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貧大有可為
——武山縣實施金融扶貧工作的五個啟示
新農村報道記者武文宣 通訊員陸云春武山報道
近日,記者驅車行駛在天定高速公路武山沿線,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銀白色的新型蔬菜大棚,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田間產業路。寬敞平坦的鄉村水泥道路蜿蜒盤旋,依山傍水的村莊詩意美麗。
這些悄然無聲的嬗變,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組織實施的雙聯行動和武山縣委、縣政府深入實施“1236”扶貧攻堅工程。
近年來,武山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扶貧開發和統籌農業農村發展結合起來,把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提高全縣整體經濟實力結合起來,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為突破口,做大做強蔬菜、養殖等特色產業,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武山縣扶貧辦的官方材料顯示:地處天水南部的武山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1年列入六盤山特困片區。全縣現有344個行政村,10個社區,48萬人,有貧困鄉鎮15個,農村人口42.55萬人。2013年年底,全縣有貧困村156個,建檔立卡人數12.2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28.67%。按照脫貧計劃,2014年完成40個貧困村脫貧,減少貧困人口5.68萬人;2015年計劃完成58個貧困村脫貧,減少貧困人口3.16萬人,貧困面下降8%以下,實現整體脫貧。
啟示一:農企抱團同發展 破解企業融資難
采訪中,記者來到位于武山縣鴛鴦鎮丁門村的金鱗農業生態園,這里游人如織,摩肩接踵,一派熱鬧景象。據了解該生態園占地約60畝,是武山金麟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武山桃緣養殖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集休閑、垂釣、采摘、養殖為一體的多功能農家樂。“生態園從建設到開業,資金短缺是最大的困難,我沒有擔保和抵押銀行根本不給貸款,幸虧縣金融辦和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的幫助,讓我在甘肅銀行貸到了150萬元的扶貧款,解決了資金這個大難題……”,生態園負責人丁正紅高興地說。
采訪中,武山縣政府金融辦主任汪向理告訴記者:“中小企業不僅是解決就業的主渠道,更是助推地方積極發展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融資難一直是制約廣大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怎么才能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和消除銀行的放貸顧慮呢?
2014年9月份,武山縣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入會企業71家。經縣政府金融辦積極協調,甘肅銀行武山支行為入會企業武山田興蔬菜倉儲有限公司、天水田園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武山通濟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等9家企業投放了首批3600萬元的金融支持扶貧攻堅貸款。
同時,甘肅銀行武山支行與縣政府簽訂了金融扶貧攻堅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協議雙方充分利用各自資源和優勢,通過設立“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建立縣級融資平臺等方式,鼓勵發展“銀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銀行+扶貧融資平臺”等多種產業鏈融資模式,為縣內從事特色種養殖、農副產品經營、生產加工等產業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提供融資支持,助推企業做大做強,武山金麟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武山桃緣養殖專業合作社只是諸多受益企業中的一個縮影。
啟示二:開創扶貧新模式 引領群眾致富路
扶貧攻堅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缺乏、信息不暢等諸多困難。金融與扶貧開發的有機結合,是從企業、農戶、銀行存在的現實問題出發,充分統籌各方有利資源,最終實現發展共贏目標的理想選擇。武山縣結合縣內各金融機構、扶貧有關部門和貧困戶、貧困村具體實際,探索除了五種金融扶貧工作模式。
——“銀行+融資平臺+企業+農戶”模式,由縣金融支持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成立武山縣扶貧開發公司作為扶貧融資平臺,與銀行合作每年向平臺融資,再由扶貧開發公司與全縣的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進行深入對接,以村為單位,將全縣貧困人口分布與企業經營范圍相結合,根據企業擴大規模、改善經營的需求,為企業擔保貼息貸款,企業對輻射范圍內的貧困戶進行點對點幫扶。
——“銀行+龍頭企業+農戶”模式,通過縣擔保公司為縣內農業龍頭企業融資,企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由基地帶動農戶從事訂單式農產品加工,促進貧困村和貧困人口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實現脫貧。
——“農戶+銀行(政策性貸款)+企業(專業合作社)”模式,依托縣內優勢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等載體,充分利用雙聯惠農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等政策性扶貧貼息貸款,由企業與農戶簽訂合作協議,以貸款入股、委托經營、效益分紅等方式,有效利用政策性貸款,降低貧困戶自主創業風險,帶動貧困戶致富。
——“扶貧項目+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將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扶貧項目重要的實施載體,使群眾能夠廣泛地參與到各類扶貧項目的實施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加大對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的融資支持力度,增強其發展能力。
——“扶貧互助社+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利用扶貧互助社群眾參與度高、涉及面廣的特點,積極引導互助社加強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的交流合作,扶持發展專業合作社,提高互助基金使用效率,帶動群眾脫貧。
啟示三:搭建政企大平臺 助推銀企互“牽手”
為鼓勵扶持全縣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近年來,武山縣委、縣政府不斷出臺優惠政策、搭建合作平臺,全面加強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合作,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專項貼息資金,用于支持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三農”及涉農企業信用擔保等。
這一舉措有效緩解了當前全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進一步提高了企業創業的積極性,從而將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縣委、縣政府每年都篩選一批發展潛力大、科技含量高、前景看好的企業和項目,推介給各金融機構,為銀企合作提供優質的載體。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措施,不斷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在今年3月25日舉行的涉農信貸產品推介暨銀企對接會上,武山縣人民政府與縣農信社社簽訂了2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縣農信社社與龍頭企業代表簽訂了1.5億元的貸款協議,與武山縣農業產業化企業協會簽訂了2億元的授信協議。這為全縣中小企業深化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啟示四:綜合服務促推進 金融網絡實惠民
“在村口建起便民金融服務點太方便了,我們再也不用隔三差五的跑十幾里路去鎮上存取錢了,這不,我今天只用了十幾分鐘就取到了一筆貨款。”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丁門村村民丁禮平在剛成立不久的農信社丁門村便民金融服務點辦理完業務后高興地說,“這些年由于附近沒有金融服務網點,讓自己吃了不少苦頭……。”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三農”對農村金融服務、支付結算體系的要求越來越高。武山屬多元地貌形態,大部分鄉鎮地處偏遠山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一度成為群眾享受便捷金融服務的盲點。
為解決這一難題,縣委、縣政府著力加大對村級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探索形成了集村“兩委”辦公室、計生辦、社會管理服務站、衛生室、培訓活動室、群團辦公室、專業合作社辦公室、農家書屋和金融服務點、便民服務點為一體的“8+2”模式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并鼓勵縣農信社、農行武山支行分別推出了“三農”特色自助服務終端項目和“四融”平臺自助服務終端項目。
截至目前,在全縣344個行政村,已建成農信社便民金融服務點76個,農行“四融”平臺服務終端45個,使廣大農民實現了“足不出村存取款,田間地頭能轉賬”,享受‘零距離’金融服務的轉變,填補廣大偏遠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空白。
啟示五:制度建設做保障 推動銀行來放貸
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杠桿效應,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全縣“三農”及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武山縣結合縣情實際,制定出臺了《武山縣“三農”及小微企業貸款補償基金管理使用辦法》、《武山縣縣長金融獎勵考核辦法》和《武山縣雙聯惠農貸款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全縣中小微企業發展融資風險補償和金融機構信貸投放增量獎勵,很大程度上打消了銀行對企業放貸風險的顧慮,調動了其服務企業發展的積極性,擴大了信貸投放總量。
扶貧攻堅,金融支持不能缺席,但“貸款難、貸款貴”的瓶頸如何突破?農村金融體制如何改革?這需要政府在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多個領域加大投入氣力,更需要金融機構主動承擔這份社會責任,積極探索和創新金融參與扶貧開發的新模式,把更多的信貸資源納入到扶貧攻堅戰上來。
武山縣政府金融辦主任汪向理表示:扶貧開發工作依然是全縣的頭等大事,面對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艱巨任務,武山縣金融工作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著力創新投融資方式,不斷拓寬投融資渠道,努力構建金融扶貧新模式,呈現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資金投放規模不斷加大、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服務明顯增強的良好局面。
乘風借力破千浪,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武山縣委、縣政府正以“1236”扶貧攻堅行動為總抓手,舉全縣之力、集各方之智,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廣泛參與,凝聚起攻堅克難的強大合力,精準施策,基本形成政府、市場、社會系統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努力在扶貧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實現更科學更有效的扶貧,堅決打贏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