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精彩回眸】
武山縣高標準打造蔬菜產業發展“龍頭”
武山縣以建設西部蔬菜產業發展示范縣為總目標,緊緊圍繞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組團發展,分片建設,企業化運營”的思路,全力打造國內一流的蔬菜科技示范園區,引領蔬菜產業向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
一是規劃標準高。堅持高起點規劃,通過多次組織考察學習,聘請專家實地論證,確立了“一中心一市場兩區”,即工廠化育苗中心、國家級洛門蔬菜批發市場、蔬菜冷鏈物流區和示范種植區的總體建設布局。圍繞科技含量國內一流、種植模式先進多樣、示范引導高效直觀、物流服務功能齊全、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的目標,突出科技研發、種苗培育、示范引導、技術培訓和物流服務五個重點,集中打造集科技研發、示范推廣、技術培訓、良種培育、倉儲物流、信息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高科技蔬菜產業示范園區。
二是運行機制新。堅持由各單位和合作單位共同建設的模式,聘請技術專家,開展園區院地合作,著力推動園區規范化運營。按照市場化運作、持續發展的要求,將“一所一集團三公司”即武山縣蔬菜研究所、武山縣蔬菜產業集團、甘肅省武山縣森源蔬菜果品市場有限責任公司、武山縣金鑫商貿有限責任公司、武山縣綠生蔬菜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統一由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管理委員會協調管理,蔬菜產、銷、研、儲、運、加一體化服務格局逐步形成。
三是示范效應強。為了使核心區提早發揮引領蔬菜產業提質增效的目標,園區管委會克服困難,邊建邊試、邊引邊種、邊種邊推。通過水肥一體化、室內溫濕度和環境自控、三沼綜合利用和太陽能殺蟲等物理防治措施,促進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開展集約化育苗。有效解決群眾分散育苗品種雜、周期長、抗病差、風險大等問題,減輕菜農在育苗中的技術壓力;通過蔬菜集約化育苗和新品種引進推廣,提高蔬菜良種率和新技術普及水平,推動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每年可培育茄果等9大類優質蔬菜壯苗1.2億株,可供5萬多畝蔬菜種植用苗,畝增收3000元;實現交易量、交易額翻一番,達到7.6億公斤和8億元;年新增儲藏鮮菜10萬噸,增加產值2.8億元,解決就業勞動力6000余人,培訓菜農6萬人(次),帶動種植農戶5萬多戶實現技術升級,直接受益人數達22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示范帶動效益初步顯現。
四是投入力度大。縣政府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投入財政資金250萬元,縣發改、財政等部門在項目申報中優先考慮園區需要,縣科技局爭取科技惠民工程項目資金100萬元配套園區建設,縣水務局支持10萬元的給排水管道,縣金融辦協調縣建行貸款1000萬元。2014年園區繼續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項目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建設項目、武山縣蔬菜新品種培育與應用項目、科技惠民工程蔬菜基地建設項目、蔬菜價格調節基金項目,項目總投資800萬元。儲備武山縣蔬菜新品種集約化育苗引進推廣示范建設、武山縣蔬菜基地建設、武山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研究開發與展示基地建設等項目5個,申請項目總資金1000多萬元,有力推進了園區建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