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蔬菜產業強縣
——武山縣以產業發展為載體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紀實
![](/Files213/BeyondPic/2009-12/15/2009121513033562889.jpg)
【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永富點評】
武山縣的創先爭優活動,認真貫徹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總體要求,整個活動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一是組織領導有力。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建立聯系點,骨干黨員擔任活動指導員,有力地加強了對活動的領導。二是活動重點突出。認真開展了集中核查、公開承諾、領導點評、群眾評議和黨群共建等活動,解決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增強了引領發展的能力。三是創新活動載體。實行村級事務監督制度,深化城鄉結對幫聯活動,開展示范創建活動,收到明顯成效。
希望武山縣認真總結前階段工作的經驗,學習借鑒兄弟地區好的做法,針對薄弱環節采取措施,把創先爭優活動做得更好。一是進一步將創先爭優活動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二是繼續抓好窗口行業的活動,打造群眾滿意工程,努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三是及時總結經驗,查找問題,選樹先進,在取得實效上下工夫。
![](/Files213/BeyondPic/2009-12/15/2009121509294675201.jpg)
“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2月21日上午,在武山縣西部的馬力鎮北順村,該村致富帶頭人尤紅明由衷地對記者這樣說。
走進尤紅明的蔬菜日光溫室,只見碩大的航天5號辣椒翠綠透亮,長勢喜人。“這種辣椒產量高、品質好,春節期間每公斤賣到了20元。”正在溫室內忙碌的尤紅明妻子王轉玲高興地說。“尤紅明是我村的致富能人。目前,他有日光溫室35個,種有西紅柿、西瓜、黃瓜等各種精細菜10多種,年收入近百萬元。”北順村黨總支書記劉天緒介紹說。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北順村以“黨員帶頭致富,發展日光溫室蔬菜產業”為載體,全體黨員立足本村種植蔬菜的優勢,帶頭爭做致富能人。
尤紅明致富不忘村里人。按照村民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則,他注冊成立了“武山縣北順蔬菜專業合作社”,同時還成立了培訓基地,請專家為農戶講解溫室蔬菜種植技術。“現在,全村668戶村民已建有1100個這樣的二代日光溫室。尤紅明也在創先爭優活動中被縣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劉天緒說,“我們村也成為全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
離開馬力鎮北順村,從鴛鴦鎮駛往天定高速,一路連片的蔬菜大棚,在初春的陽光照耀下銀光閃閃,田野里處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
![](/Files213/BeyondPic/2009-12/15/2009121514595478247.jpg)
記者走進城關鎮清池村蔬菜種植大戶崔有恒的日光溫室,主人正在收割鮮綠的韭菜,準備上市。在地頭,農戶李宏強正和妻子將已收割的韭菜運往村里的交易市場。“開春了,我們要抓緊時間把日光溫室的韭菜務好,爭取今年有個好收成。”李宏強說。
清池村是武山縣最早種植韭菜的村之一。武山縣蔬菜事業管理局高級農藝師王江俊告訴記者,韭菜是武山縣蔬菜產業的主打品種,目前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到全省韭菜總量的70%,不僅銷往省內主要城市,還遠銷陜西、四川、河南、湖南、廣東等地。
為了保持韭菜品牌的持續發展,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清池村結合實際,提出“強品牌,上質量,黨員農戶做表率”的活動目標,如今,全村530戶農戶幾乎戶戶都以種植韭菜為主,各地客商紛紛前來收購韭菜。
王江俊告訴記者,經過20多年的努力和發展,武山縣蔬菜生產由簡易露地生產,經過了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兩次轉變和提升,實現了由產品自給到商品化的生產過程,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第一大支柱產業。
![](/Files213/BeyondPic/2009-12/15/2009121514595494042.jpg)
武山縣是省委常委、副省長劉永富創先爭優活動聯系點。武山縣把創先爭優活動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確立了打造隴上蔬菜產業第一縣的發展目標。武山縣委書記張建杰介紹說,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縣上提出了“擴面、抓點、提質、增效”的蔬菜產業發展思路,抓好四大河流域“321”工程,即重點建好3個基地、抓好兩棚建設、突出一個中心,全面推進蔬菜產業標準化發展。同時,縣上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縣財政每年拿出47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設施農業建設。在品牌建設上,去年新認證了兩個綠色A級產品,使全縣綠色A級認證產品達到23個,還創建了國家標準化示范園區——清池韭菜基地。“‘十二五’期間,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將達到35萬畝,總產量90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蔬菜收入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全力創建全國無公害蔬菜示范縣,打造隴上蔬菜產業第一縣。”張建杰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