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先安楊京保
在天水麥積區南山萬畝花牛蘋果基地,我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蘋果樹。放眼望去整座山全是果型碩大端莊,果色嫣紅鮮亮,底座五角分明的花牛蘋果。紅碩的蘋果壓彎了枝頭,蒙蒙小雨落在蘋果上,花牛蘋果更是顯得嬌艷欲滴,游客紛紛拿出相機拍照,甚至有人忍不住現場摘下來捧在手上感受,“花牛蘋果確實太誘人了,”人們無不嘖嘖稱奇。
基地工作人員介紹:“到2014年底,麥積區花牛蘋果種植面積達40.3萬畝,產量34.6萬噸,產值9.1億元,花牛蘋果真正成為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除麥積區外,全市還在秦州、甘谷、秦安建設花牛蘋果生產基地,如今的花牛蘋果,不僅僅是產業發展中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也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到園區觀光旅游,成為幾乎與麥積山石窟齊名的魅力天水又一張名片,產生了增收致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雙重效應。
了解了花牛蘋果的歷程,我們更體會出發展壯大基礎產業中久久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堅韌的重要意義。1950年栽植蘋果樹一萬株,邁出了天水蘋果生產的第一步。此后年復一年持之以恒,終結碩果。1965年秋,花牛寨大隊群眾精心挑選出兩箱紅元帥蘋果寄給毛主席,毛主席品嘗后給予高度贊譽,委托中共中央辦公廳致函花牛寨向村民致謝,并寄來44.82元錢作為他購買蘋果的費用,花牛寨社員將感謝信刻石樹碑、永志紀念。同年,在香港國際博覽會上,花牛蘋果因其色度、果型、肉質、含糖等四項指標均優于美國“蛇果”而一舉奪魁,享譽全球。這些極大增添了天水一以貫之發展花牛蘋果產業的信心。截至2013年底,天水市以花牛蘋果為主的蘋果種植面積達196.6萬畝,產量113.9萬噸,產值35.6億元,目前全市花牛蘋果優質果率達到85%,為全國最大的元帥系蘋果生產基地。
天水人多地少,山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90%,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區。發展高效林果業,是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最現實的選擇。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水市委、市政府依托獨特的地域優勢、氣候資源優勢和花牛蘋果的品牌優勢,提出了建設百萬畝特色果品基地的構想,繼而把果品產業做為富民、強市的戰略決策高位推動,一茬接著一茬干,現在這一構想變成了現實。
與天水近似的花牛蘋果所屬氣候條件其它地方也具備,何以單單天水花牛蘋果成了“大氣候”?這無疑是天水市幾代人持續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半個多世紀以來,天水市在農業上選準花牛蘋果這一主導產業緊盯不放做大做強做精,數十年持之以恒。雖然領導換了一屆又一屆,但后來者憑著久久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巨大勇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水滴石穿的精神,接過前任的“接力棒”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甘做鋪墊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就這樣一任接著一任領導,帶領群眾砥礪奮進,幾十年如一日,終成就了聞名于世的花牛蘋果。
天水花牛蘋果產業富民、旅游雙重效應之路,應該對我們發展產業有所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