促進蔬菜產業提質增效。二是突出科技引領。加強與中國農科院、江蘇綠港、省農科院、甘肅農大等院校和企業的交流合作,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技術集成示范和人才培養,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蔬菜種植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大幅提升。充分調動和鼓勵群眾的首創精神,在實踐總結中探索形成了川區塑料大棚多層覆蓋、山旱地菜、糧、油兩年三熟輪作高效模式,實現了蔬菜錯季種植、均衡上市、四季有鮮,降低了市場風險,增加了群眾收入。
三是強化三大支撐,做實扶持服務。一是強化政策支撐。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蔬菜產業發展,一屆跟著一屆干,屆屆都有新發展,出臺了加快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每年落實財政獎補和產業化發展資金1000萬元,對設施棚建設改造、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等蔬菜生產各環節進行補助扶持,定期評選表彰“蔬菜產業發展十佳村”等先進典型,優先在蔬菜園區實施渠系改造、節水灌溉、道路硬化等配套工程,蔬菜產業發展的環境更優、氛圍更濃、條件更好。二是強化金融支撐。制定了金融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的辦法,加大貼息貸款落實力度,創新“銀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五種金融扶貧模式,協調金融機構開發推出“深銀通”、“隴菜通”等10多種支持蔬菜產業發展的信貸產品,縣財政設立了產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為蔬菜企業及專業合作社融資提供風險補償,有效解決了蔬菜產業發展中的融資難題。三是強化平臺支撐。著力打造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的廣闊平臺,在高標準建成科技示范園區和批發市場的同時,承辦了中國甘肅(武山)高原夏菜產銷對接會,高水平舉辦了3屆中國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以蔬菜為媒,為蔬菜科技推廣、現代農業展示、蔬菜產品營銷、合作交流等搭建了嶄新平臺,進一步提高了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四是提升四大優勢,做強競爭實力。一是提升綠色優勢。制定了韭菜等14個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建立了種植技術檔案,廣泛推廣生物農藥、生物肥料,加大產地環境保護和產品安全檢測,在全省率先建成“武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健全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使武山蔬菜成為真正的綠色蔬菜、放心蔬菜。二是提升品牌優勢。大力推進品牌戰略,武山韭菜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了“盤龍韭菜”、“北順黃瓜”、“高樓辣椒”等25個蔬菜商標,韭菜、番茄、黃瓜等16類蔬菜和26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武山蔬菜的品牌優勢進一步凸顯。三是提升營銷優勢。建成了以國家級洛門蔬菜批發市場為龍頭、鄉鎮農貿市場為中心、微型產地市場為依托的蔬菜產銷網絡,大力推行農超對接、電子商務、定點直銷等銷售模式,形成了蔬菜貯存、加工、包裝、運銷一體化、“天網”“地網”融合化的營銷體系,武山蔬菜遠銷全國24個省、市及東南亞、歐盟等地,北順黃瓜80%銷往香港市場。四是提升鏈條優勢。大力推進產業化發展,建成了金隴公司、森源果蔬等一批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了集萬噸果蔬恒溫庫、揀選分級、配送管理為一體的金鑫冷鏈物流,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蔬菜產品附加值,形成了“萬戶種蔬菜、千家搞運銷、百企跑市場”的生動局面,蔬菜產業助推群眾增收的成效更加明顯,小康武山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謝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