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委組織部以全市組織部長座談會精神為指導
研究謀劃明年組織工作重點任務
全市縣區黨委組織部長座談會之后,武山縣委組織部在認真學習領會會議精神的基礎上,研究謀劃明年組織工作,提出12項重點工作任務。
一是以整治“四風”成果鞏固年為抓手,推動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對整改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盤點分析,掌握整改落實進展效果和存在問題,有針對性地拿出對策。完善掛牌銷號制度,定期公開后續整改進展情況,確保整改任務不折不扣落實。堅持“立改廢”并舉,把制度執行情況納入黨政領導干部問責范圍。
二是嚴格執行《干部任用條例》,不斷優化領導班子配備。出臺《縣管干部任免規程》、《干部選任初始提名辦法》、《綜合分析研判實施意見》,規范干部任免程序,強化領導干部把關作用,開展新一輪綜合分析研判。有序交流一批同一崗位任職時間長的領導干部,全面完成超職數干部消化任務。開展干部人事檔案專項審核,建立干部檔案任前審核制度,加強干部檔案基礎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提升干部檔案管理水平。
三是適應干部隊伍建設實際需要,加大干部教育培訓力度。強化干部法治思維,舉辦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科級干部輪訓班。加大主體班次培訓力度,年內舉辦各類培訓班5期以上,選派100名左右基層干部參加省市調訓。探索干部教育培訓記實制和學分制,建立綜合性的干訓記實積分檔案。
四是加大年輕干部培養力度,為新一輪縣鄉換屆儲備力量。實施年輕干部“五個五”培養計劃,利用2年左右時間,培養一批30至35歲左右的優秀干部,提早應對換屆可能出現的“無人可選”問題。實施“四個一線”培養工程,選派150名年輕干部到新農村建設一線、信訪維穩一線、項目建設一線、雙聯行動和扶貧攻堅一線實踐鍛煉。
五是完善干部監督管理網絡,建立務實管用的監督管理機制。強化重點部門、關鍵崗位干部和新提任干部的監督管理,在鄉鎮部門“一把手”和新任科級干部中試點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對鄉鎮部門“一把手”進行約談,對新提任干部實行廉政考試和廉政審查。探索黨組織監督、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的“八小時之外”監督體系。
六是實施干部源頭培養工程,不斷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出臺加強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意見,推行駐村指導組、崗位員責任制、AB崗服務等工作機制。加大鄉鎮干部選拔使用力度,注重從具有鄉鎮經歷特別是駐村經歷的干部中選拔領導干部。根據中央和省市要求,按比例設置主任科員、副主任科員,激發鄉鎮干部工作活力。
七是探索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推進人才工作創新發展。建立“雙聯”行動人才智力幫扶機制,選派200名左右專技人才開展科技幫扶。健全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引進一批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急需緊缺人才。依托各類人才培訓基地,實施蔬菜種植、玉器加工等人才培訓工程,同時有計劃的選派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赴福建省蓉中村學習考察。
八是注重服務載體創新,推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認真總結借鑒好的經驗做法,分領域探索建立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有效載體。健全基層黨組織體系,采取新建、升格、聯建等方式,優化設置,擴大覆蓋。建立后進黨組織常態整頓機制,按照10%左右比例倒排,滾動開展整頓工作。
九是強化選優配強和激勵保障,抓好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采取“三選三任”方式,拓寬選任渠道,選優配強村書記隊伍。同時,探索建立村干部任前審查制度。制定村干部報酬“倍增計劃”,探索建立更為合理的村干部結構工資制。
十是搭建為民便民服務平臺,提升活動場所服務功能。開展村級活動場所“管理使用規范提升年”活動,重點對30個面積狹小、功能單一的活動場所進行重建或改擴建。以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完善輪流坐班和便民服務代辦制度,整合到村服務項目資源,增設一批便民服務網點,為群眾提供便利化服務。
十一是從嚴抓好黨員發展和教育管理,激發黨員隊伍生機活力。強化宏觀調控和審核把關,將黨員發展重點向黨建薄弱領域、工作生產一線、青年婦女、優秀人才傾斜。增強黨員管理實效,制定黨員檔案管理辦法,推行黨員“四式”管理法。開展遠教“三上三進”工程,同時依托綜合服務中心新建10個遠教廣場。
十二是完善黨建工作責任制,形成齊抓共管黨建工作格局。制定黨委(黨組)成員和黨員領導干部履行黨建“一崗雙責”責任制的具體意見,編制黨委(黨組)、書記、班子成員抓黨建責任清單。加大黨建經費投入,提高縣財政黨建專項經費預算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