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市 主 要 領 導 干 部 研 討 班
暨市委五屆十一次全委擴大會議發言材料
立足新起點 謀求新突破
奮力推進武山跨越式科學發展
中共武山縣委書記 溫利平
(2010年11月)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即將完成“十一五”規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對于我們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十一五”期間,武山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二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武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完善思路,加快發展,縮小差距,實現跨越的戰略機遇期,今后的發展定位是:依托大縣城建設和小城鎮開發改造,建設關天經濟區特色鮮明的三級城市;依托雄厚的蔬菜產業基礎,建設全國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和關天經濟區的“大菜園”;依托質優品繁的農林特產資源,建設全省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依托水泥建材產業和豐富的鉬礦資源,建設全省重要的建材工業基地和鉬產業循環經濟示范區;依托日益凸顯的交通區位優勢,建設隴東南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依托十大旅游景區,建設隴上馳名的旅游勝地。圍繞這個發展定位,重點要實施好五大戰略,在五個方面求突破。
一、實施項目支撐發展戰略,在增強發展后勁上求突破。要始終把項目工作作為加快發展的關鍵和著力點,全方位、多渠道、舉全力抓項目,爭資金,引客商,切實提高項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一要千方百計爭項目。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吃透上情報項目、科學論證備項目、全力以赴爭項目,特別是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國辦“47”條和關天經濟區規劃中涉及武山的項目,加強匯報銜接,強化可研論證,切實做好與“十二五”規劃的對接,力爭使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和省市計劃的盤子。二要廣開渠道引項目。進一步抓住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和現有的產業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爭取在水泥建材、鉬礦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引進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企業入駐武山。三要激活民資上項目。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融資擔保機制,完善政府融資平臺,引導優良資產向優秀企業集中。大力挖掘民間資本,充分調動各類經濟主體的投資積極性,引導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篩選發展項目,擴大生產規模。
二、實施優勢資源開發戰略,在打造產業集群上求突破。武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獨特的農產品資源和眾多的旅游文化資源。只有把這些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產業優勢,培育和壯大特色產業集群,才能提升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一要做精農業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綠色循環農業和現代設施農業,加快蔬菜、洋芋、養殖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把武山建設成全市綠色農業示范區,特別要抓住被列為全國首批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縣的機遇,建成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和高科技示范園區,推動武山由蔬菜大縣向蔬菜強縣邁進。二要做強工業主導產業。啟動實施祁連山水泥責任有限公司異地改造項目,推動水泥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溫泉鉬礦開發步伐,制定鉬產業循環經濟規劃,把鉬產業發展成武山的新型支柱產業。圍繞拉長產業鏈條,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項目建設,不斷發展壯大地方工業。三要做優商貿旅游產業。按照大商貿、大物流的理念,在加強“五大五小”市場建設、管理、使用的同時,加快洛門、城關、鴛鴦等現代物流中心建設,逐步建立完善配套的現代物流體系。進一步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石窟文化、歷史文化,全力打造石窟藝術、休閑度假、綠色生態和特色文化等四大精品旅游品牌,大力培育“農家樂”等鄉村游,使武山主動融入大關中旅游圈。
三、實施中心城鎮帶動戰略,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求突破。堅持城鄉聯動、以城帶鄉,著力培育經濟增長極,促進大縣城、小城鎮、新農村協調發展。一要著力打造中心城鎮經濟圈。繼續按照“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的思路,加快火車站和洛門鎮區開發改造,高標準建設縣工業園區,打通城關至洛門的快速通道,構建“城洛”經濟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快速發展。以洛門、鴛鴦、灘歌三鎮列入“關中百鎮”為契機,加快三鎮特色產業開發,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形成中心城鎮經濟圈。二要著力加快新農村建設。突出抓好省級新農村示范縣建設,著力在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創新新農村建設機制體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爭取“十二五”期間把武山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十佳示范縣,初步探索出一條隴東南黃土溝壑貧困地區建設新農村的有效路子。三要著力加強交通水利建設。實施好通鄉油路、通暢公路、農村公路升級改造、農村公路聯網四大工程,加快洛禮二級公路建設,切實抓好渭河流域綜合治理、萬畝灌渠維修改造、整流域土地整理、農村安全飲水和天然氣入戶等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
四、實施民生改善保障戰略,在促進社會和諧上求突破。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協調發展社會事業,盡心竭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努力實現發展惠民的目的。一要把擴大就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問題。扎實推進城鄉群眾創業扶助工程,通過落實小額貸款、加強就業培訓、公開招考錄用、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有效措施,盡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切實增加社會就業再就業容量。二要把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教育、醫療衛生覆蓋面和服務水平,加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努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三要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徑。擴大新農合、新農保和城鄉救助覆蓋范圍,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者的幫扶救助力度。圍繞房價調控、食品藥品安全、社會治安等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制定政策措施,加大監管力度,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五、實施區域協作交流戰略,在提高開放水平上求突破。要在抓好產業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硬實力”的同時,把“軟實力”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借機發展、合作共贏中謀求跨越。一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牢固樹立抓環境就是抓資源、抓環境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在加強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推行集中審批的同時,全面落實好工業用地最低價轉讓、中小企業投資擔保、重點企業掛牌保護等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武山投資興業。二要進一步加強區域協作。結合省、市區域發展戰略和關天經濟區發展規劃,科學編制縣域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特色產業發展,切實把新型工業、現代農業、商貿旅游等重點產業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產業集群,著力提高區域配套協作水平。三要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堅持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加大與關天經濟區及兄弟縣、市的合作交流力度,自覺在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城市建設和人才技術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努力構建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機制和發展聯手、產業聯合、經濟聯動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