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天水>>正文
天水市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2016/12/2 20:27:07)  來源:天政辦發〔2016〕147號  打印本頁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 
印發天水市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天政辦發〔2016〕14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直有關部門,市屬及駐市有關單位: 

  《天水市“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11月29日

天水市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根據《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2015—2030年)》(氣發〔2015〕59號)、《甘肅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甘政辦發〔2016〕85號)等精神,現結合全市實際,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面臨的形勢

  一、“十二五”全市氣象事業發展成就 
  (一)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初步建立。政府主導作用不斷加強,成立了市、縣區兩級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完善了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出臺了市、縣區兩級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關于加強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傳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氣象防災減災績效考核機制。部門合作及應急聯動水平不斷提高,建立了氣象災害防御多部門聯席會議、應急聯動、信息共享、聯合會商和預警信息發布機制。基層防災減災隊伍不斷壯大,建設鄉鎮氣象工作站113個,發展氣象協理員、信息員2755人,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機制。 
  ——氣象防災減災業務能力顯著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手段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完成了市、縣區兩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平臺建設,新建“村村響”大喇叭100套,開通了市級氣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達95%。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開展了暴雨、洪澇災害風險普查,完成了鄉鎮、村(社區)氣象災害防御準備認證,建成一批城市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不斷加強,新增標準化高炮作業點72個,更新火箭作業發射架8架。 
  ——公共氣象服務日臻完善。決策氣象服務的針對性、敏感性、綜合性和時效性顯著提高,圓滿完成了2011年7月下旬、8月中旬區域性暴雨,2013年4月上旬霜凍、6-7月四次暴洪災害和群發性地質災害,2014年4月下旬低溫凍害,2015年夏季冰雹等重大災害防御及搶險救災的氣象決策服務。公眾氣象服務方式不斷改進,實現了中國氣象頻道在我市落地,新建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編播系統,實現了有主持人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和播出。優化了12121聲訊電話系統,建立了市、縣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手機短信發布平臺,實現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12379短信平臺的對接。專業氣象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完善了重大社會活動和特殊要求的氣象保障服務機制與流程。氣象為農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在羅玉溝大櫻桃基地、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園等地建成氣象服務示范基地5個,積極開展關鍵農事季節專題服務和特色農業氣象條件分析評估,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直通式”氣象服務取得新成效。 
  (二)氣象業務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 
  ——預報預測預警能力穩步提升。開發了西北區域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天水市特色林果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用平臺等 
系統,在全省氣象臺站推廣應用。新增了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以及鄉鎮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業務,完成了麥積山山岳型景區旅游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系統示范建設。“十二五”末,全市24小時晴雨、氣溫預報準確率分別達86.7%、73.0%,較“十一五”末分別提高0.6、10.3個百分點。全市暴雨預警信號平均提前6小時發布。月氣溫、降水趨勢預測評分分別達92.2分和71.1分。暴雨、干旱、冰雹等災害天氣監測能力不斷提高。 
  ——綜合氣象觀測能力明顯增強。完成了新一代天氣雷達修復升級,完成了7個國家級自動氣象站雙套備份、前向散射能見度儀建設和麥積國家基本氣象站稱重式雨量傳感器、大型蒸發傳感器建設。新建6要素鄉鎮自動氣象站27個、自動雨量站155個、公路交通自動氣象站1個、土壤水分自動站7個、移動實景監測系統1個。配備便攜式自動土壤水分測試儀8套,購置了果業品質測定設備。 
  ——信息與技術保障能力快速提升。完成市、縣區新一代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建設、市局信息中心通信機房改造,完成省—市—縣氣象廣域網改造擴容、市級局域網改造、3G雙路備份和市、縣區兩級高清視頻會商系統大屏幕建設。建成“地市級維修測試平臺”和“地市級移動計量系統”,實現了實時與歷史地面氣象資料的一體化業務運行,初步建成了集氣象觀測資料與信 
息網絡業務為一體的裝備保障綜合業務平臺。 
  (三)應對氣候變化和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進展順利。完成了甘肅省隴東中草藥適生種植研究、林業病蟲害氣象預測預報技術研究、天水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及其預警系統等課題研究,自主開發了天水市農作物精細化農業綜合區劃系統,編制了《甘肅省天水市農業特色產業區劃圖集》,取得了良好效果。        
  ——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圍繞實現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了冬小麥、玉米、果樹、蔬菜等氣候適宜性研究以及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農作物、林業病害等的影響研究,開展了建設工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為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等重大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氣象服務。 
  (四)科技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加強 
  ——科技創新驅動業務發展能力進一步提升。完成科研項目14項,天水市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等3項成果獲甘肅省氣象科技獎。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51篇。完成了科技創新驅動現代氣象業務發展計劃,短時臨近精細化預報預警指標體系建設、天水市特色林果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用平臺獲全省氣象工作創新獎。牽頭完成了《河東地區春玉米干旱災害等級(DB62T 2569-2015)》課題項目。  
  ——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全市氣象部門共引進本科畢業生19人,本科以上人員比例達到68%,大氣及相關專業人員比例達到53%,高級職稱人員比例達到11%,培養了7名省級業務科研骨干人才。 
  (五)氣象事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氣象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依法開展了氣象行政專項整治活動,進一步規范了行政執法工作,全市36人取得執法證、2人取得執法監督證。   
  ——黨建和文化建設不斷加強。市氣象局黨總支連續5年被市直機關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榮獲“學習型示范黨組織”稱號,2012年被中國氣象局命名為“全國氣象部門文明臺站標兵”。 
  ——氣象科普宣傳不斷深入。舉辦戶外氣象專題宣傳活動72次,展出宣傳展板280多塊,發放宣傳材料11000余份,邀請中小學師生2000多人到氣象臺站參觀,接受群眾現場咨詢500多人次。      
  ——氣象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累計完成氣象基礎建設投資1385萬元,完成了武山縣、秦安縣氣象局業務用房建設,全市氣象臺站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夯實。 
  二、面臨的形勢 
  (一)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十二五”時期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應當清醒地看到,全市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預測預警精細化程度還不高,氣象服務信息傳播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大,氣象服務“三農”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氣象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氣象技術人才數量與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等。 
  (二)機遇與挑戰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實施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全市氣象事業發展大有作為,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壓力。 
  ——氣象防災減災面臨新任務。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致災因素日益復雜多樣的背景下,我市氣象災害的時空分布和發生規律呈現出復雜化、多樣性及多災種疊加的特點,暴雨災害以及由其引發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增多,降雨季節性分配更不均衡,階段性干旱程度加重,氣象災害對農業、環境、交通等高敏感行業影響的深度廣度越來越大,綜合防災減災對氣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綜合防災減災工作中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基礎設施設防標準、應急技術手段、人才隊伍建設及部門間、區域間協作機制等面臨新挑戰,對氣象防災減災的社會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水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隨著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區、推進精準脫貧攻堅、省上全力打造三大國家級戰略平臺以及我市建設區域現代化大城市、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和脫貧攻堅推進行動計劃的實施,全市經濟社會將迎來轉型跨越發展的新時期,各行各業、社會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服務內容越來越具體,精準化要求越來越高,提高應對干旱、洪澇、高溫、凍害等極端天氣的能力,增強水資源、農業等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氣象決策協調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公眾廣泛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機制等任務十分艱巨。 
  ——氣象現代化建設賦予新使命。隨著全市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社會各方面需求的多樣性和氣象部門服務能力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凸現,公共氣象服務的覆蓋面和均等化需要不斷加強,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需進一步提高,綜合氣象觀測能力、氣象信息加工處理和共享供給能力等需加快推進,科技對氣象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全面深化改革帶來新挑戰。隨著國家、省、市各項改革舉措的深入推進,特別是國務院繼續推進簡政放權、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等一系列涉及利益調整的改革舉措,對氣象改革發展的挑戰和壓力越來越大,對堅持和完善氣象部門雙重領導管理體制提出了新課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服務市場的開放,對氣象部門在氣象服務提供中的主體作用,以及開放氣象服務市場和加強市場監管提出了新挑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部署,對深化氣象服務體制改革、改進氣象服務方式、提升氣象服務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章 “十三五”時期氣象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全市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信息化為基礎,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全面深化氣象改革、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著力發展智慧氣象,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氣象保障。 
  二、基本原則 
  ——需求牽引,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提升氣象服務民生、促進生產、支撐決策的能力和水平,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服務社會化、工作法治化邁向新階段。 
  ——融入發展,積極推進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找準氣象防災減災的對接點、切入點、著力點和突破點,加快推進氣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和科技成果的共建共享,實現融入式發展。 
  ——轉變方式,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從主要依靠規模、硬件建設轉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隊伍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科技引領,大力推進創新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破解制約氣象事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夯實氣象科技和人才基礎。 
  ——深化改革,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氣象事業改革, 
  破解影響和制約氣象現代化的體制機制難題,依法發展氣象事業、管理氣象事務。 
  三、發展目標 
  以建設天水智慧氣象為目標,加快構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無縫隙、精準化、智慧型的現代氣象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政府主導、部門主體、社會參與的現代公共氣象服務體系,聚焦核心技術、開放高效的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體系,以科學標準為基礎、高度法治化的現代氣象管理體系。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氣象現代化支撐服務體系。氣象整體實力達到全省領先水平,部分領域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氣象保障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 

  第三章 主要任務

  一、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一)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強化“政府主導、資源融合、科技支撐、依法運行”的氣象防災減災發展模式建設。健全市、縣區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運行機制,建立以預警信號為先導的應急聯動和響應機制,擴大貧困地區氣象災害監測網絡覆蓋面,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能力和防范因災致貧返貧的氣象保障能力。將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市、縣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政府績效考核和公共財政預算,保障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長效發展。健全政府主導的自然災害應急指揮平臺建設,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常態化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創新鄉鎮、社區氣象防災減災與服務保障工作機制,全面推進城鄉氣象防災減災建設。 
  (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機構,構建覆蓋城鄉、規范標準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管理體系,開展城鄉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準備認證,實現鄉鎮氣象工作站和村級氣象信息員全覆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專家隊伍和志愿者、氣象協理員、氣象信息員等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充分發揮社區、村組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形成“部門指導、社區(村組)組織、社會參與、公民自救”的社區氣象防災減災機制,提高群眾氣象災害防御的自我管理能力。強化和改進氣象科普宣傳,提高全民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 
  (三)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體系。在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傳播設施的基礎上,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繼續推進甘肅省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繼續完善市、縣區兩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運行機制,建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成部門聯合、上下銜接、管理規范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和手機短信“全網”發布機制,規范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類公共媒體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借助新媒體和社會傳播資源,基本建成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的立體網絡,消除接收“盲區”。強化氣象預警信息發布的安全管理。 
  (四)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繼續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成分災種、精細化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業務。研發集氣象災害區劃、災情收集與監測、災害風險預估與預警、災害風險轉移以及氣象防災減災增效服務效益評估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系統。建立常態化的氣象災害與次生災害多部門聯合調查機制,建成全市自然災情信息共享平臺。完善暴雨誘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確定致災臨界雨量和氣象風險預警等級指標體系,開展預報服務和效果檢驗評估,實現從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轉變。開展暴雨、洪澇、干旱、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風險的定量化實時評估。依法加強區域發展、城鄉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等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推進氣象災害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開展氣象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和氣象巨災保險業務。 
  (五)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科學規劃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布局,加快標準化高炮防雹增雨(雪)作業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作業點標準化改造,建成統籌集約、協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提高作業裝備現代化水平。完善作業指揮系統,建成集監測預警、指揮調度和綜合信息管理于一體的集約化系統,實現作業的全流程監控。強化防雹作業和增雨作業,為重點農時用水、防雹減災提供保障。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安全責任體系,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培訓,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強化基層隊伍建設,探索作業人員待遇保障機制。 
  (六)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保障生態安全氣象服務能力。開展氣候變化對全市糧食、果品、蔬菜、文化旅游、水資源、生態安全、森林碳匯、城市生命線、人體健康等重點領域和特色產業的影響評估,開展氣候變化背景下城鄉規劃與監管、八大新城開發建設、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天水機場遷建等重大工程的氣候承載力評估論證。針對我市地處黃河、長江上游,開展生態環境氣象監測與評估服務。加強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評估預警能力建設,構建生態氣象業務服務平臺,開展生態氣象監測預警、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評估論證等工作。 
  二、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       
  (一)推進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優化資源配置,調整業務布局,建立適應不同氣象服務類型、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特點和氣象服務市場開放要求的氣象服務業務體制,健全新型公共氣象服務運行與科技創新機制。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氣象服務制度,建成適應需求、快速響應、集約高效的新型公共氣象服務業務體系,推進氣象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重氣象產品、業務、渠道、主體的改革創新,培育氣象服務市場主體,激發氣象行業協會、社會組織以及公眾參與公共氣象服務的活力,探索建設氣象服務應用眾創平臺。推進城鄉公共氣象服務全覆蓋和均等化,將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納入城鄉“網格化”管理平臺。培育和發展氣象服務市場中介機構,開展氣象服務知識產權代理等社會化服務。建成氣象服務市場信用體系,完善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 
  (二)強化決策氣象服務。充實氣象隊伍,優化氣象機構設置,建立決策氣象服務高效運行機制。完善決策氣象服務業務管理辦法,優化決策服務流程,強化決策氣象服務質量考核和效益評估機制,進一步提高決策服務產品的針對性、敏感性、綜合性和時效性。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決策建議的能力。 
  (三)加強公眾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創新服務手段,廣泛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在滿足公眾普適性氣象服務需求基礎上,推進個性化、交互式、智慧型、基于位置的智能氣象服務。做好氣象實況監測、常規氣象要素預報預測、各類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建設市、縣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將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納入社會科普活動。 
  (四)提升專業專項氣象保障能力。面向交通、環境、城市、能源、航空、旅游、節慶、賽事、物流等重點行業和領域,推進專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集約發展一體化、定量化專業氣象業務,加強專業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強化服務的專業性和針對性,提升保障能力。加強交通氣象服務與交通管理、調度的聯動,提高道路交通氣象服務能力。積極防御城市內澇、暴雨(雪)、強對流、大風等氣象災害,發展完善氣象景觀天氣預報、旅游氣象指數預報和景區氣候評價等旅游氣象服務,強化公祭伏羲大典等節慶賽事、天水機場遷建等重大項目的專項氣象服務。 
  (五)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將氣象為農服務主動融入新型城鎮化、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一十百千”現代農業建設工程和精準扶貧推進行動計劃,融入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完成覆蓋全市的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建立基于風險管理,覆蓋果品、蔬菜、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過程、多時效、多目標、精細化、定量化的現代農業氣象一體化服務系統,提升農業氣象的綜合服務能力。圍繞全市果品、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與影響評估。強化氣象災害頻發和貧困地區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和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氣象保障能力。進一步強化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氣象服務。強化農業氣象實地調查能力,強化天水農業氣象試驗站在適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推廣作用。推進特色不同果品、蔬菜品種的氣候品質認證和產地標識認證。  
  三、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水平 
  (一)健全無縫隙集約化業務體系。強化市、縣區一體化氣象實時監測和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以延伸期(11-30天)時段內強降水、強降溫、高溫等重要天氣過程的轉折期預測為重點,建立精細到縣區的延伸期重要天氣過程預測業務。開展災害性天氣對城建、農業、交通、旅游等行業的影響評估研究,實現天氣預報向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延伸。開展精細化氣象格點預報業務試驗,建成較為完善的精細化氣象格點預報技術體系,發布預報時效達10天的氣象要素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落區預報產品,為點對點預報推送、自動適配的精細化氣象服務提供支撐。 
  (二)優化市、縣區預報業務布局。優化業務流程,實現天氣預報由定時制作向逐時滾動、定時上傳向實時同步、預報不一致向協同一致三個轉變。推進精細化格點預報、短臨預報、中短期預報、延伸期預報和氣候監測預測集約化,強化市-縣區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及臨近預警上下協同的一體化業務,加快建設業務一體化、功能集約化、崗位多責化的市、縣區級綜合氣象業務。依托省級基于云架構和統一的CIMISS數據環境,整合現有業務系統,建立市、縣區一體化預報業務工作平臺,實現所有預報預警產品同步共享。 
  四、提升氣象信息化基礎業務能力 
  (一)優化和完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繼續推進云、能見度、天氣現象、固態降水、日照和電線積冰等要素自動觀測系統建設,全面實現地面觀測自動化。調整完善區域自動氣象站網布局,實現鄉鎮全覆蓋,完成區域氣象觀測站骨干網的遴選和升級改造,提高穩定運行水平。發揮天水新一代天氣雷達作用,實現對暴雨、局地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的全覆蓋。 
  統籌專業氣象觀測網建設,加強與水務、國土資源、林業等部門合作,完善生態氣象觀測網布局,實現監測資料的共享。與環保部門合作,在城區人口密集地區建設以霧、霾、沙塵等重污染天氣監測為重點的環境氣象觀測站,實現環境氣象監測數據共享。以“三農”氣象服務為重點,在果品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系統,開展小氣候自動觀測,調整完善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系統。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統籌規劃建設國家高速公路、重要國道省道、機場和鐵路等交通氣象觀測站網,完善交通氣象觀測業務系統。圍繞旅游需求,以5A、4A級景區為重點,建立旅游景區氣象要素監測體系。 
加強氣象裝備保障能力建設,建立集運行監控、氣象計量、維護巡檢、診斷維修和供應儲備為一體的裝備保障綜合業務系統,進一步完善自主保障和社會化保障相結合的維護維修業務,建立省級保障分中心。加快建設市、縣區裝備保障業務。 
  (二)提升氣象數據及產品質量。制定和完善各類氣象探測數據質量判據,加強氣象數據質量控制,統一觀測設備數據格式標準,全面提高觀測數據和產品的質量。整合數據資源,提高數據收集、傳輸、存儲、處理、共享與服務能力。優化氣象資料業務流程,提升資料處理和分析業務能力。 
  (三)強化氣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縣區兩級基礎設施資源集中管理與共享,利用省級基礎資源池,實現資源優化、動態調配、按需供給和可視化監控。改造全市氣象業務信息網絡,完成市、縣區高清會商系統建設。通過CIMISS獲取標準化數據,拓展數據分析、業務應用服務。建立物理隔離的氣象部門電子政務內網基礎平臺。 
  (四)建立集約化氣象信息業務體系。建設資源集約、流程高效、標準統一的業務運行和氣象管理的信息化業務體系,建立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綜合觀測、公共氣象服務以及行政管理等智能化、集約化、標準化的氣象業務應用和管理應用系統,增強對氣象業務、服務、科研、教育培訓、政務和綜合管理的支撐,提升氣象信息化技術水平。 
  (五)推進信息新技術應用與氣象信息共享。以信息化為基礎,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加快構建和發展智慧氣象,實現觀測智能、預報精準、服務高效、管理科學的氣象現代化發展模式。實施“互聯網+氣象服務”戰略,推進傳統氣象服務方式的互聯網化轉型,發展個性化服務設置,探索“生產+服務”新模式。建立氣象與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社會間數據互助共享協作機制。 
  (六)提高氣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構建適應新業務格局的氣象運行維護體系,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建立氣象部門信息安全責任制和氣象應用安全準入制度,完善信息系統安全防護體系,保障各類氣象信息系統安全可靠運行。 
  五、加強氣象支撐保障能力 
  (一)強化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大力實施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依托各類項目,促進科研與業務結合,開展氣候變化影響、農業氣象災害防御、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環境氣象監測預報技術成果引進,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模型建立和應用,完善預報預測業務流程和平臺,預報預測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實施氣象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大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力度,推進重要崗位干部定期交流、輪崗,激發干部隊伍活力,全力推進高層次人才培養和使用,培養、選拔一批有競爭力的氣象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到2020年,培養具有不同專業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團隊1-2個,培養一批業務骨干人才。加大對青年人才的使用力度,定期開展重要業務崗位職業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和技術創新評比活動,促進業務一線人才成長。 
  (三)提高氣象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履行氣象行業管理職能,強化氣象災害防御、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氣象信息發布、人工影響天氣、防雷減災等行政管理,建立完善市、縣區級權責清單。強化氣象法制宣傳教育,創新宣傳模式、拓寬宣傳渠道,提升宣傳實效。 
  (四)完善氣象基礎設施。以“立足實際,著眼發展,突出特色”為原則,以提高氣象臺站工作條件和業務保障水平為出發點,優先建設業務用房面積達不到標準或業務用房布局不合理的縣區臺站,其次改造附屬設施和輔助用房存在問題的縣區臺站。建設市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努力改善市、縣區氣象部門工作生活環境。 

  第四章 重點項目

  一、人工影響天氣地面作業能力建設 
  ——新型高效人工增雨(雪)防雹地面作業系統建設。更新現有人工增雨(雪)防雹高炮71門、人工增雨(雪)火箭發射設備7部和作業車輛7輛。在冰雹多發區和防御薄弱區新增高炮40門、火箭發射設備7部、作業車輛7輛。總投資944萬元。 
  ——人工增雨(雪)標準化作業點建設。對25個老舊高炮作業點進行標準化改建,對新建高炮作業點進行改造升級,為所有高炮作業點配備防爆彈藥柜、實景監控系統。總投資1500萬元。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臺建設。升級完善市、縣區人影作業指揮系統,建成具有實時信息監控、數據處理分析、空域申請、作業決策指揮、作業信息反饋、作業效果評估檢驗、設備和人員管理等功能的市、縣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臺。總投資110萬元。 
  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天水雷達站搬遷建設。根據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工程進展,遷建天水新一代天氣雷達站,保證雷達正常運行。總投資2830萬元。 
  ——市、縣區信息網絡升級改造。升級氣象廣域網絡系統,增加網絡備份線路,實現資料收集與傳輸達到分鐘級;建設覆蓋到縣區的高清遠程會商系統,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和網絡運行維護保障能力,推進資料一體化業務(MDOS)和辦公自動化業務(OA)等。總投資120萬元。 
  ——市、縣區新型業務一體化平臺建設。優化、完善市、縣區業務布局、業務流程,搭建集約化數據環境,建設集約化氣象業務系統平臺,實現省、市、縣區三級預報業務實時共享,提高災害性天氣和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水平。總投資180萬元。 
  ——鄉鎮(村)新型自動氣象站建設、改造工程。在無多要素自動氣象站的13個鄉鎮新建6要素新型鄉鎮自動氣象站13個;按照統一要求,將現有74個2-5要素鄉鎮自動氣象站中的20個升級改造為6要素新型骨干自動氣象站;在易災區行政(自然)村加密新建新型自動雨量站10個。總投資406萬元。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市級預警發布平臺建設。成立市級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立市級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傳播系統和鄉鎮級語音廣播終端,增加多部門預警信息接入設備,完善“12379”短號受眾群組和運行管理機制,實現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統一發布。總投資300萬元。 
  ——集約化氣象影視節目制作中心建設。建設集市、縣區二級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的氣象影視節目制作中心,新建節目制作演播室3個,購置非線性編輯系統4套。總投資800萬元。 
  三、氣象保障能力建設 
  ——城市環境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在兩區新建城市暴雨內澇自動雨量監測站8個,建設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開展城市內澇預警服務;建設城市大氣污染監測信息共享平臺、視頻會商系統,開發大氣污染氣象條件監測預報預警平臺,開展城市大氣污染氣象條件等級預報和重污染天氣預警服務。總投資216萬元。 
  ——氣象為農服務能力提升建設。建設農業氣象觀測系統。實施中央財政“三農”氣象服務專項建設工程,建設蔬菜、果品、畜牧和糧食作物等專業氣象觀測系統,為提升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水平提供基礎觀測信息。完善氣候變化對農業定量影響評估技術和服務指標體系,建立集農業氣象情報業務、農業氣象預報業務、農業氣象服務業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在天水農試站建設具有農業氣象觀測樣本采集、檢測、分析專用設備的農業 
氣象實驗室。總投資1080萬元。 
  ——專業氣象環境監測站網建設。將已建成的麥積山景區5要素自動氣象站升級改造為6要素新型自動氣象站,在主要景區(點)新建6要素新型自動氣象站4個、大氣負離子自動監測站3個;新建交通自動氣象站3個。總投資213萬元。 
  四、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輕重緩急和分步實施的原則,重點改善基層氣象臺站業務用房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天水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建設。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業務用房、輔助用房、觀測場及附屬設施;購置氣象觀測、網絡、預報服務設備等。項目投資1314萬元。2017年底前完成。 
  ——天水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建設。主要建設內容是:新建業務用房及配套設施。項目投資1378萬元。2020年底前完成。 
  ——天水市及縣區氣象臺站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天水市氣象臺供暖改造,項目投資143萬元,2017年底前完成;秦安縣氣象局山洪業務平臺配套設施建設,投資120萬元,2016年底前完成。麥積國家基本氣象站配套設施建設,投資82萬元,2016年底前完成;武山國家氣象觀測站基礎設施維修,投資39萬元,2017年底前完成;麥積國家基本氣象站業務用房建設,投資681萬元,2018年底前完成;清水國家氣象觀測站業務用房建設,投資450萬元,2019年底前完成;清水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建設,投資646萬元,2019年底前完成;甘谷國家氣象觀測站業務用房建設,投資892萬元,2019年底前完成;武山國家氣象觀測站綜合改善,投資348萬元,2020年底前完成。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落實 
  充分發揮氣象部門與地方政府雙重領導、以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優勢,加強統籌規劃和管理,做好“十三五”氣象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發揮規劃對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約束作用。按照規劃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分解落實規劃目標指標,制定年度實施計劃。氣象工程建設必須依據本規劃做好工程實施的咨詢論證等工作,確保有序推進。 
  二、加大投入力度,拓寬資金渠道 
  建立和完善穩定可靠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氣象主渠道投資。進一步完善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將氣象事業納入市、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財政預算,形成穩定的市、縣區氣象投入渠道。加強統籌集約,多渠道落實重點工程建設資金,強化監督管理,提高投資效益,確保氣象重點工程順利實施。 
  三、加強黨的建設,弘揚氣象文化 
  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為著力點,以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以氣象文化建設為載體,以改革創新精神和求真務實作風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設,嚴肅黨內組織生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構建全市氣象部門黨建工作新格局,為推動氣象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思想和組織保證。 
  四、堅持依法行政,營造良好環境 
  加快建立健全機構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規范的氣象行政執法體系,提高氣象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強化氣象部門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職能,推進氣象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加強氣象信息安全、使用和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傳播的監督管理,不斷提高氣象行政執法工作水平。推動全社會樹立氣象法治意識,營造與氣象改革發展相適應的良好社會氛圍。 


相 關 新 聞

·天水市“十三五”文旅發展實施“十大提升突破行動”(圖·甘肅省“十三五”開放型經濟發展規劃
·【展望十三五】張家川:“規劃綱要”有關名詞解釋(圖)·張家川:三大措施保障目標任務順利落實(圖)
·張家川:進一步健全民主法治凝聚發展力量(圖)·張家川: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縣域經濟(圖)
·【展望十三五】張家川: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圖)·【展望十三五】張家川: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圖) 
·張家川:深化改革構建開發開放新格局(圖) ·【展望十三五】張家川:推進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圖)

新 聞 推 薦

天水市舉行122“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活動(

·日韓兩國宣布追加對朝鮮單邊制裁 中方回應(圖)
·中煤地質總局原書記被處分:其妻連續2次違規提拔
·張志軍:絕不允許臺商到大陸掙錢 回臺灣支持分裂
·羅一笑事件續:小銅人公司向住院賬戶捐50萬被拒
·習近平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圖)
·習近平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東莞市公安局通報長安男子追砸運鈔車被槍擊案進展
·漣源“KTV摟抱女子”當事官員被停職 紀委介入
·安徽紀檢官員泄露巡察工作內容被調離(圖)
·常寧原書記被立案: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系(圖)
·韓軍譴責朝鮮“夷平韓國西北島嶼和首都”言論(圖)
最 新 圖 片
天水市舉行122“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活動( 何東副市長主持召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推 天水市政府召開全市統計重點工作推進會(圖) 溫利平在麥積區開展雙聯“大走訪回頭看”活 張建杰副市長走訪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圖) 郝文杰副市長深入聯系村、社區、企業調研(圖
評論內容:

(最多300個字符)
  查看評論

 天水資訊
·天水市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
·天水市舉行122“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活動(組圖)
·天水師范學院支教檢查組赴新疆慰問實習支教師生(圖)
·張家川縣教育系統開展2016年國家憲法日活動(圖)
·張家川舉行《憲法》宣講暨“七五”普法工作會(圖)
·張家川縣紀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圖)
·何東副市長主持召開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推進會(圖)
·麥積區紀委集中交辦網民留言(圖)
·甘谷縣副縣長馬福勝檢查環保重點問題整改工作(圖)
·武山縣洛門至蓼陽公路建成(組圖)
·天水市政府召開全市統計重點工作推進會(圖)
·溫利平在麥積區開展雙聯“大走訪回頭看”活動(圖)
·溫利平會見高雄市閩商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陳孝忠(圖)
·張家川開展第29個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圖)
·薛林榮在梁山鎮宣講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圖)
·清水縣召開“放管服”改革工作推進會(圖)
·麥積區積極開展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組圖)
·秦安召開網上涉電信詐騙有害信息整治工作安排會(圖)
·秦州區開展城區道路交通秩序綜合整治(圖)
·馮健身深入甘谷縣宣講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圖)
·武山:開展“暖冬”行動 情暖貧困群眾(五)
·張家川縣委書記陳晰專題調研群團工作(組圖)
·【改革進行時】清水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圖)
·【甘肅經濟日報】秦安蘋果銷售線下線上齊開花(圖)
·張建杰副市長走訪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圖)
 文化歷史
·原來這些參加過長征的開國元勛也當過老師(組圖)
·故宮6大殿百年首次亮燈 帝后婚房奢華逼人(圖)
·武則天除罪金簡現身長沙 上刻5個生造字(圖)
·中國書協清理18名會員 16人有官方背景 
·這幅中國油畫賣了2.36億港元!快來看看長啥樣
·丙申年猴票上市后遭搶 10天內價格漲21倍(圖)
·海昏侯墓主棺外棺蓋揭開 內棺現站立“神鳥”
·“小雪”到來:農家腌臘肉(圖)
·2300年前古墓中現古代桌游:已失傳1500年
·一幅畫:40年前80元 今晚1.84億成交(圖)
·李叔同作品《半裸女像》亮相 曾消失近百年(圖)
·漢代“第一吻”文物走紅:雙手互執相親(圖)
·致遠艦最后十分鐘:劇烈爆炸 船員烈火中堅守
·習仲勛夫人齊心抗戰往事 專著首次揭秘(圖)
·周恩來侄子披露:總理否認下令擊落林彪座機
 博 客
·梅江村快樂的孩子們(下)
·135窟正壁涅檠經變畫
·梁元魁:舞蹈大賽(下)
·山西王家大院(圖)
·中國竹王潘金陽書畫展
·承載歷史沉淀的最美之橋
·繁華褪盡顯筋骨
·冬日暖陽下的快樂
 播 客

·《祖脈天水》第四集
·《祖脈天水》第三集
·《祖脈天水》第二集
·《祖脈天水》第一集
·天水在線航拍平安牧場視頻震撼
·《天南地北天水人》郭霽紅(上)
·第三屆“環煙鋪櫻桃園”山地自
·櫻桃紅時,我在天水等你
 娛 樂

·維密超模齊聚巴黎 高顏值好身材性感吸睛(組圖)
·張柏芝吊帶背心搭丸子頭亮相 這造型美回18歲(圖)
·演員替身亂象:拿1億片酬 拍2天戲后全用替身
·金馬獎落幕:影后開出雙黃蛋 馮小剛奪最佳導演
·馮小剛:官員為求自保而寧左勿右是最大腐敗(圖)
·林丹出軌門小三致歉:不能原諒自己 沒有炒作
·央視春晚四大分會場曝光:杭州天津西昌桂林
·原來身材這么好!馬麗曬照要胸有胸要腿有腿(圖)
·春晚老人回歸 姜昆30年后再講《虎口遐想》
·辣媽好美!章子怡傳媒盛典登臺致辭笑顏如花(圖)

 社 會
·羅一笑事件續:小銅人公司向住院賬戶捐50萬被拒
·漣源“KTV摟抱女子”當事官員被停職 紀委介入
·白血病女童病情依然難估測 父親:缺錢考慮賣房
·微信團隊:“羅某笑事件”贊賞資金將原路退回(圖)
·羅爾等人致歉:將捐款全額捐出成立專項基金
·人民日報發問羅爾事件:愛心打賞能撤回嗎
·羅爾否認擁有廣告公司 資料顯示其為兩家公司法人
·“泰坦尼克號”在四川復建:系旅游項目(圖)
·賣兒童保險?起底羅一笑事件背后劉俠風和小銅人
·羅爾公號被“打賞”207萬 承認“被錢砸暈了頭”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線網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電話: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郵箱:tswj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