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河南印記•天水篇:河南天水淵源深
河南日報
![](/Files241/BeyondPic/2014-5/3/1405031910c96401467f546d28.jpg)
伏羲女媧的出生地
絲綢之路從陜西入甘肅,第一個重鎮就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天水。
在河南,天水的知名度很高。這得益于申鳳梅演唱的越調《收姜維》。姜維的老家在天水,也是在天水被諸葛亮降服的。同時也得益于天水與河南淮陽共同供奉的祖先——伏羲氏。傳說伏羲和女媧都出生在天水,之后一路向東,最后在河南周口扎根落戶。如今,天水市內的伏羲廟是我國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紀念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
古絲綢之路在甘肅境內長達1600多公里,天水則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要地,在輝煌而漫長的古絲綢之路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門戶和驛站作用。“過隴坂”、“發秦州”是古代商客、文人和使者筆下形容天水交通位置最頻繁、最耀眼的詞匯。名聞遐邇的麥積山石窟也位于天水,這一石窟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是彰顯絲綢之路文明交融紐帶作用的“活化石”。天水出名,還因為一樣寶貝,唐詩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夜光杯”,據說就是用天水武山鴛鴦玉精制而成。
![](/Files241/BeyondPic/2014-5/2/140502172039f56fbad3e53168.jpg)
絲路上走著中原人
70歲的孫士智曾任天水市圖書館館長,對絲綢之路的源起、興盛、變化有著很深的研究。他是二代河南人,1941年隨父母到天水安家落戶。
孫士智說,絲綢之路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大概念,絲綢之路開始于西漢,繁榮在唐朝,雖然這兩個朝代的都城都在長安,但洛陽是當時的副中心。長安和八百里秦川的興盛,背靠的是中原,依托的是中原,在絲綢之路上行走的人,也大多是中原人。可以說,中原的繁榮與發展是絲綢之路綿延千年的重要保證。
他說,像山東人大多到東北一樣,河南人大多是向西來到甘肅這一帶謀生。因此,甘肅的河南人特別多,隴南市下面有一個縣,80%的居民,祖籍都是河南。
孫士智認為,河南人有三個特點,一是勤勞,能吃苦,生存能力強;二是包容性強,很快能扎根繁衍;三是團結。河南人來到甘肅后,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Files241/BeyondPic/2014-5/2/1405021720e9dccfd775976260.jpg)
天水與周口欲結姊妹城
天水市是甘肅第二大城市,總人口360萬,其中河南人有3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十分之一。河南人多,喜歡豫劇的人自然也多,豫劇在天水有很多觀眾,據長期從事天水歷史文化研究的黃慶誠先生考證,早年,像崔蘭田、陳素珍、張鳳云等豫劇名角都曾在天水演出過,而且有的演出時間還很長。
44歲的王強是太康人,15歲來到天水,干過雜活,擺過地攤。經過多年打拼,如今他已經是天水一家擔保公司的總經理。公司擁有員工50多人,每年的營業額達2億元。他說:“那時最大的想法就是走出農村,當個城里人。近30年過去了,我在天水扎下了根,也更熱愛這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我要為天水的發展添磚加瓦,還要幫助更多人實現夢想。”
新華街是天水最繁華的街道之一,路兩邊商鋪林立,熱鬧非凡,這些商鋪80%都是河南人開的。
田中華是駐馬店市人,如今是天水河南商會會長。去年田中華在天水投資興建了一個國家級養老示范基地,基地占地530多畝,總投資7億元。他說:“天水是歷史文化名城,自然環境好,交通也便利,年齡大了來這里養老,是非常好的選擇。”
田中華不忘家鄉,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為甘肅豫華陽光實業公司,養老基地也命名為豫華陽光養老示范基地。田中華說:“在天水的河南人很多。養老示范基地建成后,我要免費給河南商會提供辦公地點,給河南人建一個家,還要組建一個能唱豫劇的老年藝術團。所有的人見了河南人,都蹺大拇指,我才感到臉上有光,心中高興。”
因為共同供奉著伏羲氏,天水市和我省的周口市正在洽談結為友好城市。田中華說:“一旦兩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河南與甘肅的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將更為密切。”(記者 李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