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ushan.gov.cn/portal/rootimages/2015/03/19/1426700820277963-1426700821355293.jpg)
北順村是武山縣最西部的貧困村。雙聯行動開展以來,各級聯村單位共為北順村落實各類項目50項,幫辦各類實事268件,全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富民產業實現了長足發展,農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全村人均收入從2011年的3260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1950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外引內促,轉變觀念,群眾創業熱情明顯提高
北順村與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締結為友好共建村,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及其他成員多次到北順村傳經送寶,與村民進行各種形式的座談交流和培訓,帶來了“即富口袋、又富腦袋”的先進理念。北順村先后選派30名優秀青年到蓉中村學習市場營銷與小微企業創辦知識,培育發展能力強、致富積極性高的農民生力軍。
此舉在北順村掀起了創業熱潮,村里興建起了小微企業創業園,形成了致富能人帶頭創業,外出務工人員和大學生積極回鄉創業的發展局面。
北順村還建立了全省首個遠程教育農民培訓基地試點,利用省級遠程教育平臺及時收集發布農資產品供銷信息,群眾的思想觀念明顯轉變,致富本領明顯增強。
突破瓶頸,夯實基礎,農村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北順村發揮聯村單位的優勢,幫規劃、搞銜接,助推了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早開工、早落實。動員非公企業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了高標準的村衛生所、幼兒園等公益設施。完成危房改造206戶、新農村建設40多戶、麥卜梁土地整理5000畝、產業路建設26公里等項目。同時采取一事一議、籌資投勞的方式,改造日光溫室400座,危舊墻體3000平方米,硬化村內巷道2萬平方米,一大批群眾期盼已久、長期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北順村為58戶群眾協調落實雙聯惠農貸款288萬元,為群眾發展富民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健全完善村莊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建立了常年環保隊伍,配備垃圾車2輛,安裝垃圾箱30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創新機制,培育產業,群眾致富門路明顯拓展
北順村遵循種、養、加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方向,創新了五項工作機制,推進了富民產業提速發展。
一是以獎代補機制。農戶每新建一座日光溫室,財政獎補8000元,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或雙聯惠農貸款3萬元,全村新建日光溫室200座,日光溫室面積達到1500畝。二是土地流轉機制。采取農戶自主兌換、村組連片兌換等方式,在麥卜梁流轉土地5000畝,種植優質核桃3800畝,促進了土地向種植能手和種植大戶集中,推動了林果業規模化發展。三是市場化運作機制。學習蓉中村的產業運作方式,組建了蓉順投資公司,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和2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四是科技扶持機制。在蔬菜園區建立了多媒體蔬菜科技培訓中心,邀請農業部、西北農大專家教授定期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提高了群眾作務技能和水平。五是品牌帶動機制。先后注冊了“紅民”牌蔬菜、“北順”牌黃瓜等蔬菜商標,“北順”黃瓜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擴大了北順蔬菜的知名度,促進了北順蔬菜的營銷。
加強黨建,改進作風,基層組織效能明顯提升
北順村把培育黨建品牌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建立了“服務型黨委+特色型黨支部+產業型黨小組”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模式、“8+2”村級綜合服務模式、“設崗定責+星級管理”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村黨委+村委會+村監委”村級民主管理運行模式、“北順村+蓉中村”雙聯致富共建模式等農村黨建“五種新模式”,把支部延伸到了產業園區,建成了一批示范園、示范棚、示范戶,有力地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相融。
隨著雙聯行動向縱深推進,文明之風在北順村興起。每一位北順村民無不為近年發生的巨變而贊嘆,為自己是北順村的一員而感到自豪。(記者 牛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