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種菜的大學生
甘肅日報記者陳泳實習生盛捷
北順村蔬菜產業擴面增收,蔬菜大棚改造升級。 本報通訊員 李伯祥
2013年的最后一天,見到楊天平時,這個2010年從西南大學畢業的大學生正坐在自家的炕頭用手機聯系蔬菜客商。眼前的楊天平操著一口地道的普通話,厚厚的鏡片后面一雙眼睛流露出輕松愉快的笑意,而在兩年前的這個時候,他正處于人生的“低谷”,用他的話說就是“欲哭無淚”。
2011年7月,畢業后在外闖蕩了一年的楊天平看到家鄉蔬菜產業的前景,決定在家鄉創業從事蔬菜營銷。楊天平說:“那時我們村的蔬菜產業還不成氣候,我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拼搏一番,為改變家鄉的面貌出一分力。”他還記得剛回到家幾天,便和兩個朋友四處考察市場,隨后又借了20萬元的“本錢”,在村里收菜,裝上車便直奔省外的市場。半年下來,楊天平的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新疆烏魯木齊的北園春市場,陜西西安的雙橋市場等西北地區的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年底分紅前,一個合伙人卷了所有的錢“消失”了。一夜之間,楊天平變得一無所有,每天都有人上門討債。忠厚誠實的楊天平只好通過民間借貸還清了欠款,自己承擔了全部損失。以后的日子可咋過?楊天平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在那段日子里,他變得沉默、失落。
就在這時,雙聯行動像一場春雨,浸潤了北順村溝溝壑壑。雙聯干部親切的形象給楊天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感覺到雙聯行動并不是一場隨意刮來的“虛風”,他陰沉的心情一下子亮堂了起來,覺得像是找到了主心骨,他想,“有雙聯行動的支持,咱還怕什么?”
楊天平又“重操舊業”了,繼續和蔬菜打交道。2012年9月,他在村里的幫助下,不但如愿拿到了貸款,還流轉了20畝土地建起十幾座蔬菜大棚,種上了辣椒、西紅柿。到2013年前半年,他的大棚就實現收入20余萬,徹底還清了欠款。
現在的楊天平一直處于“亢奮”狀態,白天在自家的大棚里干農活,晚上又聯系客商到深夜。楊天平開心地說:“我們這的蔬菜產業一直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市場開拓不足,信息不靈活。現在有雙聯行動幫我們,我可得抓住這個機遇,讓我們北順蔬菜的銷路越來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