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人民政府
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市直有關部門,市屬及駐市有關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甘政發〔2014〕83號)精神,在全市建立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進一步提高氣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現結合實際,就加快推進全市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圍繞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和“1461”扶貧攻堅工程,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以氣象防災減災為主線,以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為宗旨,以全面深化氣象改革為動力,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不斷增強氣象防災減災、氣象預報預測、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能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優質氣象保障。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全市建成科學有效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覆蓋城鄉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功能先進的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布局科學的綜合氣象觀測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氣象事業支撐保障體系,使全市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居于全省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1.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將氣象防災減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市、縣區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修訂完善市、縣、鄉級重大突發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預警社會應急聯動響應機制,加強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探索城市氣象災害防御機制,推進城市氣象防災減災示范社區建設。
2.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市、縣區、鄉鎮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實現村級氣象信息員全覆蓋,構建覆蓋城鄉、規范標準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和服務體系。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準備認證工作。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將防雷工程建設納入政府民生工程建設內容。充分發揮鄉鎮(街道)氣象協理員、村(社區)氣象信息員和部門應急聯絡員的職能作用,強化氣象科普宣傳,提高全民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
3.完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體系。推進“甘肅省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村村響)”建設,完善全市“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運行機制,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綠色通道”和手機短信“全網”發布機制,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各類媒體和電信運營商的作用,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加強人員密集區和重點區域氣象信息接收設施建設,為預警信息及時有效發布、傳播提供基礎保障。
(二)加強綜合氣象觀測和裝備保障體系建設
1.加快完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推進國家級氣象站觀測自動化,爭取2017年前完成全市7個國家級新型自動氣象站建設。進一步完善鄉鎮氣象觀測系統,在無多要素自動氣象站的13個鄉鎮補建自動氣象站,升級改建已建的20個骨干網兩要素鄉鎮自動氣象站,實現全市鄉鎮氣象監測全覆蓋。規劃建設強降水監測系統和局地警戒天氣雷達系統,在自然災害多發區、易發區及氣象監測空白區補建暴雨監測自動氣象站。建設環境氣象觀測系統,在麥積山景區建設由自動氣象觀測和大氣負離子觀測組成的旅游氣象監測站。完善專業氣象觀測系統,積極爭取中央財政“三農”氣象服務專項資金,爭取2017年前在武山、秦安建設特色林果業小氣候觀測系統。建設交通、新能源、雷電等氣象專業觀測網,建設以霧、霾、沙塵和重污染天氣觀測為重點的環境氣象監測系統。
2.不斷增強氣象裝備保障能力。加快全市氣象通信網絡系統改造升級,升級省—市、市—縣氣象廣域網絡系統,完成省—市—縣高清視頻遠程會商系統和基于北斗衛星通訊系統的縣區級氣象應急通信系統建設。積極申報爭取項目,2017年前建成市級氣象計量實驗室、市級設備運行監控系統和6個縣區級氣象計量檢定標校系統。爭取整合氣象、應急、民政、水務、國土、農業、林業、畜牧、環保、交通、地震等部門的信息系統資源,建設全市統一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和應急會商,提高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能力。探索建立社會化氣象保障機制,推進市級移動氣象裝備保障系統建設。
3.強化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組織實施好《天水市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并將其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建立完善相關的探測環境保護備案制度,市、縣區氣象部門要參與城鄉建設規劃中涉及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凡是重大建設項目涉及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的,要在保障所在地氣象探測環境的前提下開展論證和規劃,對因城市建設規劃變更確需遷移氣象臺站的,要依法依規辦理前期遷移報批手續。氣象部門要密切監控探測環境四周變動,嚴格執行氣象探測環境工作責任制和月報告、年詢問制度,發現隱患及時報告,提前介入,妥善解決。
(三)加強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建設
1.加強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加快天氣氣候預報預測系統研發,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及強對流天氣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建設,建立氣象信息共享和天氣預報預警業務平臺、天氣預報產品應用平臺、各類預報產品檢驗評估系統。
2.提升氣象預報預測水平。建立完善等級降水預報、定量降水預報、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強化高分辨率的災害性天氣診斷分析和短時、臨近天氣預報業務,發展延伸期天氣預報業務。推進集合預報業務應用,開展精細到鄉鎮的短期精細化要素預報和臨近預報工作。進一步加強預報預測產品質量的評估檢驗工作。
(四)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1.提高公共氣象服務水平。各縣區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氣象服務職能,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將氣象服務相關項目列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產品清單,逐步建立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的機制和方式。改革氣象服務業務體制,健全新型公共氣象服務運行機制,發揮好氣象部門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氣象服務市場,改進公共氣象服務提供方式,培育發展氣象服務產業。激發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氣象服務活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氣象服務工作。
2.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建設。圍繞全市“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大力加強全市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加快農業氣象觀測站網建設,推進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氣象災害預警評估。完善部門聯合為農氣象服務機制,強化面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直通式”氣象服務。大力開展全國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示范縣區、氣象災害防御示范鄉鎮創建工作。積極推廣果品蔬菜收獲保險的氣象服務工作,防范和降低果品蔬菜生產風險。
3.強化專業專項氣象保障服務。提升全市生態環境、國土資源、水務、林業、畜牧、交通運輸、旅游等重點領域的專業氣象服務能力,開展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的氣象保障服務,推進高速公路交通氣象監測預警服務網絡建設,強化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城市環境氣象服務和城市高影響天氣精細化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加強旅游氣象監測站網和旅游氣象服務系統建設,做好重大社會活動的氣象保障服務。積極探索針對保險行業的氣象服務,增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
4.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健全市、縣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體系,加強市級人影作業指揮中心建設,加快標準化高炮防雹增雨(雪)作業點建設,確保全面完成2012—2015年新建70個作業點并投入使用的任務,改善人工影響天氣基礎條件。積極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和防雹作業,為重點農時用水、防雹減災提供良好服務。積極爭取實施“西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項目,加強人影作業技術培訓,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能力、業務能力、保障能力,確保人影作業安全。各縣區要落實好人工影響天氣公益性崗位及待遇,公安、安監部門要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的指導和監管,人社部門要配合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的操作技術和安全培訓。
5.增強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堅持開展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影響評估,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水平。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生態恢復與保護、新型城鎮化及工程建設,加強重大建設項目和規劃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發揮好氣象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面的保障作用。加強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監測評估,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五)加強氣象科技支撐和氣象人才體系建設
1.加強氣象關鍵應用技術研究。面向氣象現代化建設需要,選擇關鍵應用技術問題,強化干旱、局地強降水、冰雹、低溫凍害、霜凍、雷電等災害性天氣氣候的預報預警、防御方面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發,進一步抓好果園防霜機關鍵技術的深度開發,研發適合果園、蔬菜等不同作物和地域的氣象防災減災技術,切實提升全市氣象科研水平。在氣象科研項目申報、科研經費爭取投入等方面,有關部門要給予指導和傾斜。
2.完善氣象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氣象人力資源開發環境,加強氣象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調配,建立以聘用制和崗位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氣象人事管理制度,科學設置崗位,全面推行基本業務崗位持證上崗制度。
3.大力推進氣象人才隊伍建設。要按照發展現代氣象事業的客觀要求,將氣象系統干部納入干部教育培訓計劃,暢通地方氣象編制人員職務、職稱晉升渠道。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基層氣象協理員、信息員隊伍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加大培訓培養力度,為推進氣象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縣區成立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市級名單見附件),協調解決氣象現代化建設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績效考核和責任體系建設。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機制要求,認真落實縣區、鄉鎮在氣象災害防御中的主體責任,把氣象防災減災與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同考核、同獎罰。將氣象工作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市、縣規劃委員會有關會議要將有關規劃和項目的氣象內容列為研究范疇。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人工影響天氣等工作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協作配合,有效防御氣象災害,推動氣象工作順利開展。
(二)強化政策支持。將氣象現代化建設項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切實加大對氣象防災減災、重大氣象工程、氣象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項目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實施一批國家、省級氣象設施建設項目。進一步落實好國家、省市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在土地劃撥、經費投入、場所落實、人員安排、設備運行維護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動氣象事業快速發展。
(三)加強依法行政和監督管理。加快推進氣象規章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氣象制度體系。加快建立機構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規范的氣象行政執法體系,提高氣象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規范涉及氣象內容的行政審批程序,完善并聯審批機制,將氣象行政審批項目特別是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納入基本建設審批流程,作為工程開工建設和投入使用的前置審核項目,實現所有氣象行政審批項目在政務大廳氣象窗口受理、審核、辦結,并逐步推行網上全程辦理。市、縣區安監、公安、消防、氣象等部門要聯合開展防雷防靜電裝置的年度檢測,并對檢測中發現的問題抓好整改落實。物價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防雷檢測收費工作的監督檢查,嚴格執行收費標準,嚴禁超標準收費,確保全額收費,堅決杜絕重收費、輕服務甚至亂收費等現象。要加強重點工程項目氣候可行性論證、預報預警發布、氣象服務市場等方面的監督管理。加強對氣象行政執法工作的領導和協調,依法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公共氣象信息傳播、雷電災害防御等活動的管理,依法受理和開展施放氣球業務的學習培訓、資格考試、資質管理和施放行政許可審批,開展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資質管理、年度防雷檢測等工作。加強對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傳播的監督管理,不斷提高氣象行政執法工作水平。
(四)加大宣傳力度。將《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等氣象法律法規、政策及有關知識納入市、縣區法制宣傳教育規劃,作為必列宣傳項目,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氣象部門要充分利用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周)、科技周、法制宣傳日等節點,通過開放氣象臺站,舉辦戶外專題宣傳、法制科普報告會、座談會等形式,廣泛開展氣象法律法規宣傳,普及氣象知識。在防災減災應急演練等活動中,將氣象部門列為成員單位,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對象特點,開展氣象災害防御演練,不斷增強群眾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附件:天水市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名單
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4年11月21日
附件
天水市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領導小組名單
組 長:霍衛平 市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王小春 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賈效忠 市氣象局局長
成 員:王天錄 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
張笑青 市教育局副局長
孫慶民 市科技局副局長
張宏旭 市工信委副主任
晏 平 市民政局副局長
楊德權 市財政局副局長
張勤學 市人社局副局長
王 虹 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徐東明 市環保局副局長
吳 健 市建設局副局長
張憲泉 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運管局局長
王金珍 市水務局副局長
史延春 市農業局總農藝師
周祥林 市林業局總工程師
郭黎平 市文廣局副局長
高穎斌 市安監局副局長
王元成 市旅游局副局長
張秀玲 市糧食局副局長
劉學森 市扶貧辦副主任
黃建東 市規劃局副局長
馬義祥 市地震局總工程師
霍稱芳 市畜牧局總畜牧獸醫師
張義明 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
司萬增 麥積山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
曹金石 農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
王振國 市氣象局總工程師
牛鵬科 天水電信分公司副總經理
蔡瑞峰 天水移動分公司副總經理
毛紅櫻 天水聯通分公司副總經理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氣象局,辦公室主任由王振國同志兼任。領導小組成員如有變動,報經組長同意后,由接任工作的同志自行替補,不另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