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2/BeyondPic/2014-10/22/1410061438064c7ac809576948.jpg)
卦臺山
![](/Files238/BeyondPic/2013-8/26/2_201308251758133mcCX.jpg)
伏羲廟
![](/Files247/2015112109060631595.jpg)
軒轅黃帝像
當?shù)厝苏f:看1000年的歷史,去北京。看2000年的歷史,到西安。看8000年的歷史,來天水。
8000年前,天水誕生了華夏最初的創(chuàng)世神話。
這座城市是伏羲女媧的故鄉(xiāng)。兩位圖騰式的人物從這里出發(fā),點燃了華夏文明的星火。
借著“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聚焦天水”新聞采訪活動,我們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出發(fā),來到陸上絲路的重鎮(zhèn)——甘肅天水,感受橫貫古今的天地靈氣,頗有一種“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的歷史感。
一畫開天 不老伏羲
“三皇之首”伏羲與“人類之母”女媧是這座小城永遠繞不開的話題。當?shù)卣菍髡f搬上舞臺,生動演繹伏羲“一畫開天”創(chuàng)繪八卦的精彩故事。
在七千多年前的古成紀(今天水),少女華胥氏在雷神的祭壇上誕生了伏羲,而后伏羲、女媧兄妹攜手創(chuàng)世,摶土造人、結繩記事;立九部、設六佐,在大地灣建立起人類的初始文明。但一場災難打破了大地灣的和諧,不周山倒塌、天河水傾瀉,為救萬物生靈,女媧化作一塊彩石以身補天。年邁的伏羲,于卦臺山上,頓悟天地人和陰陽宇宙的萬象生機,一畫開天,創(chuàng)立八卦。
從女性角度看來,伏羲最偉大最浪漫的創(chuàng)舉是確立了聘嫁制度。而在男性心里,一畫開天才是雄渾的男兒氣,這個簡單的筆畫,成為中華文明的第一個手勢,從此,陰陽啟,混沌開,浩瀚宇宙,萬物交替。
要感悟這樣的盛景,你必須踏訪卦臺山。卦臺位于天水市北約15公里處的三陽川境內。登頂卦臺之巔,環(huán)顧四野,群山環(huán)抱,四面高峰綿延起伏,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古老的渭河從東向西彎曲成一個“S”形,把橢圓形的三陽川盆地一分為二,恰如太極中的陰陽分界線。8000年前,伏羲就是在這里的分心石上,象天法地,創(chuàng)立八卦。此刻若有足夠好的視角,或是手握一臺航拍器,就不難看見這大自然的太極圖。
一畫開天,同樣是伏羲廟正殿的題字。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院落里,旗幡林立,古柏參天,古柏取義64卦方位栽種,共64株,今余37株,仍挺拔蒼翠。游客們到這里最大的樂趣就是數(shù)柏樹。相傳每年伏羲生辰日當天,會派喜神來為大家治病,百姓們來到伏羲廟后,就用紅紙剪的紙人貼在樹上,身體哪個部位不舒服,就將艾草放在那兒,然后用香將紙人點著燒掉,燒完病就好了。
傳說美妙,祭典隆重。2006年,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成為中國最具發(fā)展?jié)摿Φ氖蠊?jié)慶活動之一。
古香清水 古色軒轅
走讀天水,越深入,越精彩。
自羲農,至黃帝。黃帝軒轅的故里也在天水。《水經注》記載:“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上邽就是今日的天水市清水縣。千萬別小看這一方城池,往上追溯,無論是上古還是秦武,這里都是華夏文明史的里程碑。除了是軒轅黃帝的兒時故鄉(xiāng),清水早在公元前688年就置邽縣,開中國郡縣制先河,為中國縣制初始地,是秦統(tǒng)一中國的發(fā)祥地。
初到清水,很容易被熱鬧的軒轅鼓所吸引,當?shù)啬信碇h古服飾,手持軒轅鼓,在細雨中起舞,熱情而奔放……最令人驚喜的,還數(shù)清水姑娘剪紙的好手藝,花鳥蟲魚、福祿壽……那些圖案就像刻在手藝人腦海里一般,幾乎無需打草稿,一幅幅剪紙作品在手下生輝,或古拙質樸,或粗獷奔放,手法簡潔、線條明快,有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又不失藝術之美。據(jù)聞,剪紙是清水的民間傳統(tǒng)之一,每逢佳節(jié),家家戶戶的女主人都要動手剪紙,貼滿農家門窗、家具與炕圍。
夜晚,一定要去軒轅廣場看看,雖是新落成的建筑,卻能在其中找到古色的軒轅廟,聽一聽穿越千年的老秦腔。小而簡陋的戲臺前,圍滿了老人、小孩,神情專注地看著一個個剪裁精美的皮影人在幕布上跳動,臺后,老藝人們吹著嗩吶、敲著板頭,棗木梆子打出有韻律的節(jié)拍,沉醉處,你也會瞇上雙眼,搖晃著腦袋,輕輕哼唱。
清水,在遠古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交相輝映下,小步徐行。
峭壁之間 鐫石成佛
都說看天水最好的時節(jié)是秋日,除了氣候宜人,如果恰好趕上雨季,還能見識中國四大石窟中的“麥積煙雨”。
“麥積煙雨”是“秦州八景”之首,許多游客為了觀賞這一美景,特意在山下守候。我們第一次抵達,就遇上煙雨蒙蒙,著實幸運。
和其他三大石窟(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粗獷氣質不同,麥積山被蒼翠松柏環(huán)抱,應和著細雨輕霧,松林云海彌漫山野,如夢似幻,仙氣繚繞。早在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后秦,麥積山石窟便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現(xiàn)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7000余件,壁畫千余平方米,北朝崖刻8座。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崖,它以雕塑精細生動著稱,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也反映中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4號窟的20尊“薄肉塑”飛天。此窟為北周大都督李允信所奉造的“七佛龕”,每龕上方繪有約六七平方米的壁畫,壁畫中的飛天飄帶、衣裙等部分為平面,臉部、胳膊、手、足等身體裸露部分則為浮雕。這種“薄肉塑”雕塑的手法,在國內獨一無二,是古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
行走在麥積山的凌空棧道,腳下是升騰的云霧,眼前是精美的石窟,恍惚間,仿佛穿越千年,跟隨一代代雕像手藝人,感受不同時代的審美藝術。你能體味,佛是信仰,洞窟則是特有文化,歷史在信仰與文化中傳承。 無怪古人盛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隴上江南” 宜居宜游
天水的靈氣不僅在于美麗傳說,更在于隴上難得的好風景。2000年前,你走到了這里,就是走到了關山,再往西去,就是大漠黃沙,春風不度。
而這里,恰好沐浴了陽光與雨水,是西北農作物生長最適宜的地區(qū)之一,也是我國北方最佳水果、蔬菜生產基地和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秦州櫻桃、下曲葡萄、航天蔬菜馳名中外。當中,得益于獨特的土質和氣候滋養(yǎng),“花牛”蘋果個大味美,足以與美國蛇果媲美。工作人員會驕傲地告訴你“花牛”蘋果與毛主席的緣分。1965年秋,原花牛寨大隊果農獲豐收后,精心選擇了兩箱紅元帥蘋果,寄給毛澤東主席表達敬意,毛主席品嘗后給予高度贊譽,之后,還按當時市價專門寄回了那兩箱蘋果的錢給了果農。如今,“花牛”蘋果更是市場的寵兒,往往在瓜熟蒂落前,就被預訂一空。
老前輩范長江先生曾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說起:“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說蘇杭一樣,認為是風景優(yōu)美、物產富饒、人物秀麗的地方。”如今,天水抓住了這“隴上江南”的好本錢,除了發(fā)展農業(yè),更專注旅游。“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人以此來佐證他們的旅游天賦,未來,天水將亮出“游天水·知天下”的品牌,開辟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大景區(qū)“三大園區(qū)”,力求鍛造全新的祖脈文化旅游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