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春風”邁大步
——武山縣全力開展扶貧攻堅行動紀實
仲夏時節,驅車行駛在天定高速武山段,放眼望去,高速沿線渭河川道河谷兩岸的廣袤田野里,白色的塑料大棚一座連著一座,一排排,一片片,在陽光下灼灼閃光,蔚為壯觀,那是武山人脫離貧困的見證,也是武山人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武山縣認真貫徹落實全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實施意見和全市關于加快新一輪扶貧攻堅的實施意見,積極調整工作思路,不斷改進工作措施,全力開展扶貧攻堅行動,全縣扶貧工作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貧困鄉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推動了全縣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興產業,促增收,“扶”出致富路
水泥公路延伸村外,嶄新農宅拔地而起,蔬菜大棚瓜菜飄香,村里文化廣場、農家書屋、金融代辦點、醫療服務中心一應俱全,昔日滄桑的老村子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這是武山縣山丹鄉周莊村如今的真實寫照。
聞著瓜果蔬菜的清香,記者來到周莊村黨支部書記周正林的家。他告訴記者,村里已發展蔬菜大棚1700多畝,實現產業收益2800萬元,園區蔬菜遠銷新疆、內蒙、西安等省、市。2013年,“周莊西瓜”品牌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是產業扶貧讓全村走上了小康之路。
產業扶貧是最根本最長遠的扶貧,抓住了產業就牽住了扶貧開發的“牛鼻子”。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武山縣緊緊圍繞打造西部蔬菜產業強縣的目標,大力培育壯大蔬菜富民產業,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5萬畝,總產值15億元,蔬菜收入占到了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僅去年一年,全縣新增設施蔬菜7000畝,新增蔬菜2萬畝。
龍頭領舞產業興。為了進一步提升蔬菜科技含量和產品檔次,促進蔬菜產業的持續長遠發展,武山縣高標準建設了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核心區,積極引領全縣蔬菜產業沿著現代農業的方向向更高層次邁進。科技示范園區核心區預計今年7月底建成投用,相配套的蔬菜市場和冷鏈區也將完成一期主體工程。
貧困戶想發展而缺資金怎么辦?武山縣充分發揮扶貧貼息貸款“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充分發揮金融機構對扶貧開發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加大政策傾斜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業的信貸規模,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不斷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去年以來,新建農村金融便民服務點15個,全縣服務點總數達64個,基本實現了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設立小額貸款公司2家,共累計發放貸款5162.7萬元,多元化金融組織服務體系初步形成。積極發展縣級融資擔保平臺,籌措注入擔保資金4800萬元,不斷加大政策性貸款投放力度,累計發放雙聯惠農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草食畜牧業與設施蔬菜產業貸款、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等各類政策性貸款3.4億元,有效促進了設施蔬菜、畜牧養殖、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農村主動發展、創業致富的干勁。
“有了政府的扶貧貸款,我搞養殖的底氣也足了。”在武山旺民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肉牛養殖基地,養殖戶正在沖洗牛棚。在政府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武山縣畜牧養殖不斷上規模、上檔次,2013年,全縣新建標準化養殖場17個,畜牧產業產值達6.2億元,冷水魚等特色養殖蓬勃興起。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群眾富裕的源泉。武山縣大力發展富民多元產業,按照地域、氣候特點,大力扶持洋芋、果品、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建成了榆盤鄉萬畝洋芋示范基地,種植優質馬鈴薯26萬畝、豆類和中藥材6.1萬畝,推廣正茬豆角6500畝,糧食總產量達13.3萬噸,建成優質果園1.7萬畝,林果業總產值達1.1億元。
強基礎,惠民生,“扶”出好日子
走進溫泉鄉王河新村,白墻黛瓦、綠樹掩映,人們在田間勞作、樹旁乘涼,如詩如畫,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諧秀美的新農村畫卷。
“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年68歲的村民王老漢自豪地講述著他的幸福生活。王河新村只是該縣扶貧建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武山縣堅持把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作為扶貧開發的主要措施,全力抓好實施。共爭取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7項,投入各類資金8200多萬元,搬遷安置19個自然村的801戶4567人。建設了溫泉鄉王河新村、高樓鄉劉川新村、洛門鎮蓼陽村等16個安置新村,新建住宅800多套,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戶均建筑面積達到90平方米以上。
寬敞明亮的三居室里掛著液晶電視,一塵不染的客廳里擺放著高檔仿真皮休閑沙發。這是高樓鄉劉川新村劉全福的新家。“政府幫扶遷居新村家境順;春風沐浴扎根樂土富路寬。”劉全福一家老小搬進新家的那一天,特意在大門口貼上了這副對聯。
配合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該縣配套新建人飲工程16處、農電線路69公里、硬化道路26公里、修建堤防9900米。同時,在安置區配套設施農業、養殖業等后續項目,建設設施蔬菜大棚,解決了群眾后續發展致富產業,為徹底脫貧奠定基礎。今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涉及3鄉鎮4村305戶1765人,計劃新建安置點4個,目前正在加快施工。
嶄新整潔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樹之間,寬展平直的水泥公路四通八達,宛若玉帶纏繞其間。漫步武山縣鄉村,村民忙里忙外喜笑顏開,讓人感受到一股清新氣息。
武山縣基礎設施的扶貧開發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去年以來,新修堤防21公里,新修梯田5萬畝,解決了4.2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發展高效節水灌面2.1萬畝,建成沼氣池500眼,完成生態造林3.9萬畝,三相動力電源覆蓋1594個自然村,硬化通行政村道路41條125公里,72%的行政村實現了通水泥路,開通“村村通”客運線路9條,新投入客運車輛50輛。
改善民生,是扶貧工作的落腳點。武山縣以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的上學、看病、住房等問題為抓手,堅持興辦關系民生的惠民實事,修建農村中小學校、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大力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有效解決農民群眾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問題。2013年,新建校舍2.6萬多平方米,消除D級危房4365平方米,招錄大學畢業生271名、招募支教志愿者170名到農村任教,全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0.2%,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48個,實現行政村“120”急救全覆蓋,完成危房改造2000戶,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極大地改善了貧困人口生活環境。同時,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服務,2013來,新增城鎮就業5315人,社會養老等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5.3萬人,發放社會保險養老金6981萬元,城鄉居民養老金3780萬元,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和救災救濟資金1.16億元,建成老人日間照料中心34個、農村文化廣場20個,安裝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25個,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加強。
“今后,孩子上學,我們到超市買東西,老人頭痛腦熱看個病什么的,方便多了。”說起如今生活的變化,劉全福的激動與幸福寫在臉上。
抓培訓,創機制,“扶”出新希望
“地方欠發展,村民思富裕。從農村的實際情況看,只有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幫促,真正實現科技興農,才能使農村迎頭趕上。”武山縣扶貧辦負責人如是說。
幫助群眾換腦子,引導群眾掙票子。武山縣堅持把科技知識作為扶貧開發的最大資源和最長效資源,面向全縣開展科技項目扶貧,切實解決貧困勞動力自身文化素質低、基本技能差的問題。建立了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和大林服裝職業培訓學校兩個勞務輸轉培訓基地,通過各種途徑開展務工技能培訓3000人次。去年以來,通過采取辦班培訓、組織外出參觀考察、邀請科技人員實地指導等方式,培訓村干部和農民群眾6500多人次。積極實施“雨露計劃”改革試點縣項目,去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50萬元,扶助貧困家庭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3000人,培訓“兩后生”2000多人,貧困群眾和貧困家庭后備勞動力整體素質、就業創業技能及發展產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通過培訓,我掌握了科學實用的養殖管理技術。”占地面積4畝,可存欄量250頭的武山縣鵬濤養殖專業合作社已經遠近聞名,正是該縣扶貧培訓“雨露計劃”架起了他們致富的橋梁。“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實踐一再證明,提升貧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質,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
以釘釘子的精神,下更大力氣,把扶貧攻堅“鑲在腦里、抓在手上、落到地上”。為了真正把這項工作抓細、抓實、抓好,武山縣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核心任務,立足縣情,結合實際,以雙聯行動為載體,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建立了縣級領導包鄉責任制,每一名縣級領導干部確定聯系一個鄉鎮包抓扶貧工作,并在聯系鄉鎮聯系2個村、10戶貧困戶,開展聯系幫扶。嚴格落實扶貧工作考核責任制,制定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和扶貧攻堅工作業績考核評價辦法,縣委、縣政府與各鄉鎮、各部門簽訂了扶貧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年終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創新扶貧項目管理機制,堅持一手抓扶貧項目實施,一手抓工作機制創新。在扶貧項目安排上,建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審定項目制度,扶貧開發項目的論證、規劃,全部由項目村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在項目實施上,建立了項目責任制,扶貧項目實施由扶貧部門和鄉鎮包干到人,并簽定內部管理責任書,靠實了工作責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在項目監督上,實行項目公示制,在每個整村推進項目村都建立了永久性項目公示碑,采取發放明白紙等方式公布扶貧項目建設情況,加強群眾監督,保證了項目實施的公開、透明。同時,積極推行精準扶貧機制,選派業務能力強,富有責任心的干部,到鄉鎮擔任扶貧專干,具體負責各鄉鎮扶貧攻堅工作,指導駐村干部和村上全面調查摸底,準確掌握全縣貧困狀況,加快推進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工作,為精準扶貧奠定堅實基礎。
“我本來以為他們機關干部下農村就是來看看風景,體驗一下生活,沒想到他們真把我的小事情放到了心上。”說起幫扶,周莊村村民周虎林心中對干部充滿了感激。
沐浴著全省“1236”扶貧攻堅和全市關于加快新一輪扶貧攻堅行動的“春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照耀著在武山這片希望的土地上生活著的每一個人。如今,在扶貧攻堅行動的推動下,全縣廣大鄉村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特約記者車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