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臺上吼出“好聲音”
——記全市統一戰線“五星”建功人物“同心”之星袁丫丫
天水日報記者 成雄 實習生 楊小蓓
![](/Files246/BeyondPic/2015-8/21/32118_201001250232031K4jz.jpg)
英姿颯爽、神采飛揚是袁丫丫在舞臺上給觀眾最直觀的感受。舞臺下的袁丫丫和記者一聊到秦腔,整個人都在散發著光彩,她的一言一行彰顯著她用生命熱愛著秦腔。
袁丫丫,民進天水市委常委、市西秦腔研究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從11歲起,袁丫丫就開始接受秦腔專業訓練,從寶雞市藝校畢業后進入金昌市藝術團。2004年,作為特殊人才調入天水市秦劇團工作,獲得“中國秦腔四小名旦”的稱號。袁丫丫還是甘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秦腔歷史悠久,是吼的藝術,是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對生活最質樸的表達方式。
袁丫丫戲路寬泛、表演細膩、文武兼備、唱做并舉,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舞臺形象。在新編大型歷史秦劇《麥積圣歌》中,袁丫丫先后飾演柔然公主和乙弗皇后兩個角色。在塑造主角乙弗皇后時,袁丫丫遇到了難題。由于自己擅長旦角,而扮演的卻是大青衣,唱念做打都與旦角有很大差異,
袁丫丫頗費了一番苦工,反復排演揣摩,最終成功地完成了這一角色轉換。
“在唱腔的技巧上面,平時我演小旦,嗓子音量窄一點。”袁丫丫說,“但是在扮演乙弗角色中我是大青衣,嗓子太甜了就不好聽了,也與人物不符。”
在《麥積圣歌》排練的最后關頭,劇組每天都要練十四、五個小時,高強度的排練給演員們的身心帶來了極大挑戰。作為主演之一、身兼業務副團長的袁丫丫知道,在這種時刻更要以身作則。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她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沒有休息過一天,每天滿腦子只有唱詞、動作,人變得近乎機械。盡管這種高強度的排練方式近乎殘酷,但她認為這正是一名演員,特別是秦腔演員必須要承受的。
“每一部戲都要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去摳,力求達到完美。”袁丫丫說,“一部戲從排練開始也就凝聚了集體的智慧。”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袁丫丫對將要演出的劇目排練爛熟于心,細節、動作、表情……一個都不能少。2011年,袁丫丫在腿部養傷期間,接到參加“紅梅大獎賽”的任務,她決定參加比賽,并選取了對演員唱腔和舞臺技藝要求非常高的《劈棺驚夢》這出折子戲。排練中,她克服重重困難,反復練習高桌吊腰這一技巧,最終摘取了“紅梅大獎”, 成為繼“四小名旦”稱號之后她個人演藝生涯中的又一個跨越。
袁丫丫先后榮獲甘肅省“五個一工程獎”、甘肅省先進工作者、甘肅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天水市勞動模范、領軍人才、十大杰出青年、三八紅旗手、奉獻天水“十大人物”等多項殊榮。
“秦腔代表著我們傳統文化的美和傳統文化的精髓,你看我們頌揚的仁義、忠誠等美德在秦腔里面比比皆是。”袁丫丫說。“每一部戲里都有對美的贊揚,對丑的鞭撻。”
從傳統劇目《竇娥冤》《失子驚瘋》《火焰駒》《三娘教子》,到市秦劇團新創排的《山里紅》《麥積圣歌》《大秦文公》《水洛城》。從竇娥、白素貞、李慧娘、黃桂英,到九月、月娘、乙弗皇后、柔然公主。袁丫丫詮釋著一個又一個悲歡離合、曲折動人的故事。
作為市政協委員,袁丫丫在每年政協全委會議上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的《關于建設秦州大劇院的建議》、《關于傳承秦腔戲曲藝術推進我市文化繁榮的建議》、《關于將天水“五大文化”搬上秦腔舞臺的建議》等提案由有關部門辦理落實,為我市文化發展做出了努力。
秦腔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影響,是一種情懷,是一種溫暖。
舞臺需要 “好聲音”,藝術需要正能量。袁丫丫表示,她會給觀眾奉獻更多的秦腔精品,用文化的力量感染觀眾,影響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