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全面總結和展示雙聯行動開展兩年多來的經驗及成就,縣委雙聯辦與信息中心聯合推出“雙聯進行時”系列報道,以激發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斗志,為建設小康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雙聯進行時·村級示范片 】
馬力鎮北順村雙聯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Files241/BeyondPic/2014-5/8/1399413087189090-1399413087379706.jpg)
(“蓉順共建”座談會在北順村召開)
武山縣馬力鎮北順村是省委書記王三運的雙聯聯系點。雙聯行動開展兩年來,北順村緊緊圍繞省委王書記調研時提出的“圍繞一個目標,重視六個結合,制定一個規劃,完善兩個組織,夯實三大基礎”的要求,在縣委和馬力鎮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聯村單位的大力幫扶下,夯基礎,培產業,強根本,激活力,轉作風,提效能,取得了顯著成效。各級聯村單位共為北順村落實各類項目50項,幫辦各類實事268件,全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富民產業實現了長足發展,農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農民人均純收入在2012年實現翻一番的基礎上,2013年達到1.0026萬元,較上年增長80.3%,成為全縣第一個人均純收入上萬元的村。
一.外引內促,轉變觀念,群眾創業熱情明顯提高。雙聯行動中,北順村抓緊機遇、乘勢而上,基本實現了借用外部力量、加快發展步伐的目標。省委王三運書記親自指導確立的“圍繞一個目標、重視六個結合、制定一個計劃、完善兩個組織、夯實三大基礎”的發展思路,為北順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也強烈沖擊了該村群眾世代形成的低效農耕觀念,起到了開啟明智、蛻變觀念的作用,為北順村的發展變化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經省委王書記的牽線搭橋,北順村與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締結為友好共建村,蓉中村對北順村的智力扶貧、觀念扶貧發揮了積極作用,立足“育種、換腦、造血、夯基”的幫扶理念,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及其他成員多次到北順村傳經送寶,與村民進行各種形式的座談交流和培訓,帶來了“即富口袋、又富腦袋”的先進理念。同時,先后兩次選派30名優秀青年到蓉中村學習市場營銷與小微企業創辦知識,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入手,培育發展能力強、致富積極性高的農民生力軍。外部先進觀念的沖擊和群眾的外出交流,使他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開闊了眼界、提振了信心,有了敢想敢干、積極創業的決心和勇氣,掀起了創業熱潮,興建了小微企業創業園,形成了致富能人帶頭創業,外出務工人員和大學生積極回鄉創業的發展局面,為推動全村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大力開展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在北順村建立了全省首個遠程教育農民培訓基地試點,利用省級遠程教育平臺及時收集發布農資產品供銷信息,群眾的思想觀念明顯轉變,致富本領明顯增強。
![](/Files241/BeyondPic/2014-5/8/1399413087189090-1399413087438898.jpg)
二.突破瓶頸,夯實基礎,農村發展后勁明顯增強。雙聯行動中,北順村采取幫聯助力、社會融資、項目整合、群眾參與的方式,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籌集資金,啟動實施了一批事關全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破解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一是幫聯助力。發揮聯村單位的優勢,幫規劃、搞銜接,完成了2600米的麥卜溝堤防和王溝堤防、建成了北順蔬菜交易市場,助推了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早開工、早落實;二是社會融資,動員非公企業投資300多萬元,新建了高標準的村衛生所、幼兒園等公益設施,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完善;三是項目整合,完成危房改造206戶、新農村建設40多戶、麥卜梁土地整理5000畝、產業路建設26公里、蔬菜園區。村內電網改造3.5公里,實施了滴水節灌項目,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四是群眾參與,采取一事一議、籌資投勞的方式,改造日光溫室400座,危舊墻體3000平米,硬化村內巷道2萬平米,一大批群眾期盼已久、長期沒有條件解決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
![](/Files241/BeyondPic/2014-5/8/1399413087189090-1399413087440756.jpg)
三.創新機制,培育產業,群眾致富門路明顯拓展。雙聯行動中,北順村遵循種、養、加相結合的產業發展方向,創新了五項工作機制,推進了富民產業提速發展。一是以獎代補機制。農戶每新建一座日光溫室,財政獎補8000元,協調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或雙聯惠農貸款3萬元,兩年來,全村新建日光溫室200座,日光溫室面積達到1500畝,2013年人均蔬菜收入達到82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二是土地流轉機制。采取農戶自主兌換、村組連片兌換等方式,在麥卜梁流轉土地5000畝,種植優質核桃3800畝,促進了土地向種植能手和種植大戶集中,推動了林果業規模化發展。三是市場化運作機制。學習蓉中村的產業運作方式,在蓉中村的倡導下,組建了蓉順投資公司,成立蔬菜專業合作社和2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四是科技扶持機制。在蔬菜園區建立了多媒體蔬菜科技培訓中心,邀請農業部、西北農大專家教授定期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提高了群眾作務技能和水平。五是品牌帶動機制。先后注冊了“紅民”牌蔬菜、“北順”牌黃瓜等蔬菜商標,“北順”黃瓜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擴大了北順蔬菜的知名度,促進了北順蔬菜的營銷。
四.完善功能,保障民生,服務群眾能力明顯提升。雙聯行動中,北順村采取“三抓”的措施,提升了服務群眾、保障民生和引領發展的能力。一是抓功能完善。建成了科技培訓中心、金融服務點、衛生所、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場所。采取“鎮村自籌、資源整合、黨費支持、部門幫助、籌工籌勞”等方式,整合衛生、金融、科技、文化、市場、黨建等各類資金,建成“8+2”模式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增強。二是抓民生保障。實施了弱勢群體一對一幫扶和定期看望的關懷機制,為嬰幼兒發放了營養包,新農合、新農保實現全覆蓋,及時開展最低生活救助,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得到有效保障。為58戶群眾協調落實雙聯惠農貸款288萬元,為群眾發展富民產業提供了資金支持。三是抓村容村貌改變。健全完善了村莊環境衛生保潔制度,廣泛發動群眾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22次,清理垃圾15噸,建立了常年環保隊伍,配備垃圾車2輛,安裝垃圾箱30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Files241/BeyondPic/2014-5/8/1399413087189090-1399413087777203.jpg)
五.加強黨建,改進作風,基層組織效能明顯提升。雙聯行動中,北順村把培育黨建品牌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建立了“服務型黨委+特色型黨支部+產業型黨小組”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模式、“8+2”村級綜合服務模式、“設崗定責+星級管理”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村黨委+村委會+村監委”村級民主管理運行模式、“北順村+蓉中村”雙聯致富共建模式等農村黨建“五種新模式”,把支部延伸到了產業園區,建成了一批示范園、示范棚、示范戶,有力地實現了基層組織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相融,打造了具有武山特色的農村基層黨建示范群,以機制創新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水平,把基層組織建成了引領小康社會建設的堅強堡壘,建成了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增強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
![](/Files241/BeyondPic/2014-5/8/1399413087189090-1399413087692870.jpg)
六.生活美滿,文明和諧,村莊村風民風明顯改善。隨著雙聯行動縱深推進,北順村的變化越來越大,產業規模擴大了,群眾收入增加了,生活條件改善了,文明之風興起了。每一個北順村民無不為近兩年發生的巨變、為自己是北順村的一員而感到自豪。北順村的群眾理念和村風民風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一是忙起來了。村頭巷尾見不到曬太陽、說閑話的人了,大棚里滿是流著汗水忙碌的身影;二是動起來了。晚飯后、節假日,人們不再都是蹲在家里、守在電視前,廣場上跳舞、健身、唱歌的隊伍不斷壯大;三是和起來了。村里賭博吵架、酗酒鬧事的事情不見了,人與人之間多了許多笑容、友善、幫助、和諧。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深入開展,給馬力鎮北順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走進北順村,座座菜棚閃銀光,幢幢新居矗村落,條條道路通農戶,層層綠樹綴山梁,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