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8日-11日,由中國地市報研究會、天水市委宣傳部主辦,天水日報社承辦的全國地市報“走轉改”先進單位表彰與經驗交流會暨“全國百名社長總編聚焦天水”新聞采訪活動,在甘肅省天水市舉行。來自全國76家地市州盟黨報和都市報負責人、編輯、記者150多人,深入天水市兩區五縣進行深入采訪。
天水,地處甘肅的東大門,陜甘川三省交會處,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甘肅黃金段的重要節點城市、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名城。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這里氣候溫潤、雄秀兼備、林海起伏、湯泉四布,是甘肅省最大的天然林區,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天水,有著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天水有文物保護單位450多處,其中國家級17處、省級45處。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場文化為代表的五大文化,構成了天水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天水有旅游景區(點)228處,11處高等級旅游景區(點)中大部分是文化景區。如明代建筑伏羲廟和伏羲創畫八卦的遺址卦臺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圣地。麥積山景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19世紀1500多年間的塑像3938件、10632身。與甘谷大象山和武山水簾洞、拉梢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石窟藝術走廊”。
記者來到位于市區西關伏羲路的伏羲廟,但見古木參天,古門樓林立,大小新舊建筑70余座,氣勢恢宏。伏羲廟始建于明成化年間,歷經九次重修,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66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宮殿式建筑模式,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每年夏至日,甘肅省政府都要舉行隆重的伏羲公祭大典。
來到天水,一定要去看一看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位于天水市區東南40余公里的茫茫秦嶺林海之間,以精美絕倫的泥塑聞名于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認為,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特點,系統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石窟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遺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體會了伏羲廟、麥積山石窟、胡氏古民居,觀看了伏羲文化的精品舞劇《一畫開天》,還有留待下次實地感受的大地灣史前人類文化遺址、卦臺山、大象山……真正體會到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文化如水,如“天之水”,能潤心化人,可功至千秋!
記者了解到,天水市從2013年來正以傳承華夏文明為己任,堅持文化與旅游的大融合。2013年6月制訂出臺了《天水市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總體方案》,大力打造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目前“一長廊”(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天水百里石窟藝術長廊),“三園區”(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區),“六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文化產業發展壯大工程、文化服務基礎建設工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程、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的規劃建設正如火如荼,近三年來全市建設文化、旅游項目100余個,總投入1000多億元,而旅游人次、總收入也連續三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長,迎來了天水文化旅游的大融合、大發展,華夏文明搭上了旅游的“高鐵”,得以廣泛傳播和認同,“一帶一路”戰略為天水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