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甘肅日報 配圖:天水在線)
2008年武山縣被列為全省新農村建設試點縣之一。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五大工程”,堅定不移地走好“五條路子”,有力地推進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硬化村莊道路,35萬人受益
縣委、縣政府把實施農村村莊道路硬化工程作為統籌農村規劃、改善基礎條件、整治村容村貌的切入點,采取“政府罩面子、群眾鋪底子”的辦法,三年來共投入資金1.3億多元,其中縣財政投入資金3500多萬元,購置水泥6.5萬噸,群眾籌資9800多萬元,投工投勞13.6萬個,對175個川區村和60個適宜硬化的山區村進行了村莊道路硬化。全縣村莊道路硬化村數達到235個,總里程達700多公里,68%的村莊實現了道路硬化,直接受益人口達35萬人。實施了村莊亮化、美化和綠化,極大地改變了農村的村容村貌和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突出地域特色,加快新村建設
突出地域特色、民俗習慣和鄉村特點,完成了15個鄉鎮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修編,及15個省、市級示范村、35個推進村以及80個行政村的村莊建設規劃。結合災后重建、異地搬遷、農村危房改造項目,投入資金1.8億元,建成新村35個,安置群眾1.2萬人。形成了以城關鎮陳門村為主的城郊互動型、以灘歌鎮黑池殿為主的產業支撐型、以山丹鄉車川村為主的資源開發型、以洛門鎮文家寺為主的舊村整治型、以四門鎮三衙村為主的異地搬遷型等五種新農村建設模型。
夯實基礎工程,推進城鄉一體化
從關注民生、解決民生問題出發,該縣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夯實工程,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加快了以“雙通”工程為重點的農村公路建設,全縣建成通自然村道路105條313公里,通田間道路174條355公里,直接受益人口達到6.5萬人,極大地方便了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促進了產業發展。新建改造通鄉、通村公路63條543公里,基本實現了通鄉道路柏油化的目標。
以實現“川區水利化”為目標,投資2200萬元,新建了榜沙河流域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新增灌溉面積5.6萬畝。完成了5條萬畝灌渠、13條千畝灌渠的改造,實現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建成安全飲水工程11處,解決了17.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修優質梯田10.5萬畝,梯田化率達到了83%。
培育主導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按照“川區抓蔬菜,山區抓洋芋,集中抓養殖,普遍抓勞務”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推行三大區域種植結構調整,糧經比由“十五”末的64比36,調整為現在的33比67,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業片和產業帶初具雛形。
突出地方特色產業,打響蔬菜品牌,積極爭創全國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縣,努力把武山建成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的蔬菜外銷基地。蔬菜總面積達到25.5萬畝,總產量68.9萬噸,總產值達到了6.1億元。以基地帶小區、小區連農戶,建成高標準養殖小區62個,發展養殖專業村89個,規模養殖戶10683戶。建成了康達牧業、興武萬頭良種仔豬繁育場等一批畜牧產業龍頭企業,畜禽飼養量達到184萬頭(只),畜牧業總產值達到4.7億元。加快良種引進和良繁基地建設,洋芋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良種率達到了85%以上。注冊了“魯班建筑”、“寧遠保安”等4個勞務品牌,勞務基地發展到了241個,2009年勞務創收6.7億元。
推進民主管理,激發群眾的熱情
推進農村民主管理是武山縣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舉措。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民培訓教育以及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進一步加強了農村社會管理。
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了城鄉環境衛生清潔行動和“三清五改”集中整治活動。
2009年投資450萬元,建成垃圾填埋點85個,垃圾池588個,公廁65個,落實保潔員8750名,清運員700名,監督員1050名,開展專項整治,有效改善了城鄉環境衛生“臟亂差”的現狀,促進了村容整潔。加快了清潔衛生示范村建設,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群眾的環保意識明顯增強。
三年來,全縣累計投資5438萬元,改造、新建中小學96所,校舍面積6.8萬平方米,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15個鄉鎮都建立了鄉鎮文化站,70%以上的村建立了村級文化室和農家書屋。廣泛開展了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激發了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熱情,全縣到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