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鐵嶺派人專程赴天水尋訪50多年前“雷鋒故事”當事人
探訪雷鋒“抱過的孩子”聽他講當年如何“雨夜送大嫂”
徐富斌(右)向鐵嶺方面工作人員講述當年的故事。
本報2011年3月4日相關報道。
50多年前,徐富斌母子在一個大雨滂沱的雨夜意外與雷鋒結緣,雷鋒因公殉職的消息傳開后,《雷鋒雨夜送大嫂》的故事在全國上下廣為傳頌;50多年后,雷鋒生前駐地遼寧鐵嶺市鐵嶺縣相關部門從本報2011年曾刊發過的報道中得知徐富斌目前在天水定居的消息后,派工作人員專程來到天水,尋訪當年故事中目前惟一健在的當事人徐富斌,續寫雷鋒生命最后170天的故事。
雷鋒抱過的孩子近50年一直定居天水
6月中旬的一天,本報記者接到來自遼寧鐵嶺的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鐵嶺縣橫道河子鎮黨委副書記王德禮,希望記者能幫忙聯系本報曾經報道過的徐富斌——此人現年59歲,是雷鋒當年“雨夜送大嫂”故事中的大嫂之子。
早在50多年前初夏的一天,由于家庭困難,為了養活一家人,徐富斌的母親紀玉春把徐富斌的哥哥、姐姐留在哈爾濱的爸爸身邊,把他和弟弟徐富權準備送到沈陽農村的爺爺家去。當年,徐富斌5歲,弟弟不到2歲。當母親領著徐富斌小哥倆坐火車到達撫順望華區金花樓村后,距離爺爺家還有10多里路的土路,在路上,天氣突變,大雨傾盆,母子3人艱難行走。來到鐵嶺縣下石碑山村時,黑暗中突然有人問道:“大嫂,雨這么大你們要去哪呀?”紀玉春循聲望去,只見一處圍墻上探出一個解放軍戰士的身子。當得知母子三人還要走近10里路才能到家時,這名個頭不高的戰士轉身跑進營房,拿來雨衣給紀玉春披上,又把軍裝脫下給徐富斌披上,一把抱起正在哭哭啼啼的徐富斌,隨后艱難地在泥水里行走,護送母子三人。過了一會兒,看到紀玉春累得不行,這名解放軍戰士便把徐富斌放下,接過小弟弟抱在懷中。直到把他們母子3人送到家后,這名戰士才匆忙冒雨返回了部隊。
這名雨夜送大嫂的戰士正是雷鋒。
1962年8月15日,雷鋒因公殉職的噩耗傳來,紀玉春立即找人把雷鋒曾幫助他們母子的感人事跡寫了一篇稿子刊登在《哈爾濱經濟日報》上。從此,“雷鋒雨夜送大嫂”的故事便流傳開來。據了解,截至目前,當年這個故事的當事人中,紀玉春已去世多年,弟弟徐富權2010年3月也因病去世,目前就剩下徐富斌一人,近50年一直定居天水。本報2011年3月4日A22版曾以《雷鋒“雨夜送大嫂”抱過的孩子原來就是他!》為題,報道過此事。
搜集雷鋒生前素材駐地政府派員上門尋訪
王德禮副書記通話時告訴記者,縣上正在創建“鐵嶺雷鋒精神文化園”,因此,所有在雷鋒生前最后經歷過的人和事的素材都是他們尋訪的目標。今年5月的一天,他上網查閱雷鋒相關的資料時,意外發現了本報此前的這篇報道。于是,經過層層上報,最終鐵嶺縣決定,要派專人前往天水尋訪徐富斌,親耳聽他講講昔日發生的故事。
6月19日,鐵嶺縣委宣傳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辦公室主任楊春寶、鐵嶺縣橫道河子鎮黨委副書記王德禮以及鐵嶺縣電視臺相關領導一行4人乘飛機抵達咸陽機場,之后搭乘火車于6月20日凌晨1時許到達天水。
6月20日上午11時許,王德禮一行來到徐富斌家,當徐富斌聽說時隔50多年后,東北老家有“父母官”專程來拜訪他時,年近六旬的徐富斌聽到鄉音禁不住熱淚盈眶,在給來人講述當年的故事時曾幾度哽咽。
創建“鐵嶺雷鋒精神文化園”續寫其生前最后170天的故事
據王德禮講,雷鋒于1962年2月26日從撫順到達鐵嶺,直至當年8月15日因公殉職,其生前最后駐軍的170天都是在鐵嶺度過。雷鋒當年所在部隊駐地在鐵嶺縣下石碑山村,當時部隊負責修建人防工程。在這期間,雷鋒身上發生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雨夜送大嫂”、“智擒磨刀人”、“夜送請戰書”在民間至今廣為傳頌。其間,雷鋒還留下19篇日記,4張珍貴的照片,并做過4次報告,同時還給人做過一次證人。除此之外,雷鋒曾經修過的路、耕過的田、種下的樹都還在,群眾每每看到這些時,雷鋒做過的那些好事就浮現在眼前。
為了激勵后人向雷鋒學習,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鐵嶺縣于今年5月起開始籌建“鐵嶺雷鋒精神文化園”,規劃設計的雷鋒題刻碑林部分中,毛主席的題詞和先后17位政治局常委的題詞屆時將一一呈現。除此之外,還有200多位將軍和省部級領導的題詞也將一一展示。
王德禮說,“鐵嶺雷鋒精神文化園”項目選址就在雷鋒“雨夜送大嫂”的那個起點。通過這些工作,目的是把雷鋒在鐵嶺的故事用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平臺。此次從《蘭州晨報》上得知這條線索后,他們之所以不遠千里趕來天水,主要是想把“雨夜送大嫂”的資料收集全,從而將雷鋒生前最后170天的故事續寫完整。
文/圖本報首席記者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