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9/BeyondPic/2016-1/24/2951118021427245610.jpg)
雕漆工藝的首飾盒,工藝繁雜,極其精美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7732128308024199013.jpg)
小隴山林區的漆樹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606597373235017737.jpg)
貝殼制成的美女西施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9108656154264453105.jpg)
描金工藝師朱斌在繪制“四美圖”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2566500217783892269.jpg)
割漆
割漆人用硬一點的樹葉,對折再對折后形成一個小的容器,讓生漆慢慢流入樹葉中,一兩小時后便可收漆。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6253152913003006652.jpg)
制漆
稍加攪拌,乳白色的生漆迅速氧化成了紅褐色,可加入顏料形成各種顏色。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5205588139160587547.jpg)
骨石加工
運用線鋸將繪制在貝殼上的紋飾細細雕磨出來。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5366335434973558619.jpg)
描金
工藝師將大漆與少量石膏混合,在漆面上作畫,形成強烈立體感的紋飾。
![](/Files249/BeyondPic/2016-1/24/2098711341616511124.jpg)
成品剔紅盤子
在上好漆之后,一層層髹涂雕刻出紋飾,正紅色彰顯著喜慶。
天水位于甘肅東南部,物產富饒,風景優美,素有“隴上江南”之稱。它所轄的小隴山林區有天然漆林六七十萬畝,生產生漆數十萬斤,轉接解讀:“天水漆藝實較福建為優良,為甲于全國之第一等漆質。”天水雕漆制作工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全國漆器行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中國雕漆工藝中一個出類拔萃的品種。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的一只木胎朱漆碗,這是中國現知最早的漆器
記得去年在天水采訪伏羲式古琴時,琴身上涂著的大漆,著實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恰好同事們在辦公室熱議剛剛熱播結束的電視劇《羋月傳》,閑時得空瞄了幾眼,不難發現,劇中人們使用的器具,沒有猜錯的話,有很大一部分應該就是漆器,這就讓記者不禁想起了天水古琴上髹涂的漆面。
記者好奇,漆器的歷史究竟有多久?有多廣泛的用途?查閱相關的資料,發現《詩經秦風》中就曾有云:“阪有漆、隰有栗”,證明在詩經盛行的西周時期,秦地就已經有了漆器。如此說來,這天水的雕漆必然大有來頭,需要專程去天水一探究竟。
記者是在大雪過后的清晨見到了天水雕漆工藝的傳承人之一劉寶平。采訪的前一天,天水剛剛迎來了一場大雪,雖說冰雪已消,但是潺潺流過的耤河,濕潤的空氣,讓整座天水城籠罩在煙青色的薄霧中。
車燈劃開霧氣,直奔天水市秦州區的東二十里鋪。劉寶平一早便在位于此處的黃河雕漆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內等候著。有關雕漆的一切,將在這個霧氣氤氳的早晨展開。
初見劉寶平,他的精干年輕讓記者驚訝。本以為作為天水雕漆工藝傳承人之一的他,應該是一位久經時間歷練的長者,但是,這位雕漆工藝師卻是剛剛四十出頭而已。跟隨著劉寶平走進了他的工作室,房間內的陳設,沙發、圓桌、方幾等等一應物件,全部都是黑色的雕漆家具,充滿著古典的氣息。這些家具皆出自劉寶平之手。
落座于雕漆的長椅之上,一杯綠茶在面前的方幾上騰著水汽,將周身的寒氣已然驅散。劉寶平先給我們解讀《詩經》中的“阪有漆、隰有栗”:“說起漆器,《詩經》中這一句,其實是秦地產漆的最早記錄。雖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相對于漆器的歷史來說,這還不算什么。現今已知真正有據可查的是發現于距今大約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的一只木胎朱漆碗。這是中國現知最早的漆器,也是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代表文物之一。”劉寶平喝了口茶,繼續講著“在我看來,漆器的歷史,應該比七千年更早一些,我研究過,這只朱漆碗的工藝,應該算是漆器工藝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之后的作品,由此可以猜測,中國歷史上漆器產生的年代應該要更加久遠。”
“非也,多則,可以百層,可以千層,甚至沒有窮盡,直到工匠滿意為止。”
說到雕漆工藝,最為重要的就是漆的材質。
天水盛產漆,這和天水所在的地理位置有著很大的關系。翻閱資料,我國漆樹分布廣泛,大體在北緯25°~42°,東經95°~125°之間的山區。其中,秦巴山地和云貴高原為漆樹分布集中的地區。這個秦巴山區當中的“秦”,指的就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秦嶺。秦嶺西起甘肅南部,而天水,正好處在秦嶺山脈的西麓。自然,有著豐富的漆樹林業資源。
曾看過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當中就有詳細解說人們是如何從漆樹中獲取原料。漆樹喜光,生長在密林之中。采漆工在太陽初升前的五個小時內上山,在樹干上,用專門的刀具,割下一個“V”字型的切口,然后將塑料片卡在切口處,靜待乳白色的生漆從切口中流出來。當然,在古時,人們是用貝殼來收集的。這個“V”字型的切口,熟練的采漆工只要四刀就可以成型,再補刀,漆樹就不會再流漆出來。采漆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俗話說“百里千刀一斤漆”,說的就是,采漆工要行走上百里路,砍下上千刀,才能收獲一斤生漆。就像紀錄片中,采漆工們在太陽出山前五個小時進山采漆,割了60棵樹,才僅僅獲得了8兩生漆。
這種直接從漆樹中獲取的原料,叫做生漆,也叫大漆。而天水,正盛產此種大漆,且品質優良。
相傳,漆器是由秦人發明的,而天水,正是秦人、秦文化的發祥地。
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再加上人類文明,于是,漆器就誕生了。
上過漆的家具物件,都具有了牢固、耐用、防水等一系列的優點,因而,在天水,漆器便大肆盛行了起來。上至皇家宮廷,下至普通百姓。
也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天水自古就盛行漆器,并且延續至今。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家家戶戶的家具中雕漆是必備的一樣,放在家里既展示了主人的品位,又突顯了生活水平。那個年代,但凡出嫁的天水姑娘,嫁妝里必定有一個雕漆的首飾盒。
一直到今天,天水雕漆經久不息,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并且在全國有了盛譽。
我們跟隨著劉寶平從源頭開始,去見證一件天水雕漆是如何誕生的。
一件雕漆的誕生,經歷了四大過程:木雕工藝、涂漆工藝、石刻工藝、描金工藝。
首先,跟隨著劉寶平去了木雕加工車間。在這里,木材原料、開工的、初具模樣的、成型的胎體堆滿了車間,以椴木和松木居多。劉寶平說,現在的雕漆,大多都是木胎,輕便經濟實惠。但是這不能說明,雕漆只能采用木胎。金銀銅鐵瓷,可以說任何材料都可以成為雕漆的胎體。甚至是棉麻,也可以加工固形,之后剝離出來,成為沒有胎體的雕漆,這個工藝也很特殊,叫做脫胎。這樣的雕漆更為輕薄。
隨后第二道是涂漆工藝,劉寶平一邊走一邊說,在已經制作完工的胎體上要一遍遍地髹涂上漆,少則幾十層,“多則上百層?”記者搶先問道。可是劉寶平卻搖搖頭,“非也,多則,可以百層,可以千層,甚至沒有窮盡,直到工匠滿意為止。”好一個可百層、千層,甚至無窮盡也。這是要花費多少時日才能完成的工藝。
但是,劉寶平也說,現在的工藝中,最普通最少的是72層漆,大部分漆都在百層。
記者想去看看這傳說中神奇的漆,可是,劉寶平卻未回答,帶著記者去了骨石工藝的車間。
骨石鑲嵌的工藝雖然并非天水雕漆所獨有,但是,它的獨特性實則暗藏玄機
天水雕漆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特的工藝。
這個獨特的工藝,叫做骨石鑲嵌,也叫作百寶嵌。指的就是,把珠寶玉石材料同木器、漆器、金屬器物相結合,附著于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
骨石鑲嵌,是雕漆身價倍增的重要因素。古時候,人們多采用貝殼,或者常見的珠玉,造型顏色獨特的石頭等。隨著社會的發展,鑲嵌工藝也越來越發達,人們就開始不局限于尋常的骨石,而是開始將金飾、玉器、絲帛等等名貴的珠寶鑲嵌于漆器內,各類珍寶與雕漆完美地融合一起,因而得名“百寶嵌”。
在骨石加工車間,記者見到了這一門特殊的工藝。
先是繪制要在漆器上形成的花紋樣式,確定不同的樣式采用何種珠玉,或是根據已有的珠寶設計紋飾,然后將這些圖案再一一描繪在珠寶之上。確定了紋飾,接下來就是要將姿態各異的圖案從原材料中摳取出來。
進行這一工藝的,是劉寶平的小姐姐,只見她在一塊貝殼上幾筆就勾勒出了一朵花瓣卷翹的牡丹,然后,利用線鋸,將這朵“牡丹”一點一點地摳取出來,貝殼本身帶有的淺粉色和珠光,使這朵“牡丹”顯現得分外嬌艷。
這是一個急不得的手藝。需要極大的耐心,從繪制到成品,需要靜下心來,精雕細琢。然后再用傳統的膠粘劑黏蠟膠進行粘合。這是一種熱熔性的粘膠,必須先加熱,在膠體固化之前,把嵌件粘結好,這就要求工藝師們必須準確、精細、快速地完成。沒有精湛的手藝是萬萬不行的。
之前劉寶平工作室內的雕漆家具,就是運用了骨石鑲嵌的工藝。話說,這種骨石鑲嵌的工藝雖然并非天水雕漆所獨有,但是,它的獨特性實則暗藏玄機。
現在天水雕漆大多采用的都是淡水貝殼,將貝殼雕刻而成的紋飾與漆器結合,一層層髹涂,一層層打磨。但是,它不會像其他地區的百寶嵌一樣,是一個完全平整的表面,天水雕漆的玄機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區別了珍寶與漆器的界線。這種界線,當你觸摸這些雕漆成品的時候,指尖是可以感受到鑲嵌在漆器內這些珍寶的質感。既細膩,又粗獷。這就是天水雕漆最為獨特的地方。
匠心獨運的工藝,精雕細琢的雕漆,這一切都離不開工藝師們的一雙巧手。而練就這一雙巧手,是需要不斷的經驗積累和鉆研。
制作雕漆,大多都是家傳的手藝。祖輩們將經驗一代代口口相傳、親身示范。就像劉寶平的黃河雕漆一樣,最初也是由家庭作坊式一步步發展到了今天。
劉寶平的父親,就曾是雕漆廠的一名木工。劉寶平打小就在雕漆廠玩耍長大,雖沒有子承父業繼續木工的工作,但是,卻對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剛剛四十出頭,但是對于漆,對于雕漆工藝的從事與研究,卻已經有了25年之久。
這種家傳影響,再加上自身對于雕漆工藝的熱愛,也不僅僅是在劉寶平一人身上。在描金室里,記者見到了描金工藝師朱斌。朱斌正在一筆一畫地細細描繪雕漆“四美圖”的吊屏,還不時拿著棉花擦拭細節之處。朱斌也是跟隨著父親從小學習繪畫,現在雕漆不單單運用骨石鑲嵌的工藝,還與彩色漆料繪圖相結合,形成立體的雕漆紋飾。
這幅快要完工的“四美圖”吊屏,就運用了貝殼鑲嵌、彩漆描繪,在光線下,熠熠閃光。
既然也是用漆作畫,雕漆制作的四大工藝就剩下涂漆工藝,劉寶平先前賣了個關子并未解答。
只見他和小姐姐一道進入了一間暗房,不一會,兩人合力從中抬出了一口淺缸,缸內蓋著一層油皮紙。
在這一層油皮紙之下,就是雕漆的主要原料——大漆。迫不及待地準備好相機,讓劉寶平趕快打開油皮紙,好一睹大漆真容。可是他卻停了下來,問了記者一個看似沒頭腦的問題:你的皮膚,抗過敏程度怎么樣?
天水雕漆工藝歷史悠久,蘊含著濃郁的中華古老的藝術傳統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回答了劉寶平之后,他向記者解釋了這樣詢問的理由。大漆,也是生漆,是直接從漆樹上割下來的原生態的漆。大漆具有揮發性,很多人都會對此產生過敏的現象。有些人僅僅是聞了聞大漆的氣味,就會過敏,但是有些人,雖然對氣味不過敏,但是并不代表接觸也不過敏。
而大漆過敏還有一個神奇的現象,它的抗過敏性是會遺傳的。好比父輩對大漆過敏醫治好了,那么子輩們就不會再對大漆產生過敏現象。
還有一個原因讓劉寶平停下來,是因為大漆自身的特殊性。剛從漆樹上采取的天然漆是乳白色的,遇到空氣會發生氧化變成褐色,大漆表面的油皮紙就是起了隔絕空氣,便于保存的作用。漆質越好,氧化越快,變色也就越快。提前告知,是為了讓記者更好地觀察這種變化。
當劉寶平揭開大漆表面的油皮紙之后,只是輕微地攪動,乳白色的大漆在缸內就立刻變成了紅褐色。隨之而來的,是一股淡淡的酸味。劉寶平說,這是大漆的味道。
千百年來,一代代雕漆工藝師們,就是面臨著大漆過敏,氣味酸腐,完成一件件精美的雕漆。
時至今日,這些雕漆背后蘊藏的深厚歷史和演變過程,也是值得細究的。
純粹的漆器,就是木胎,然后刮灰、裱布、涂髹飾層。所謂漆器,就是用加工處理過的天然漆,髹涂在不同材質的胎體上做成的器物。
古時候,還沒有精良的制作工具時,人們都是用植物、手、磚灰、頭發來一層層從粗到細,再到用頭發絲來精細修飾。
天然漆在胎體表面結成堅韌的漆膜,抗潮、防腐、耐磨,又有美麗柔和的光澤。不僅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還能夠裝飾器物。
古時,禮器、樂器、生活器具、建筑等,能刷漆的都會刷漆。
給胎體上漆,生漆是不能直接髹涂裝飾的,除非刮漆灰才能直接用。否則,要給漆器做髹涂,就必須先要做透明漆。
而制作透明漆,就是把生漆放在太陽底下晾曬,太陽光的照射能讓它變透明,這種透明不是真正的透明,而是一種半透明的漆。干錮后具有極具韻味和柔和的光澤,顯得明潤透體。
雕漆,因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故名為雕漆。雕漆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紋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紅”“剔黑”、“剔彩”及“剔犀”名目。
工藝手法不同,地域環境不同,也就形成了中國四大漆器:北京漆器——剔紅、揚州漆器——平磨鈿螺、天水漆器——骨石鑲嵌(百寶嵌)、福建漆器——脫胎漆器。
天水雕漆工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濃郁的中華古老的藝術傳統和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根據資料顯示,1956年春天,天水磚瓦廠在皇城山腳下取土燒磚、挖毀古墓七座,其中一座墓中有鑲嵌綠松石的銅棺飾、饕餮紋獸面輔手,紅地黑面漆棺殘片等,根據棺飾和隨葬品特征分析,該墓應為春秋戰國時代墓葬,為天水雕漆起源提供了最早的例證。
而后在秦州區、甘谷縣、麥積區放馬灘的秦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漆器,充分說明了這一時期天水髹漆業已進入了興旺發達時期,確為全國漆藝聚集點之一。隋唐漆器,天水各地仍有出土。詩圣杜甫客居秦州時有“近聞西枝西、有谷杉漆稠”之句,可見唐代天水產漆之盛已為古人關注。
這門已經流傳千年的工藝,已經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現在流傳的已經不再僅僅是一門工藝,更多的則是工藝背后歷史的見證和代代工藝師們寶貴的經驗以及精益求精、獨創革新的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