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一派豐收景象。國慶前夕,淅淅瀝瀝的小雨剛停不久,籠罩在明山村山梁上的霧氣也開始逐漸散去。眼見天氣晴朗起來,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帶著喜悅的心情聚集到新落成的村文化廣場上,等待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村支書張選平興奮地說:“今天是幫扶我們村的省水投公司,向村里移交新建的環村道路和村級文化廣場的日子,這可是全村人的一件大喜事呀。”
當標志著幫扶工程落成的牌匾交到張選平手上時,小廣場上頓時沸騰了,鞭炮響了起來,村民們自己準備的舞蹈、武術等節目也紛紛上場亮相。一位老大爺在人群里笑著瞇起了眼,還向旁邊的人不停地說道:“咱們村可是從來沒這樣熱鬧過呀!”
明山村地處武山縣山丹鎮南部的偏遠山區,由于路險、缺水、土地貧瘠等原因,全村1000多口人長年守著人均2畝的耕地過著窮日子。雙聯行動開展以后,明山村成為山丹鎮的幫扶村,但受到資金、地理環境等限制,幫扶的效果并不明顯。
今年4月,省水務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被確定為明山村的聯系幫扶單位后,公司迅速派出雙聯干部深入村戶,了解村情民意。干部們了解到,進出明山村的道路有3條,但既窄又險,而且路面沒有硬化,如果遇到雨雪天,路面濕滑,人車均無法通行。交通條件不但使得村里的運輸成本極高,而且無法保障群眾的出行安全。
針對這種情況,省水投公司在征求鄉村各級干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決定優先解決村里的“老大難”、“最困難”——進出村道路問題。從今年8月開始,新建環村道路工程從動議到實施,再到竣工,僅用了1個多月。泥濘難行的村道迅速變成了嶄新的水泥路,讓村里人喜出望外,紛紛驚嘆“水投速度”之快。
由于地處干旱山區,水資源極度貧乏,明山村還是一個飲水安全問題突出的村子。村民的日常用水主要是夏秋兩季收集的雨水,到了冬春兩季,只能下山買水吃。為此,水投公司專門出資從十幾公里外引來了自來水。張選平說,現在自來水主管道已經進村了,正準備鋪設入戶管線,村里人馬上就要結束沒水吃的日子了。
在為村子修路、通水的同時,省水投公司還利用廢棄的小學舊址,新建了村委會,并將村委會前的一塊土場地改造成了文化廣場。這下,村里的衛生室、農家書屋、黨員之家都有了場所,村民在閑暇時也可以在廣場上打籃球、打羽毛球、健身跳舞了。
省水投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雖然我們單位今年剛開始聯系明山村,但有雙聯行動以來各地積累的大量經驗供我們學習參考,在幫扶時,就可以少走彎路、多為群眾辦實事。下一步,在完善基礎設施條件的同時,我們將工作重點放在主導產業培育、群眾技能提升上。”
明山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土豆為主,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活動當天,幫扶單位和村干部、群眾代表在新落成的村委會開了一個座談會,對于今后如何發展,大家紛紛獻計獻策。有人建議,村里在建養牛場時不能盲目選點,避免環境污染;還有人認為要發展能夠避開晚霜的晚熟櫻桃,以林果產業增收……短短的一個座談會,大家就提了十幾條建議。
看到有這么多人踴躍發言,張選平笑著說:“以前大伙兒是各干各的,現在卻擰成了一股繩。這還是因為村里在短短幾個月了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大家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記者 陳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