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入畫來
——天水市第六次黨代會以來全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綜述
![](/Files250/BeyondPic/2016-7/8/1564123124.jpg)
金秋九月,走進麥積區甘泉鎮甘江村,寬敞整潔的通村道路、嶄新而錯落有致的民居,姹紫嫣紅的路邊花壇,功能齊全的村民活動廣場,勾勒出一幅幸福美麗的新農村畫卷。
事實上,在我市和甘江村一樣的美麗新農村還有許多,據統計,目前全市12.12%的村建成省、市級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38.94%的村建成整潔村。
市第六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上下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精準扶貧、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潔、水路房全覆蓋”為重點,分類指導,分層布局,積極創新五大機制,多點探索,片帶推進,將臟亂差的農村,變成了更漂亮、更文明、更富裕的“美麗鄉村”。
創新協調推進機制 農村環境整治得到普遍重視
五年來,全市堅持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擺在突出位置,與精準扶貧、培育富民產業、雙聯行動同部署、同推進,明確了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格局初步形成。秦州區以現場會形式開展大查大比,麥積區、武山縣、甘谷縣建立了約談機制,清水縣要求鄉鎮“一張藍圖繪到底”,秦安縣、張家川縣實行農工部干部包抓示范村制度,強力推促農村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市發改委、財政局、環保局、交通局優先主動作為,在重點區域安排易地搬遷、“一事一議”獎補、環境連片整治、通村道路等項目。廣大農民愛衛生、講文明、重道德、護環境的意識也普遍增強,健全完善村規民約,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步入常態化,形成了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圍。
創新規劃引領機制 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彰顯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市上堅持把科學規劃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龍頭,制定出臺了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意見,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傳統村落保護等規劃相銜接,與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專項規劃相協調,區分城郊、川區、山區、林緣區、景區和民族地區六大特色區域,設計了40套不同類型的農宅建設圖集,免費發放到聯村單位、各縣區和鄉鎮、村組,充分發揮了規劃的示范引領作用,逐步引領形成“點上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美麗鄉村格局。
創新多元投入機制 財政獎補資金撬動效應明顯
市第六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立足市情實際,市縣區普遍建立起財政引導、項目整合、社會幫扶、群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打配合牌、出組合拳,做到了“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財政獎補真正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特別是近三年,市財政每年拿出2000多萬元專項獎補資金,帶動各縣區累計投入美麗鄉村各類資金近30億元。
創新片帶推進機制 示范引領效應持續放大
五年來,全市開展以省市示范村為重點的示范創建整治、以“一池兩改三化”為重點的村容村貌整治、以“四旁綠化”為重點的生態環境整治、以“五清五改”為重點的環境衛生整治,堅持抓主抓重、示范引領、整體提升,做到示范村莊率先突破、重點區域集中整治、一般區域同步推進,美麗鄉村的示范性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市鄉鎮通油(水泥)路率達到100%、行政村道路硬化率達到94.5%、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5%、垃圾設施覆蓋率達到78.6%、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70%。
創新長效管護機制 農村環境得到初步治理
農村人居環境,三分建、七分管。各縣區普遍采取設立農村公益性崗位、市場化運作等辦法,率先為重點整治區域配備專兼職保潔員,將熱心公益事業的低保人員按需充實到管護隊伍,實行垃圾定時定點清運。積極推廣垃圾“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管理模式,嚴格落實“三包”責任制、環衛輪流值班等管護機制,設崗定責,劃區包干,初步解決了農村環境常態保潔的問題。積極推行“村內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民主運行機制,在示范村、整潔村成立了美麗鄉村村民理事會,把整治決策權交給農民,整治標準、建設內容、資金籌集、施工方式等由群眾民主決定,實現了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廣大農民愛衛生、講文明、重道德、護環境的意識普遍增強。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探索出了產業支撐型、易地搬遷型、生態旅游型、傳統保護型、舊村改造型、城郊互動型、能人帶動型、雙聯助推型等八種模式,充分發揮了典型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農村臟亂差問題得到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