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花牛”是如何“牛”起來的?
![](/Files247/BeyondPic/2015-11/2/15103020167a4a476be200c46a.jpg)
“花牛”是農民增收的好項目。在甘肅天水,這種叫做“花牛”的蘋果名氣越來越大。(《新華社》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天水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0%,這對當地經濟的發展無疑不是一件好事情。不過,事情也不是那么絕對。它的土壤、溫度、日照、降雨量等指標又非常適合水果的生產,特別是蘋果、櫻桃、蜜桃等。比如這里叫做“花牛”的蘋果吧,色澤濃紅、五棱突出、單果重近半斤,非常受消費者喜愛。
要發展一個地方的經濟,最怕的是的找不到一種具有開發價值的資源。天水既然有發展水果的優勢資源,那么,通過精心開發,變資源優勢為市場競爭優勢,進而轉化為經濟優勢,不就大有希望了?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天水市將果品生產與精準扶貧結合,提出“果業當家、花牛當家”的產業發展思路,并通過標準化示范園建設、科技提質、規范化經營等途徑發展蘋果產業。在這個過程中,還特別注重打造品牌:注冊“花牛”蘋果、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統一包裝和標識,枝頭的“小蘋果”變成了“商品果”。還通過邀請天水籍名人代言、在北上廣等城市設立30多個直銷窗口、設置機場及高速路廣告牌等,讓天水“花牛”蘋果的知名度得到極大的提升。再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走向世界:“花牛”蘋果已出口到東南亞、南亞、中東一些國家,2014年龍頭企業直接出口創匯2138萬美元。今年8月,天水的果品企業又與一些阿拉伯國家簽訂了“花牛”蘋果訂購意向協議,這為開拓西亞國家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天水“花牛”蘋果已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152萬畝,優質商品果率達到80%左右。水果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已經超過35%,成為農民脫貧致富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天水“花牛”之“牛氣”由此可見一斑。
“花牛”蘋果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在天水種植,但是面積極其有限,影響也就微不足道,對于農民收入的貢獻自然也就可以忽略不計。只有到了當地政府有意識地將其作為一種重要的優勢資源來開發利用,并且千方百計進行全方位的打造時,它才迅速發展起來,名聲響起來,影響大起來,對農民收入的貢獻快速增加起來,它自己也才開始“牛”起來。而天水“花牛”一步步“牛”起來的過程中,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不用說,假如整個過程沒有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的積極作為,天水“花牛”是不可能如此“牛”的。政府應該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天水“花牛”的成長故事值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