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文化資源 打造特色品牌 突出項目帶動
武山文化:從“軟實力”到“硬產業”的嬗變
記者 何輝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03167.JPG)
文化,是城市之根,是城市之魂。近年來,武山縣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主線,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和全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重大戰略機遇,充分發掘文化資源,打造特色品牌,聚焦目標定位,突出項目帶動,加大招商引資,狠抓工作落實,全縣文化產業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實現了從“軟實力”到“硬產業”的嬗變。
武山縣先后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書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旋鼓舞之鄉、全國武術之鄉、隴上玉器之鄉。今年1—9月份,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共完成0.72億元,增速達到42%,占全縣GDP的1.9%,完成實質簽約合同金額2.32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32億元,完成投資額0.82億元,文化產業機構數為78個,從業人數達到1080人。
加強組織領導,全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12321.jpg)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天水市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點任務》的部署要求,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縣上成立了由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文化產業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分管領導負責具體抓、親自抓,全年多次召開了由宣傳、統計、文廣、文物、工商、工信、商務等部門參加的專題協調會和推進會,研究討論文化產業發展相關工作,為全縣扎實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年以來,為全面掌握全縣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縣上宣傳、文廣等部門抽調專人組成工作組,對全縣文化產業機構情況進行了一次拉網式的調查摸底,進一步健全了文化產業統計基礎臺帳和調查數據庫,全縣文化產業工作做到了底子清、責任明。
緊抓項目儲備,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17738.jpg)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基礎?h上按照省、市關于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相關要求,利用全縣豐富的紅色文化、祈福文化、石窟文化、民俗文化資源,圍繞培育書畫、旋鼓、武術、秧歌、玉雕等特色文化品牌,認真研究制定既能融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1313”工程建設,又符合武山發展實際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項目,建立健全了全縣文化產業項目庫,共編制上報項目24個,項目總投資額31億元,包括文物保護開發類6個,文化旅游類4個,文化服務類9個,文學藝術類1個。其中,武山縣寧遠文化園項目被列為全市重點文化產業戰略性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鴛鴦玉新天地、渭河風情園、書畫交流中心、影視娛樂城、農耕文化觀光體驗園等內容,規劃面積43公頃,計劃投資額2億元,目前《規劃方案(討論稿)》已完成,正在征求縣上領導和相關部門的意見。眾多大項目、好項目的實施,夯實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
堅持品牌帶動,提升文化產品競爭力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22964.jpg)
立足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該縣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為了深度挖掘“一節一會五彩四季游”的人脈效應和社會效應,縣上不斷打造“祈福圣地?大福武山”和“西北最佳溫泉湯浴康體目的地”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力地促進了全縣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連續舉辦了四屆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節,并被列入第四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系列活動之一。通過保護、恢復、包裝、開發和營銷,積極組織文化產業龍頭企業,組團參加深圳文博會、蘭州休閑博覽會、蘭洽會和伏羲節等節會,圍繞玉器加工、書畫裝裱、祈福旅游、“三編”、木雕等特色文化產業,精心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產業品牌。積極配合全市新“八景”評選和宣傳工作,深度挖掘和塑造武山旅游品牌,推進旅游宣傳片制作,加大對外宣傳力度,特別是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媒體多次對武山旋鼓舞、水簾洞石窟群等文化旅游產業進行大力推介宣傳,大大提高了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使文化產業真正成為了全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跟緊督促實施,文化項目建設風生水起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30167.jpg)
一個個文化項目,只有盡快“落地生根”,才能轉化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為確保項目順利實施,縣上建立了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一對一”領導聯系推進責任制,每季度通報一次項目建設進度,跟緊督促實施。今年以來,縣上通過大力推進政府投資和招商引資,積極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著力建設了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全面壯大文化產業規模和實力。一是武山瑩豪鴛鴦玉產業文化中心項目總投資5250萬元,完成了平面和立體雕塑設備的引進安裝,已正式投入運營;二是武山藏龍生態園項目二期工程古玩城總投資4000萬元,已完成了近3000平方米主體建筑;三是武山縣數字影院項目總投資1020萬元,已完成了4個影廳裝修,即將投入使用;四是武山縣民俗文化藝術中心計劃總投資5800萬元,已經完成了項目規劃,正在進行招商引資;五是武山縣水簾洞祈福文化廣場建設項目總投資8600萬元,已經完成了場地征收和三通一平等工作,即將開始主體建設;六是武山縣木梯寺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815萬元,已完成了管理用房、停車場、旅游廁所等建設及周邊綠化,完成了水電改造;七是武山縣博物館免費開放項目總投資400萬元,正在進行館內布展,即將開始對外開放;八是武山縣蔬菜科技園區項目總投資4.6億元,已完成了核心區1萬平方米智能化玻璃連棟溫室,3500平方米鋼架pep薄膜連棟溫室,4000平方米新型保溫材料日光溫室和鋼架無立柱拱棚等設施;九是武山縣大草原旅游開發建設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已完成特色養殖、旅游接待等基礎設施投資;十是武山縣溫泉養生文化綜合項目總投資500萬元,已經完成1600平方米的主體建筑,正在進行裝修;十一是武山縣鴻泰溫泉生態文化園總投資4000萬元,已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住宿區、餐飲區、陶瓷博物館、洗浴區。
集聚帶動效應,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31631.jpg)
走富有武山特色的文化產業跨越發展新路子,只要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及旅游消費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強大的產業聚集帶動效應。一是著力延長產業發展鏈條。充分利用“祈福圣地·大福武山”旅游品牌,大力開發水簾洞景區祈福綬帶、胸章、銅鏡等祈福系列產品,滿足游客文化旅游購物需求。把玉雕、木雕、磚雕、剪紙以及竹編、柳編、草編等傳統工藝品打造成特色旅游商品,支持瑩豪鴛鴦玉產業文化研發有限公司、車川玉器專業村及玉工藝品開發商,集中精力研發以“夜光杯”為主的武山鴛鴦玉系列產品,開發出了玉雕人物、花卉山水、飛禽走獸、文房四寶、酒具茶具等一系列旅游紀念品和實用工藝品。二是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不斷優化美食文化產業,每年舉辦全縣美食文化節,武山油圈圈、四門貢醋、陳門粉皮等產品已成為天水在線網店銷售最好的地域特色產品。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持續抓好以三國古戰場鐵籠山、龐德故里為主的歷史地域文化開發和以書畫、武術為重點的特色文化產品開發,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新亮點。三是大力提升旅游服務產業。先后建成了藏龍生態園、金都酒店等一批高標準旅游酒店,建成運營了鴻泰大廈、建國超市等規模旅游購物中心,滿足游客住宿購物需求。打造了溫泉王河、龍臺董莊、洛門改口等旅游專業村,新建農家樂25個,龍臺金水灣農家樂和武山精工玉雕廠被市政府評為“優秀星級農家樂”和“優秀旅游商品生產企業”。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33114.jpg)
渭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和全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重大戰略機遇的嘹亮號角中,武山文化產業發展的巨輪已經鳴笛遠航,必將在建設全省文化大縣的新征途上,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彩、雄偉壯闊的畫卷。
![](/Files247/BeyondPic/2015-10/12/1444463865782314-14444638660393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