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順村變了
僅僅3年,村民收入翻了兩番,“聯村聯戶”讓一個貧困村變成“明星村”
人民日報記者
林治波 曹樹林 張 濱
新年將至,再回北順。天空飄著小雪,好似一件潔白的輕紗。農家的罐罐茶正沸騰,香氣四溢。外出打工的人們回村過年了,他們衣著鮮艷,有的還開上了小轎車,掛著全國各地的牌照。冬暖棚里,黃瓜郁郁蔥蔥,進棚一會兒就能摘出一大捆鮮嫩的黃瓜。
甘肅省武山縣馬力鎮北順村,大西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僅僅3年,從一個人均收入3000多元的窮村,變成了人均收入過萬的富村。村民富了,村子美了,干群關系和諧了,北順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這一切,得益于甘肅省開展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
因地制宜,“種養加”結合
村民收入過萬了
北順村有4個自然村,共有663戶、3200多人。今年77歲的包家樹,上世紀80年代擔任北順村的村支書。他說,過去的北順村窮得丁當響,“吃飯靠小麥,用錢靠韭菜”。農民種植小麥,忙乎一年,就混點口糧,只能靠割韭菜賺點零花錢。貧困發生率高,有100多戶屬于赤貧。
2012年初,甘肅省在全省開展單位聯系貧困村、干部聯系貧困戶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干部進村入戶,結對子精準幫扶特困戶。
要想富,第一要務是找到合適的富民產業。雙聯干部來到北順村,把制定產業規劃列為頭等大事。武山是全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縣,北順村的陽光、土壤條件也很適合蔬菜種植,大棚蔬菜被確定為北順村的主導產業。經過土地流轉置換,北順蔬菜產業園誕生了。
連接武山縣和漳縣的武漳公路穿村而過。沿公路西行,放眼望去,路兩側蔬菜大棚鱗次櫛比。洪雙林的兒媳陳紅花熱情地邀請記者品嘗新摘下來的無公害大棚黃瓜,“黃瓜是在南瓜根上嫁接出來的,一畝棚一年能收七八千斤;春節前后價格最好,一斤能賣兩塊錢。”洪雙林樂呵呵地說,這兩年依靠大棚蔬菜,加上兒子兒媳打工收入,他們家蓋了新房還買了車。
3年來,雙聯單位幫助北順村民協調貸款,培訓種植技術,修繕、新建蔬菜大棚。修建改良日光溫室775座、簡易溫棚300座,引進優良蔬菜品種13個,注冊“紅民”“北順”兩個蔬菜品牌,其中“北順”黃瓜通過無公害蔬菜認證。目前北順村蔬菜種植面積達2500畝,總產值1200多萬元,蔬菜收入占農民人均現金收入超過80%。
“蔬菜主導,多業并舉”。北順村根據各自然村的實際情況,還發展養殖、加工、林果和勞務輸出等產業。2011年,北順村人均收入僅3260元;201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1988元,翻了兩番。
設施更完善,村容更整潔
生活服務便利了
北順村哪座建筑最漂亮?村民的回答驚人的相似:北順幼兒園。幼兒園被村里人稱為“小紅帽城堡”:碧綠的地毯、七彩的跑道、蹦蹦床、蕩椅,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村級”幼兒園。
園長周芳萍曾在武山縣幼兒園當過老師,“雖是村級幼兒園,但硬件設施可以跟大城市的幼兒園媲美。”周芳萍介紹,幼兒園占地15畝,可容納600多名幼兒就讀。不僅北順村,周邊的余安、王溝、柴莊、苗豐村及鄰近的漳縣新寺鎮村民也把孩子送過來。
村委會旁邊,村衛生所也建了起來,上下兩層,290平方米。村醫洪滿定告訴記者,衛生所以中醫藥診療為主,費用較低,每天大概接診十來個村民,“小病小痛在村里就能解決”。此外,北順九年制學校的教學條件也大大改善,北九文化健身廣場、鄉村舞臺、農民書畫交流中心、便民超市、農資服務點、金融服務點也陸續投入使用。
3年來,在雙聯單位的支持下,北順村新建機井2口,建設安裝16公里飲水管道,全村591戶群眾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改造了農村電網,家居和大棚用電有了保障,村莊亮化不僅讓村巷街道有了45個照明燈,還裝了100盞太陽能路燈;新修了排水工程,村內巷道全部硬化,村民雨天出行告別了“深一腳淺一腳”;對危舊墻進行改造,建成了王溝堤防,開挖、修葺了兩條泄洪渠道,有力保障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雙聯單位還協調資金,為北順村建起了100戶新農宅,安排偏遠自然村的農戶分期搬出深山、入住新居;北九、北順自然村的415戶危舊房也改造成了磚木結構的新農舍。
馬力鎮黨委書記張雨果說,昔日貧困的北順村,“雙聯”之后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涉及基本生活的“水電燈路居”已實現全覆蓋,服務村民的“醫商保幼學”有了依托,生態生活環境的“環衛娛壩渠”樣樣有了保障,一個“小康村”的雛形已經形成。
強化班子,帶富村民
干群關系改善了
武山有一句民諺,“驢閑了啃樹,人閑了生事。”以往,逢年過節,北順村民的主要活動是喝酒、打麻將,一言不合就吵起來,甚至大打出手。可是近年來,求上進、求致富成了北順人的共同心愿。忙著種大棚、搞養殖、辦加工廠,村里再也看不到“閑人”。
通常,村級基層黨組織叫“黨支部”,但北順村卻成立了“北順村黨委”。黨委書記劉天緒介紹,“雙聯”開始時,北順村有黨員96名,加上駐村黨員干部,超過100名。為扎實做好雙聯富民工作,經上級黨委批準,北順村成立了村黨委。經過培養納新,現在村黨委共有黨員114名。
劉天緒告訴記者,在雙聯單位的指導下,北順村著力創建“服務型黨委”,把村里的蔬菜種植能手、致富帶富標兵吸納進村“兩委”班子,在蔬菜園區和3個自然村各設立了一個黨支部,幫助帶動村民發展富民產業。村黨委還組織村民遠赴攜手共建的福建泉州蓉中村觀摩交流,學習通過發展小微企業“白手起家”奔小康的經驗。
北順村黨員干部自覺發揮先鋒引領作用。村里要發展新型日光溫室、引進蔬菜新品種,村民不敢“嘗鮮”,黨員干部就先行先試,試驗成功了再在全村推廣。無論誰家需要技術幫扶,黨員干部都積極伸出援手。
劉天緒說,以前窮的時候,到村民家里去開展工作,很多村民都是愛搭不理。可最近幾年,村民富了,心氣兒也“順”了,村民老遠就會熱情地打招呼,邀請干部到家里吃油餅、喝罐罐茶,每年還有大量年輕人申請入黨。
去年年底,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到北順村調研。村里的“文化人”寫打油詩相贈:“聯村聯戶近三年,北順人民換新顏。南北鋪面商企貿,各干其事不能閑。村莊田間路硬化,住宅新穎樓房連。村東學校幼兒園,孩子念書無掛牽。干部團結新表現,黨群關系魚水連。人均收入已上萬,小康目標定實現。”
(原載2月15日《人民日報》)
記者手記:聯村聯戶聯民心
一粒沙可觀世界,一滴水可見大海。北順村的實踐,是甘肅省“聯村聯戶”、扶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實踐證明,“雙聯”行動順應了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深切期望,不僅是扶貧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轉變干部作風、密切干群關系的橋梁紐帶。
缺資源,缺產業,缺思路,不僅是甘肅農村的特點,也是全國農村的普遍狀況。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重要的是幫助這些地區找到致富思路、培育富民產業,更重要的是形成讓好思路能夠落到實處的保障機制。保障信息、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加速向貧困地區聚集,形成加快貧困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彌補貧困地區發展落后的短板,讓一窮二白的村莊富起來,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