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時節,天氣漸漸進入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然而武山縣城西關渭河大橋建設現場并沒有因此顯得冷清,工人們依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得熱火朝天。“修好這座橋是老百姓的期待,現在是渭河枯水期,要趕在春節前完成地下樁基工程,確保按期交付使用通車,到春季河水上漲就難于施工了。”縣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說。
西關渭河大橋是武山縣城南北兩岸重要通道,為上世紀60年代修建在縣城渭河上的唯一橋梁,由于建設年限久遠,超負荷運行,使該橋成了危橋。2014年,通過縣上積極努力,西關橋得以拆除重建,新建大橋在原有橋梁位置,橋長由原來107米增加到125米,寬由7.5米增加到12米,建成后將對南北兩岸交通運輸網絡連接起到重要作用。
像西關渭河大橋建設現場這種“啃硬骨頭、打攻堅戰”的場面,在武山只是一個常態鏡頭。盤點2014年,是武山縣交通史上建設項目最多、里程最長、投資最大、群眾受益最廣的一年。該縣積極申報重點、重大項目,搶抓機遇,攻堅克難,真抓實干,積極開展“交通大會戰”,建成了9項91條455公里農村道路,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557公里,15個鄉鎮全部通柏油路,洛禮二級公路建成通車,86%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形成了以國、省、縣道為主框架,通鄉公路為樞紐,通村公路為補充的“五縱五橫”公路交通網絡。6月下旬,全省扶貧攻堅農村公路建設現場會在武山縣召開,武山農村公路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在全省得到推廣。
“以前,到我們村的路坑坑洼洼非常難走,遇到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現在的路修得是又平坦又寬展,進出方便了,菜水賣得好了,日子也過得活泛了!” 說起道路的變化,山丹鄉車岸村車元喜的欣喜溢于言表。
公路通了,收入多了,腦筋活了,面貌變了,是武山縣農村公路建設帶給農民群眾的切身感受。縣城環城公交的開通運營極大地方便了城區群眾的出行,推動城市發展上了檔次。現在從全縣最邊遠的鄉鎮到縣城的車程由過去的3小時縮短到了1小時以內,最邊遠的村到達鄉鎮所在地由過去的2小時縮短到了1小時。全縣交通運輸提速“升級”,有力促進了蔬菜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36萬畝,總產量106萬噸,總產值近16億元。快速便捷的道路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不斷加快,使旅游產業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切實帶動了縣域經濟的蓬勃發展,成了廣大群眾名副其實的“致富路”。(車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