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縣委書記索鴻賓在全省交通扶貧攻堅農村公路
建設現場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
![](/Files241/BeyondPic/2014-6/21/1403286191110457-1403286191130831.JPG)
![](/Files241/BeyondPic/2014-6/21/1403286191110457-1403286191131470.jpg)
6月20日至21日,全省交通扶貧攻堅農村公路建設現場會在武山召開。會上,武山縣委書記索鴻賓作了經驗交流發言。
索鴻賓在發言中說,近年來,武山縣委、縣政府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深化扶貧攻堅、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突破口,舉全縣之力開展交通大會戰,充分利用項目資金4.5億元,多方自籌及整合資金7860萬元,建成農村公路2188公里,15個鄉鎮全部通了瀝青路,291個村通了水泥或瀝青路,占行政村總數的72%,今年年底將達到346個、占85%,2015年實現全部覆蓋,以國、省、縣道為主框架,通鄉公路為樞紐,通村公路為補充的“五縱四橫”公路交通網絡已基本形成,為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提供了強大支撐。
索鴻賓在發言中指出,武山縣在具體工作中,注重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通”為綱做規劃,布好“循環網狀圖”。著眼扶貧攻堅、建成小康,科學編制全縣農村公路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做到與國省干線道路規劃、新農村建設、產業培育、客貨運輸、農村發展“五結合”,堅持聯網路、示范村、產業園、客運線、聚居區“五優先”,安保設施和綠化美化“兩注重”,適當提高建設標準,使農村公路通村“全覆蓋”、形成“大網絡”。
二是以“優”為先建項目,贏得“質量萬里行”。嚴格落實農村公路建設標準,建立責任化包抓、旁站式監管、淘汰制考評三項機制,每一處工程確定縣級領導負責抓進度、搞協調、解難題,督促施工單位合理安排工期,推行工程技術人員蹲點現場、跟班作業的“旁站式”監管,群眾代表現場義務監督,開展交通建設項目質量評比,實行施工企業“末位淘汰制”,打造了群眾滿意的優質工程、放心工程。
三是以“引”為重聚合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多渠道整合人力物力財力,采取群眾“投” 、財政“補”、企業“墊”、部門“幫”、多方“籌”等形式,發動群眾投工投勞2.6萬個,縣財政每年落實500萬元,以獎代補建成自然村和田間產業路733條1300多公里,整合各類農村發展項目資金2100多萬元,動員省市雙聯單位、武山籍在外人士和民營企業家捐資幫建,群策群力為公路建設打基礎、做配套、消“盲點”,真正使公路建設的“最后一公里”直達群眾家門口。
四是以“美”為要抓管養,打造“生態風景線”。堅持建設一條、管好一條、養護一條、美化一條,著眼于建機制、重安保、提品位,制定了全縣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細則和“雙通”工程管理辦法,健全管護和投入保障機制,成立縣、鄉管養機構,組建了700多名專業養護隊伍,每年落實養護資金130萬元,同步實施標志牌、防撞墩和邊溝、護坡、涵洞等安保及配套設施,采取政府出資、鄉鎮負責、部門包片、全民參與形式栽植行道樹300多公里,努力打造了“通暢、安全、整潔、生態”的交通環境。
五是以“運”為本惠民生,構筑“幸福康莊路”。堅持路運一體,與客運同步、與貨運聯網、與產業配套,投放班線93條、運營車輛327輛,做到鄉有客運站、村有簡易站、路有停靠點,積極發展城鄉商貿網絡和個體運輸,依托公路建設產業基地,配套產業道路206條,有力帶動了農村商貿繁榮、民生改善、產業升級,2013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81元,比三年前翻了一番,一條條農村公路成為群眾心坎上的幸福路、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