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伏羲文化 弘揚中華文明
——寫在2017(丁酉)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舉行之際
![](/Files254/BeyondPic/2017-6/20/16062213415036318dabfa6ded.jp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根,在漢語詞典里有“事物的本源”的意思,我們把它理解為追本溯源。
一個民族需要認同自己的根,了解歷史。只有認識歷史、總結過去,才能發展美好的未來。
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是一種文化尋根懷古的具象體現。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充滿了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
傳承和弘揚伏羲文化,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價值觀,有利于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對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推動和支撐作用。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6月22日將在天水市舉辦2017(丁酉)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主題更加突出,確定的“傳承伏羲文化、弘揚中華文明”主題,緊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全力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公祭伏羲,不僅僅是一個儀式,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
第28屆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舉辦5大類31項活動
一.祖脈文化類8項
1.2017(丁酉)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2.2017年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
3.2017年卦臺山民間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
4.2017年女媧文化旅游節;
5.2017年軒轅文化旅游節;
6.世界華人華僑及港澳代表羲皇故里尋根祭祖行;
7.臺灣同胞羲皇故里尋根祭祖行;
8.萬民參祭拜謁伏羲活動。
二.學術交流類5項
1.2017年中華伏羲文化專題論壇;
2.旅游區域聯盟旅游產業發展論壇;
3.天水市裝配式建筑產業論壇;
4.大健康產業論壇;
5.縣域經濟發展論壇。
三.文化旅游類7項
1.“祖脈天水 大地之愛”詩歌朗誦會;
2.第二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
3.天水市優秀劇目匯演;
4.2017年“傳承祖脈·禮贊天水”秦州區傳統文化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
5.2017年武山水簾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節;
6.2017年甘谷大像山文化旅游節;
7.2017年張家川縣文化旅游節。
四.展覽展示類6項
1.2017年“中華同根水墨情深”海峽兩岸書畫名家作品展;
2.羲皇故里全國金石拓片邀請展;
3.“巨匠遺珍——揚州八怪”精品書畫展;
4.中西部名優特新產品及旅游區域聯盟城市旅游商品展;
5.大健康產業展示活動;
6.天水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展示活動。
五.體育賽事類5項
1.“問道伏羲”——羲皇故里伏羲太極拳展演;
2.2017年中國龍舟公開賽甘肅天水麥積站比賽;
3.2017年中國天水伏羲武術大獎賽暨第八屆華夏武狀元爭霸賽;
4.2017年中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
5.中國·天水秦州第三屆“李廣杯”國際傳統射箭錦標賽。
天水:趕超進位發展 重回全省前列
當一座城市,重新煥發昔日的光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自豪感會油然而生。
“我們天水這幾年發展真的很快,有那么多的項目開工建設,我感覺比其他地方都不差。”天水市秦州區環衛工人張麗霞說。
天水,經常被冠以甘肅第二大城市的名字,其中有很多含義,比如人口,也比如經濟實力。由于種種原因,在全省的排名一度掉到了后面。
天水如何能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崛起?在助推全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中,天水又如何擔起光榮使命?
省十二次黨代會以來,天水市委市政府總結經驗,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搶抓國家“一帶一路”、關中天水經濟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等重大戰略機遇,主動作為、穩中求進,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趕超進位取得明顯成效,徹底扭轉了部分經濟指標長期徘徊在全省靠后位置的被動局面,綜合實力排名重回全省靠前位次。
“付出總有回報。過去五年,天水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增速由2011年的全省第13位上升到去年的第2位。這些成績離不開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全市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天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吳和平說。
抓大項目促大發展 轉型升級練內功增內生動力
讓項目成為頂起撐桿一躍的支點,追趕方能變步跨越。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大項目就是抓大發展,抓一批大項目就是跨越發展。”天水干部群眾這樣說。
天水華天電子是天水乃至全省的一張名片。
今年一季度,天水華天電子集團實現開門紅,完成工業增加值18.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在全省進出口總額下降的背景下,天水華天的進出口額卻實現了40%以上的正增長。作為天水市工業經濟的典型代表和支柱企業,華天電子通過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股權收購和增資擴股,連續五年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天水華天電子集團財務總監宋勇說,集成電路產量從五年前的72億塊增長到現在的196億塊,銷售收入從20億元增長到63億元,上繳稅金從五年前的9000萬元增長到現在的近2億元。
一個企業如此,它所在的城市也是如此。天水市五年共實施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47項,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654億元,華天科技、長城電工、星火機床三大產業園一期相繼建成,天水卷煙廠易地技改、太極集團羲皇阿膠生產線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增容步伐加快,鐵路電纜、長控公司等企業出城入園有序推進。眾興菌業、成紀藥業成功上市,風動機械在“新三板”上市掛牌,108戶企業在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
天水市堅持以投資拉動促基礎條件改善,過去五年累計實施上億元項目724個,總投資6915.4億元。隨著寶蘭客專的即將開通,天水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按照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活三產、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的思路,天水市三次產業均實現快速發展。去年,全市一產增加值突破100億元,二產增加值接近200億元,三產增加值達到300億元,分別增長5.9%、8.8%和9.3%。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1.95億元,增長34%;文化產業增加值15.5億元,增長27%。
天水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吳和平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是堅持把項目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以大項目、好項目拉動大投資、培植大財源、促進大發展。先后實施上億元項目700多個,爭取和引進一批各領域“歷史最大”項目,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前,天水市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持續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實現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形成了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百億元現代農業主導產業體系,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為主的六大百億元工業產業集群,以文化旅游、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千億元第三產業鏈。
創新理念規劃加快城市建設 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大城市格局形成
藉河紅橋是天水市近年來實施的重點城市基礎建設工程,也是完善城市交通功能、方便市民出行的民生工程。這座橋的建成通車,在提升藉河南北通行能力的同時,以其獨特的設計和鮮艷中國紅,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樣顏色這個樣式都挺好的,美觀大方,橋上過來過去的人方便多了。”天水市市民崔正強說。
近年來,天水市按照“東西延伸、南北優化、相向對接、組團發展”的總體思路,搶抓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關中—天水經濟區等重大戰略機遇,瞄準宜居、宜業、宜游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目標,加強基礎設施、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完善城市功能,推動產城融合。經過五年的努力,區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大城市格局已經形成。
天水市是一座帶狀城市,藉河、渭河穿流而過,橋梁不足一度成為阻礙城市擴圍發展的瓶頸。2012年以來,天水市還先后投資近30億元,建設了包括紅橋在內的藉河孫家坪大橋、藉河山水一號大橋、藉河雙橋大橋、渭河峽口大橋、渭河社棠大橋、羅家溝大橋等25座橋梁。這些橋梁在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時,也促進了產城融合。
天水市規劃局規劃科科長賀璽說:“我們規劃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1.0到1.5公里這樣一個間距來規劃設計我們的橋梁。這些橋梁一是促進新城的開發建設;第二個是緩解老城區的交通壓力;第三個方面主要考慮到便民原則,在我們規劃新建的這些大型居民小區當中,在它附近我們一般都是規劃了南北方向的橋梁。”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讓市民更多地共享發展成果。近年來,天水市不斷加大“宜居、宜業、宜游”的區域性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力度。總投資4.3億元、全長4公里的藉河生態綜合治理一期續建工程已接近尾聲。工程分為水利工程和景觀綠化兩部分,河道內形成4級連續的蓄水區,汛期蓄水河道全部塌壩泄洪,保障了城區防洪安全;同時,在河的北岸由5個內湖相連,形成濱水運動區、文化水岸休閑區、綠色生態體驗區等3個功能分區,設置跌水源頭、水上棧道、十里花堤等20個主要景觀節點。今年6月底全部完工后,綠水茵茵、百鳥翔集、樓臺綠樹掩映的新畫卷將在天水這座古城徐徐展現。
天水市秦州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蔣天林說:“原來河道里的污水可以流出來,現在這個工程一實施,污水截流就可以做到,防洪可以提高到一百年一遇的水平,這里的生態得到了改善,給市民提供一個休閑的公園。”
眼下,總投資36億元,天水成紀新城的核心區域—天水商貿城建設即將完工投入使用。商貿城包括展覽、商貿、倉儲和物流4個功能區,可入駐國內馳名商業、物流企業20家以上,年營業額可達40億元。目前,按照對成紀新城“商貿中心、濱水新城、時代門戶、活力中樞”的定位,在新城內已啟動億元以上項目35個,其中已建成和在建項目29個,總投資187億元。
天水市成紀新城工程管理部部長王軍平說,以天水大劇院、體育中心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項目7項,以有軌電車示范線、成紀凈水廠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項目14項,以天水碧桂園、成紀新家園為代表的居住項目7項。目前,項目推進正常,質量投資受控。隨著一批重點項目的相繼建成,一座集商貿流通、文化旅游、休閑娛樂、高端商住為一體的時代新城初具規模。
立足區位產業、文化等優勢,天水市在舊城更新改造的基礎上,以成紀新城為龍頭,全面加快推進“八大新城”建設步伐。其中,社棠工業新城已基本建成,以麥積區馬跑泉中心大道、馬跑泉公園為主的麥積新城已初具規模;通過實施秦州大道、麥積山大道、東柯大道潁川河、東柯河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等項目,啟動實施了秦州新城、潁川新城和東柯新城建設;通過實施機場搬遷、三陽川隧道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梁空港新城和三陽川新城建設。目前,天水城市城區面積從5年前的45.8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68平方公里,城市開發建設用地面積達到148平方公里。
堅持以民為先 讓發展成果普遍惠及廣大民眾
前些年,連接麥積區九龍山6個村子的路還是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山上群眾以種植小麥為主,由于交通不暢,大量田地處于撂荒狀態,戶均年收入不足萬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天水市首先從基礎設施入手,重修道路、整理土地、新建上水工程。現在,曾經無人問津的撂荒地,成了發展農業產業的“香餑餑”,九龍山也變成了“花果山”“致富山”。
天水九龍山畜禽養殖廠總經理趙軍說:“土地硬化,道路修好了,水也上來了,方方面面在基礎設施上就達到了企業的要求,同時也方便了周邊的村民生活。”
天水市麥積區委農工部副部長陶育宏說,只要基地建在什么地方,產業路就配套在什么地方,上水工程也配套在什么地方。
如今,沿著九龍山,除了有3000畝的花牛蘋果種植基地外,還分布著44萬只蛋雞養殖場、萬頭生豬養殖場和山頂8000多畝的優質核桃種植基地。其中,蛋雞養殖和育雛場已經發展成省內最大的蛋禽養殖場,產品供應全國。九龍山單畝地每年的經濟效益已超過一萬元。
天水市麥積區九龍山蘋果種植戶劉汝倉說:“一畝地一萬六千元差不多,沒種蘋果的時候種的小麥,我們這山上的地一畝能產300公斤還是高產,你才能賣多少錢,所以說現在栽成果樹比小麥的效益要高得多。”
近年來,天水市堅持以重視民生促全面小康建設,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精準脫貧攻堅扎實推進,整合投入各類資金223.3億元,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雙助貸”工程、“三戶一孤”人員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項目、“三社合一”改革和“農戶貸款、帶資入股、就業分紅”金融扶貧等模式,五年累計減貧101.37萬人,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133.15萬減少到31.78萬,貧困發生率由43.26%降低到10.33%。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五年共投入教育經費203.2億元,增幅達108.5%,實施教育項目3532個,建設校舍110.32萬平方米,學校D級危房全面消除,建成行政村幼兒園538所。醫療衛生基礎條件持續改善,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1366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和職工周轉房宿舍95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33%。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建成“鄉村舞臺”249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3個、城市影院7座、農家書屋2557個、“歷史再現”博物館63個、“文化集市”7個;建成鄉鎮及社區體育惠民工程41個、行政村農民健身工程1031個。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待遇、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分別比2011年提高85.28%、160.49%和104.02%。
抓黨建轉作風提效率 為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保駕護航
近年來,天水市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項決策部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國務院“約法三章”、省委“雙十條”規定,鞏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扎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持續推進“效能風暴”行動,有效整改“四風”和“不嚴不實”等問題,行政效能不斷提升。
今年,對照中央第三巡視組在我省指出的機關黨建“燈下黑”問題,天水市迅速行動,主動對標自查,以問題為導向督查整改,以示范引領為動力全面提升,讓機關黨建走出“燈下黑”。
不久前,天水市成立機關黨建調研督查組,對天水市衛計委機關黨建工作進行了“拉網式排摸”,并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機關黨組。
反饋座談會上,督查組指出衛計委在基層組織換屆、社會組織黨建責任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爭先創優等10個方面存在不足,并現場提出了整改方案。
天水市衛計委黨委副書記邵宏偉說,這一系列表現主要還是體現在我們思想上不夠重視,行動上不積極,體現機關基層黨建“燈下黑”的問題。
今年3月份以來,天水市在全市各個機關單位全面開展機關黨建“燈下黑”專項整治行動,深入查找和解決黨建工作責任落實不到位、黨內政治生活不嚴格、組合機構不健全、制度體系不完善、工作運行不規范、發揮作用不突出等問題。對倒排確定的10個軟弱渙散黨組織,按照“一個黨組織,一套整改方案”的要求,采取限期整改、掛牌銷號的方法,確保整頓一個、提高一個、鞏固一個。
天水市直屬機關工委書記雒建明說:“目前通過這幾個月的工作,機關黨建‘燈下黑’的問題初見成效。通過督查,我們總共發出督辦單13張,提出整改問題83個,到目前為止,已經整改了73個。目前這項工作還在進行中。”
針對機關黨建工作“上冷下熱、層層遞減”的問題,天水市全面推行各級層黨組織書記“雙述雙評”制度,將評議結果與績效考核、評先選優等掛鉤;面對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難以落實、黨建和行政工作形成“兩張皮”的現象,積極探索推行由行政分管領導擔任黨支部書記職務,按照分管科室設置支部,促進“一崗雙責”真正落實見效。
一手抓“督察整改”,一手抓“示范引領”,天水市多方聯動,對癥下藥,全面提升機關黨建“上臺階”。李彥斌是天水市交通運輸局的一名干部,剛剛建成通車的甘麥公路項目,是由他全面負責的。修路的三年時間里,他駐扎在項目工地,現場解決技術難題、嚴把工程質量關,保障了道路高質量完工。甘麥公路通車的第二天,他又被組織安排到另一個任務緊迫的重點交通項目——寶蘭客專天水南站綜合交通樞紐及站前廣場的施工現場,全面負責項目進展。
李彥斌說:“能夠連續參與兩個重大項目的建設,我也感到無比自豪,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盡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義務。應該說是組織需要我們到哪里去,我們就應該到哪里去。”
天水市交通運輸局黨組副書記王炤俊說,堅持項目推進到哪里,黨組織作用就發揮到哪里。重大建設項目,一律選任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的黨員擔崗負責。
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歷史文化名城
天水市歷史文化厚重,在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中,立足自身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加快開放開發,正在努力把天水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宜居宜業宜游歷史文化名城。
著力打造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天水是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確定的隴東南文化歷史片區核心區域。正在積極推進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區“三大園區”建設,以“弘揚伏羲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凝聚世界華人、打造祭祖圣地”為主題,加大對始祖文化的傳承保護、開發和利用,把天水打造成海內外華人向往的尋根祭祖圣地。
著力打造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游城市。天水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人文和自然旅游資源十分富集。正在依托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五大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突出“羲皇故里、隴上江南、人文天水”三大核心品牌,精心辦好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積極培育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加強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不斷提高天水旅游知名度。
著力打造中國西部宜居城市。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的重要節點城市,正在堅持“東西延伸、南北優化、相向對接、舊城改造”的總體思路,加快兩區八個新城規劃建設,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
著力打造中國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天水是全國老工業基地、甘肅省兩大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正在堅持產業集群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提質擴量”工程,逐步形成年銷售收入上百億元的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建筑建材等六大產業集群,打造年銷售收入上千億元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著力打造中國西部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天水是我國西部農作物最適宜生長地區之一。正在實施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培育“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百億元主導產業,建設天水花牛蘋果產業園、三陽川循環農業示范園、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園等十大農業示范園區。
著力打造區域信息交通物流樞紐。天水是國家規劃的公路運輸樞紐。隨著寶蘭高鐵的開通運營,天水機場的遷建,天水鐵路、公路、民航“三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天水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交通網絡,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聚集流動,增強城市承載力、輻射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