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楷模之五:
發展產業 富村富民
——記武山縣城關鎮清池村黨支部書記賈平元
![](/Files237/BeyondPic/2013-4/27/1366947536750256-1366947536794033.JPG)
春暖花開的時節,記者走進武山縣城關鎮清池村,放眼四周,一排排白墻紅瓦的新農居,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路,一座座生機盎然的塑料大棚隨處可見。村里文化廣場、農家超市、衛生所、農家書屋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處處洋溢著新農村新生活的濃烈氣息。
蔬菜大棚里,綠油油的韭菜當中套種著長勢旺盛的甘藍,濕潤溫暖的空氣,讓人仿佛置身于初夏的江南水鄉。賈平元正在大棚里忙活,雖然只穿著一件薄薄的襯衣,但還是熱得直淌汗。
只要勁頭足,就一定能致富
賈平元是清池村的黨支部書記,今年37歲,省委黨校專科畢業,學的是農村經濟管理專業,2007年起擔任清池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在他的帶領下,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清池村也成了遠近聞名的韭菜生產基地。
清池村位于縣城以西2.5公里處的316國道旁,隴海鐵路穿越而過,是全縣第一批市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蔬菜標準化核心示范區。
當好村支部書記,既要有大局服務意識,更要有超前的致富理念,賈平元就是這樣一個村干部。他始終不忘用黨的基本理論武裝頭腦,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養,同時特別注重學習新農村建設、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等知識,宗旨意識強,工作扎實。
為了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賈平元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積極發動黨員干部和村民,集中人力、財力、物力,不斷壯大蔬菜產業,搶抓機遇謀求發展。
“‘要致富,先修路’。這話一點也不假,村民們幾乎全部都種蔬菜,以前那條爛路可把大家害苦了,剛從地里收的新鮮菜,運到市場不僅非常費力,而且顛簸得汁湯滿車流。”賈平元說,“看到這種情景,我心里可不太好受,農民一年忙到頭,不就指望著種出來的菜賣個好價錢呢嘛,走一條好路成了大家的心愿,我就想著一定要先把路修好。”
村民們期待的事情,漸漸變成了事實。2010年,賈平元帶領村民平整硬化了一條長6.9公里的水泥產業路,原本塵土飛揚的羊腸小道,一下子變得寬闊平坦了,以前拉著架子車賣菜的情景不見了,全部換成了電動三輪車,就連公交車都能順利通到村民家門口,甚至都能開到地頭上了。
如今,很多商販主動到地頭拉菜,村民壓根不用出門,甚至不用出棚。看著菜價一年比一年好,村民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經過多年的努力,清池村蔬菜年產量達到9000噸,年產值1600萬元,每年在韭菜上市以后,清池村的韭菜日均銷售都在500噸左右,蔬菜種植收入占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5%。
“只要勁頭足,就一定能致富,對我們農村發展來說,關鍵是要有一種精神!”賈平元說,“這種勁頭就是積極向上、不斷進取的勁頭;這種精神,就是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我們只要憋足勁頭,樹立這種精神,就能致富,就能發展。”
![](/Files237/BeyondPic/2013-4/27/1366947536750256-1366947536804137.JPG)
做好“菜文章”就是最好的致富法寶
“創新經營祖輩留下來的土地,做好‘菜文章’就是最好的致富法寶。”這句看似平常又很不普通的話語,一直是賈平元強村富民的理念。
早在2003年,清池韭菜基地就通過了環境考察和產品檢測,所產韭菜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首家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清池韭菜”商標品牌也成功申請注冊。隨后,武山縣被命名為“中國韭菜之鄉”,清池村成了全縣重要的韭菜生產基地。
為了傳承發展好“清池韭菜”這個品牌,賈平元經常到外地“取經”,引進蔬菜種植的新品種和新方法,回到在村子里進行大膽嘗試。在縣上蔬菜部門的大力幫助下,他帶領村民擴大規模、調優結構,先后推廣種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大的寬葉韭、耐寒韭等多個韭菜新品種。同時,一改村子里傳統陳舊的老式種植韭菜方法,積極推廣新型多茬套種模式,韭菜剛賣完,甘藍緊接著又可以上市了,既保證了市場供應,又增加了村民收入。
近年來,他帶領群眾充分利用村里韭菜種植的傳統優勢,在縣上、鎮上的統籌引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采取統一規劃、集中開發、連片建設、規模經營的辦法,依托農業部蔬菜標準園區創建活動,爭取政府投入、群眾集勞等方式,累計籌資240萬元,襯砌田間灌區10條4210米,新修“兩橫四縱”產業路8600米,安裝頻振式殺蟲燈15套,修建田園清潔熟化池12個。通過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清池韭菜產業的發展。
基礎設施建好了,他又通過村干部帶頭發展經濟,大力扶持敢想、敢干的村民先行致富,通過示范作用帶動全村人再走上富裕之路的模式。
他帶領村班子和全體村民堅持走“基地+合作社”的路子,成立了“清池村韭菜專業合作社”,培養了韭菜營銷經紀人16名,動員270多名村民入社,組建經濟人隊伍16個,成功拓寬了韭菜的銷售渠道。
在他的積極爭取下,縣上投資300萬元,在清池村建成了8個蔬菜恒溫庫,年貯藏量達800噸,保證了蔬菜的常年供應。同時,積極聯系將10種主要蔬菜價格信息及時發送到縣政府網站和甘肅農業信息網上,幫助農民與客戶簽訂訂購合同,保證經常性購銷往來,為農民持續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收入增加了,村民紛紛買起了摩托車和面包車,甚至是自己的小轎車,這種在電視上才能看到的情景,如今能經常在清池村看到。
在2011年全省蔬菜生產現場會暨中國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和2012全省高原夏菜對接會暨中國天水·武山蔬菜博覽會期間,清池村蔬菜園區都作為全縣重要的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引來了很多遠道而來的客人關注的目光,省、市乃至全國許多地方都把“清池模式”作為一個發展主導產業、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活教材,紛紛組織人員前來參觀學習。
當村支書,只是為了更好地為村民服務
村民們經濟逐漸好過了,農村民主和文化建設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為了增強村務的透明度,讓村民充分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賈平元堅持村務公開,工作中全力推行 “一事一議”制度,決策大事,由村民代表商討表決。村里設立了黨員承諾欄、村務公開欄、固定標語宣傳欄和新農村建設公告欄,村級財務、賬目及相關決策一律公開。
一些全新的機構和設施也相繼在清池村出現:有供大家休閑娛樂的村文化廣場、有為村民提供便捷醫療服務的衛生所、有提供文化知識的農村圖書屋……賈平元說,現在村里的年輕人打架斗毆的沒有了,學習知識、技能的多了;村里盜竊、損毀公共設施的沒有了,團結互助的多了。
他關心群眾,注重保障弱勢群體利益,在工作中能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目前,全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100%,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弱勢群眾都能夠及時享受到社會救助和大病醫療救助和低保。
多年來,他帶領村委班子發動群眾,積極幫扶困難戶,先后使得20戶貧困黨員脫貧致富,為80戶低收入群眾拓寬了增收渠道。
賈平元憑著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在實際工作中總能選準突破口,找準關鍵點,勇于面對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矛盾,結合實際,靈活多樣地開展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好評。
“我是農民出身,當上村支書,只是為了更好地為村民服務。”他嘴上老掛著這樣一句話。
作為村書記,賈平元白天忙工作,空閑時常走街串巷,聽年輕人的新潮想法,找老人學習經驗之談,再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把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條。村里一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事情,看似簡單的矛盾,經常會讓人束手無策。作為村支書,賈平元哪里有糾紛就去哪里,不讓其握手言和絕不罷休。
如今,村民之間和睦了,大伙誰遇到什么事,都喜歡找這個村支書嘮嘮。
“無論干什么,都要踏實守信,對待百姓也一樣,答應他們的事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多做實事,真心對待大伙,就能贏得民心。”賈平元說。
多年來,賈平元始終奮戰在強村富民第一線,為了讓村民增收,為了讓群眾幸福,他甘愿讓汗水熱灑沃土,奉獻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
賈平元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己的情懷和夢想,他以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實踐著自己在平凡崗位上的大作為。2012年,他被縣上授予“奉獻武山·十大杰出人物”稱號。(車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