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20/BeyondPic/2010-10/29/2010102911195599686.jpg)
被稱為世界第一的拉梢寺摩崖浮雕 (配圖:天水在線)
武山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的西面,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與西秦嶺北坡結合地帶。隴海鐵路、316國道縱貫全境,洛禮二級公路可研已通過評審,即將建成的天定高速公路橫貫東西,交通十分便利。全縣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均向中部河谷川區傾斜,海拔在1365——3120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6℃,降水量500毫米。
武山縣已有1800多年的建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礦產、水利、人力資源豐富,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目前已形成了蔬菜、洋芋、養殖三大特色農業產業,建筑建材、礦產開發、農副產品加工三大地方工業,石窟文化、休閑度假、綠色生態三大旅游品牌。武山被列為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全國蔬菜標準化示范縣、被命名為“中國韭菜之鄉”、“全國武術之鄉”,素有隴上“書畫之鄉”、“玉器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在 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武山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爭取實施項目最多、民生問題解決最好、和諧社會建設最佳、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武山縣被確定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兩軸”經濟帶東西軸線的重要三級城市。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國辦47條意見”,緊緊圍繞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省委 “兩翼齊飛”及天水市“1135”區域發展戰略,搶抓歷史機遇,扎實開展“創先爭優”和“轉變作風抓落實年”活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按照“做強農業產業,壯大工業經濟,激發商貿活力,培育旅游優勢,提升科教水平,推進城鄉一體”的發展思路,強力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三級城市,奮力推進了武山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
![](/Files210/BeyondPic/2009-7/13/0907122317fb4a1fe61f49a13c.jpg)
打造隴東南區域性物流中心
商貿流通是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的源泉。武山縣布局規劃謀發展,按照“五大五小”市場規劃要求,將建成渭北綜合市場和洛門金鑫物流園西區工程,啟動建設洛門農機市場,建設灘歌蔬菜市場、馬力綜合市場和四門農貿市場,加強建設農業部確定的洛門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努力打造洛門為隴東南最大的木材市場。積極實施萬村千鄉、雙百市場和退市還路項目,規范路邊村頭微型市場的管理,努力形成完善的市場體系,目前全縣擴建、新建各類市場250多個,交易大棚1.9萬平方米,批發攤點2100個,個體工商戶1300多戶,各類蔬菜中介組織127個,具備了蔬菜交易、客商食宿、配套運銷、組織中介的良好條件,同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交流合作,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扶持金隴、綠源公司擴大出口規模,帶動商貿業快速發展,逐步把武山打造成為隴東南區域性物流中心。
![](/Files212/BeyondPic/2009-10/31/09102616259346bb1083bf5acb.jpg)
打造關天經濟區蔬菜外銷基地
蔬菜是武山的一大支柱產業。武山蔬菜以其質優、無污染、品種多而聞名,洛門蔬菜批發市場是農業部命名的定點批發市場,蔬菜產品遠銷20多個省市和地區。2005年,武山被命名為“中國韭菜之鄉”,武山韭菜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品牌,成了武山縣的名片。三年來先后有韭菜、胡蘿卜、甘藍、西葫蘆、番茄、萵筍、洋蔥、蒜苗等20多個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綠色A級產品,先后制定了胡蘿卜、洋蔥、韭菜、西紅柿、蒜苗、洋芋生產技術規程,建立了種植檔案,廣泛使用綜合技術,規范了市場秩序,建成各類蔬菜市場120多個,總占地83.4萬平方米,交易大棚1.9萬平方米。同時,狠抓了蔬菜貯運環節,建成了以恒溫氣調庫為主的貯藏企業170多個,發展蔬菜運銷組織達127個,形成了“萬人種蔬菜,千人搞運銷,百人跑市場”的蔬菜產銷大格局。
近年來,武山圍繞建設全國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縣為目標,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落實政府推動、科技帶動、市場拉動、服務聯動、產業互動等措施發展蔬菜產業,形成了種養沼循環生態、菜糧油互補、反季節高效栽培、正茬間作套種栽培等四種新的種植模式和產業化建設新格局,建成了6大無公害蔬菜基地和11個蔬菜示范園區。目前,全縣蔬菜種植擴大到14個鄉鎮的200多個村,種植面積達到25.5萬畝,總產量68.9萬噸,總產值6.1億元。
積極爭創全國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努力把武山建成關天經濟區重要的蔬菜外銷基地。今年以來,武山縣按照“擴面、抓點、提質、增效”的要求,多方籌集資金,以“一線兩區四片”為重點新增面積1.5萬畝。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廣旱作農業,建成了兩個萬畝全膜玉米示范點,使全縣玉米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種植面積的擴大,不僅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培育了新的增長點,也為努力把武山建成關天經濟區重要的蔬菜外銷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Files210/BeyondPic/2009-7/20/0907130959929bc76f9b8ab6ee.jpg)
建設關天經濟區休閑度假后花園
武山縣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這里有仰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遺址,有絲路寶窟水簾洞、隴上名剎木梯寺、三國古戰場鐵籠山、宋代古堡威遠寨、灘歌明清一條街,有世界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有西北第一、全國五大氡泉之一的武山溫泉,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山旋鼓已成為地方一大文化品牌。費家山毛主席故居、紅軍英雄無字碑、紅軍強渡渭河紀念碑、革命烈士郭化如墓等紅色史跡,構成了武山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了融入大關中旅游圈,實現旅游產業的聯動發展,武山縣加快了寧遠大酒店、君山賓館等服務場館的建設進度,加強導游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著力打造石窟文化、生態風情、休閑度假等精品旅游,培育各具特色的“農家樂”等鄉村游。武山水簾洞以及拉梢寺作為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明珠,依托水簾洞獨特的人文資源和石窟群豐富的歷史內涵,搶抓國家文物局幫扶的機遇,全力打造拉梢寺申遺和水簾洞4A創建工作,并積極申報5A景區,力爭將水簾洞建成年接待游客突破百萬人的旅游景區,在關天旅游區樹起“金”字招牌,推動全縣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力爭把武山建設成關天經濟區重要的旅游休閑度假后花園。
![](/Files210/BeyondPic/2009-7/13/09071222494bb523d4f63b655b.jpg)
建設關天經濟區特色顯明的三級城市
近年來,武山縣按照“城關東延、洛門西進、南改北擴、相向發展”的城建工作思路,著力實施城區“北擴東延”工程,城區面積由原來的3.2平方公里擴大到了9.6平方公里。力爭三年使城區面積達到3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5萬。今年以來,全縣以“九路、六園、兩場、一線、一中心”為重點,建設新興大道西段、寧遠大道中段、北濱河路東段、渭北27#路和火車站區域“四縱一橫”9條道路,加快錦繡園、璽華園、欣德嘉園、渭水麗景、寧遠家園、麗景花園6園開發,同時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加快建設列入“關中百鎮”的洛門、灘歌、鴛鴦3鎮,以城帶鄉,協調發展,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打造生態武山、宜居武山、魅力武山。啟動實施爭創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城市、全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城市等工作。巨椽重彩繪藍圖,一座嶄新的新型城市將在渭水之濱拔地而起。
近兩年,武山先后被列為2個國家級、7個省級和1個市級試點縣,為進一步爭取項目資金,深化農村改革,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加快新農村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全民創業,推進城鄉一體化帶來難得的機遇。武山縣委、縣政府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新時期加強組織建設的有效途徑,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按照“十二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搶抓機遇,狠抓落實,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措施,奮力開創武山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Files210/BeyondPic/2009-7/13/0907122226d4d3bbd403732f3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