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水·知天下
——天水市打造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步伐正在加快
甘肅日報 牛彥君
![](/Files245/BeyondPic/2015-6/20/12156448_246495.jpg)
素有“隴上江南”之美譽的天水城區全景圖。
天水,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可追溯到“華夏文明八千年”;文化可延展為“五大文化燦龍城”;地位可重要至“西出長安第一城”,真正可謂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歷史文化名城。
若要用一句話來總結,當是契合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主題品牌:“游天水·知天下”。
“游天水·知天下”的諧音是:“由天水·知天下”。把天水地緣位置放到“天下”這個大平臺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源于天水歷史,屬于天水未來的文化產業集群。
這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天水市把旅游業放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中,濃墨重彩、大手筆地描繪旅游業發展路徑的巨大決心、清晰思路和強大力度。
轉換·定位·延伸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趨勢性特征。其中最核心的是“動力轉換”問題,傳統增長方式已遠不能支撐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必須在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上下功夫。
“從全國乃至全球來看,文化旅游業發展方興未艾、增長勢頭強勁,隨著消費結構的持續升級,文化旅游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峰期。從全省來看,省委、省政府對文化旅游發展越來越重視,舉全省之力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度不斷提升,支柱產業的特征日益凸顯。從天水市來看,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資源富集,特色也非常鮮明,發展文化旅游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天水市委書記王銳如是說。
可為、作為的前提,必須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和設計。天水市委、市政府的頂層設計,就是:以“游天水·知天下”為主題,主打羲皇故里·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和隴上江南·麥積山5A大景區兩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
這一定位和設計,在天水是有其支撐條件的。天水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隴東南文化歷史片區核心城市。獨特的歷史、人文、民俗、自然等條件構成了天水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穩固有力的支撐條件。
天水古稱成紀,是中華本源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天水是伏羲、女媧和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具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伏羲文化、大地灣遺址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和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天水伏羲廟,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麥積區卦臺山相傳是人文始祖伏羲演繹八卦、肇啟文明的圣地。1988年,天水市政府舉辦了首屆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升格為甘肅省政府主辦,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首次實現海峽兩岸共祭伏羲,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游節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
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節會模式,天水市在節慶期間,同時配套辦好非遺展覽、投資貿易、果品交易、劇目展演、體育賽事等系列活動。
天水市以兩大核心文化旅游品牌為出發點,著力發展羲皇故里尋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藝術走廊游、絲綢之路名城古韻游、隴上江南生態休閑游、天河沐浴溫泉度假游、現代特色農業觀光游六大特色旅游,打磨提升“祈福圣地·大福武山”、華夏第一縣、軒轅文化旅游節、鳳山生態公園、回鄉風情園等縣域旅游品牌,積極培育體育賽事、養老保健等新型旅游品牌。并積極創辦天水冬季冰雪文化旅游節,組織好中國麥積山山地自行車賽。
這一延伸,讓天水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更豐富了;讓世居文化旅游資源富集地的天水人有了更明確的發展愿景;讓天水打造“宜居宜業宜旅”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了。
可以說,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是天水市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的現實選擇,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必然要求,是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途徑,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優勢·出路·目標
天水的優勢是文化,而文化的出路在旅游。
天水市制定了旅游產業發展“13462”目標體系,明確了旅游業發展目標: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努力實現全市旅游產業發展“13462”目標體系,即實現1個目標:把天水建成絲綢之路歷史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設3個大景區:麥積山大景區、大地灣大景區、中華始祖文化園大景區;開發40個精品、特色景區;打造60個旅游名鎮名村名街,培育20個年產值過千萬元以上的文化旅游企業。
到2016年,旅游接待人數突破2600萬人次(其中過夜游客7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5%左右。
到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突破6000萬人次(其中過夜游客突破2000萬人次),綜合收入突破380億元,年均分別增長25%和26%以上,旅游從業人數突破30萬人。
這是一個定性與定量、經濟與社會、轉型升級與跨越發展相結合的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一個游客進入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消費的不僅僅是個別景點,而是整個地區、整個城市,是現狀、歷史,是自然、人文,是城市有形的展現、無形的滲透。作為一個旅游產業基礎較好的地區,天水堅持統籌推進旅游,景城一體化發展旅游,跳出旅游抓旅游,更加注重了生態、文化、休閑、度假、體驗的元素,始終能用現代旅游發展理念引領旅游科學發展。
天水依托“五大歷史文化”和歷史人物,挖掘整理傳說典故、名人古跡、民風民俗和民間技藝,找準契合點,將文化元素融入景區景點開發建設,推動文化與景區景點深度融合。
大力實施文化產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扶持飛天雕漆、漢唐陶藝、大漠行麻鞋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以“五大文化”、民間工藝、民俗風情等為內涵的文化產業基地,提高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值。
積極推動文化旅游商品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實現旅游商品和文化創意的有效嫁接,提升旅游商品的文化價值,使旅游商品成為增加企業效益、展示宣傳天水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要載體。
抓好優秀文藝劇目的創作、編排和演出,繼續打磨提升《麥積圣歌》《一畫開天》《大秦文公》《軒轅大帝》《關山月》《姜維》等精品劇目,推動秦州夾板、武山旋鼓、秦安小曲、張家川花兒等傳統民俗劇目在景區、星級賓館飯店、文化廣場演出。
為解決文化產業投融資難的問題,天水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由原來的100萬元逐年增加到今年的2000萬元,采取補助、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引導扶持發展勢頭好、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的文化單位及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為拓展融資渠道,市委、市政府著力搭建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平臺,通過實施政府引導,投資機構和中介機構等聯合推進的發展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建立較為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投融資體系。
天水市還把旅游交通建設納入了市、縣區交通運輸規劃,著力建設以秦州、麥積城區為中心、連接各大主要景區,公路、鐵路、航空有效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規劃建設市內高速公路或高等級公路線路時,爭取最大程度靠近景區并為其預留出口。加快寶雞—蘭州客專和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建設進度,積極爭取開工建設天水—平涼高速公路,加快推進陜西隴縣—甘谷、靜寧—天水、景泰—禮縣等高速公路和秦州—三陽川隧道、清水—隴縣隧道等重點交通項目建設。積極配合促進天水—平涼鐵路、寶雞—天水—蘭州鐵路客運專線建設。加快推動天水機場的遷建提升。加強市上與周邊市、縣旅游交通互聯互接,加大景區道路和游步道改造升級力度,提高景區可進入性。到2020年,實現4A級以上景區與依托城鎮之間、景區連接高速公路和鐵路、機場及國省干線之間二級以上公路的合理對接和貫通。
旅游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中。天水市將通往A級景區的標志設施納入交通標志建設范圍,科學設立主干道至旅游景區的旅游交通標識,完善道路指引、旅游符號等標志設置,提高旅游交通標識標牌標志的統一性、科學性和準確性。市、縣區及A級景區要建立交通集散體系,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客運專線或游客中轉站,加強火車站與城市、景區間的公路建設,開通旅游交通班線。培育天水機場航線,加密天水至西安航班,采取“一票到底、代碼共享”方式,開通天水中轉西安快速到達上海、深圳等國內主要旅游城市的航線航班,支持發展旅游包機業務。積極爭取開通天水至蘭州、西安的旅游專列。
項目·品牌·提升
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天水市文化旅游業發展逐步升溫,品牌效應得到有效發揮,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資源優勢正在向經濟優勢轉化。
可以說,在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天水市奏響了波瀾壯闊的文化交響樂,書寫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
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百里石窟藝術長廊、中華始祖文化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區、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長廊、三園區”建設順利推進,累計完成投入17億元。秦風民俗園、黃河雕漆文化產業園等項目開工建設,天水商貿城、大像山文化主題公園、大地灣文化印象酒店等項目有序實施,麥積山溫泉度假酒店、青鵑山滑雪場、麥積山滑雪場等項目相繼建成運營。論證儲備的54個總投資為239.7億元的重點文化旅游項目,正在加快實施。
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全面啟動了《麥積山大景區建設規劃》《天水市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規劃綱要》《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和《隴東南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天水片區規劃》等編制工作。秦安鳳山、張家川回鄉風情園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武山木梯寺、臥牛山創建為國家3A級景區,天水機場新開通天水至重慶、天水至天津大連航班。
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取得新成效。麥積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伏羲廟、胡氏民居、紀信祠、玉泉觀等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順利實施。王洼、馬家塬、毛家坪等大遺址搶救性挖掘保護及考古工作取得突破。天水絲毯、張川花兒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秦文公》《軒轅大帝》分別榮獲第七屆秦腔藝術節最高獎“優秀劇目獎”和“優秀劇目特別獎”。
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新提升。成功舉辦了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節,并榮獲“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獎。公祭伏羲大典首次實現海峽兩岸共祭,已成為全省獨具特色的重要文化旅游品牌之一。承辦了第13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天水賽段比賽、武山水簾洞拉梢寺祈福旅游節等節慶賽事活動。又相繼打造了全國龍舟大賽天水賽區、全國山地自行車天水錦標賽、全國環麥積山自行車邀請賽等一系列體育賽事。
“強化名城意識,打造文化旅游高地”的狀態,天水一直保持著。
2010—2014年,天水市旅游發展年均保持在28%以上的增幅,實現了與全省同步發展,進入了提速發展的“快車道”,全市旅游產業規模壯大、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全市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4A級旅游景區7個、國家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森林公園8個、國家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2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3個,星級飯店、旅行社、農家樂、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等產業隊伍不斷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顯著提升,在全省大盤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天水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維俊說:“我們要按照省上‘1313’工程和我市‘136’工程總體部署,以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宜居宜業宜游歷史文化名城為統攬,積極推進中華始祖文化園、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麥積山文化旅游大景區‘三大園區’建設,認真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文化產業發展壯大、文化服務基礎建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六大工程’,確保天水市在全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有新作為、有大作為,取得新的成果、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