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散文集《南城根:一個中國城中村的背影》
新書發布會舉行
1月18日上午,由天水市作協,清華大學出版社、天水市職業技術學校、天水茗龍軒茶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七月之葵文化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青年作家王選散文集《南城根:一個中國城中村的背影》新書發布會在茗龍軒茶樓舉辦。來自我市五縣兩區作家詩人約70人參加發布會并研討。天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天水市作協主席安永出席會議。
《南城根:一個中國城中村的背影》一書由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正式出版發行。這是我市80后作家里唯一一部市場化運作的圖書, 是近年來我市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收獲,也是國內首部用長篇散文形式描寫城中村的純文學作品。此書得到了《梁莊在中國》作者、著名作家梁鴻,還有在津天水籍作家秦嶺,作家王若冰的共同推薦。
《南城根》一書以城中村為著眼點,以“一個低處的中國,一座城市的背面,一種生活的本相”為主線,用40余章17萬字,通過舒緩的筆法、詩意的語言、悲憫的情懷,關注底層群眾的生活現狀,呈現夾縫群體的人情冷暖,記錄城市低處的眾生百態,反思城鄉變遷的功過得失。正如著名作家梁鴻評價《南城根》所說,“南城根就是整個中國的低處。作者以一顆敏感、熱愛的心體會那生活的溫度、氣味和情感,那泥淖處處但卻熱氣騰騰、有愛有恨的各色人生從頹敗、灰暗的時間中浮現出來。雖然塵埃,卻光芒四射。”
(王選)
王選,1987年生于天水,秦州區文廣局記者,致力于寫作近10年,曾于19歲時出版個人作品集《葵花之遠》。
具有人間煙塵氣息的文字所抵達的藝術高度
——王選長篇散文《南城根》的寫作走向和藝術特征
□ 秦州區民政局 楊玉林
天水作家王選的新書《南城根》正式出版了,這本未出版就先熱、一出版就引起強烈關注的長篇散文集,收錄了作者去年以來精心創作的44篇散文,該書被評論界稱為“一個中國城中村的背影”,由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天水市80后作家里唯一一部市場化運作的圖書, 是近年來甘肅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收獲,也是國內首部用長篇散文形式描寫城中村的純文學作品。此書得到了《梁莊在中國》作者、著名作家梁鴻,還有在津天水籍作家秦嶺,作家王若冰的共同推薦。讀完這本書,給我的總體印象是:這是近年來甘肅80后作家系統寫底層百姓生活的一本好書,十足的人間煙塵味道讓你無法閃躲,只能靠近、深入持久地閱讀。下面,我從四個層面分析一下《南城根》的寫作走向和藝術特征。
一、對于資料的占有與挖掘凸顯作品的前瞻性。作為一處冠名為“城中村”的安身立命的臨時住所,王選生活了5年,這5年對于一個頗具才情的少年來說他完全能夠像其他遠離農村的文人一樣沉下心來回望一下漸行漸遠的故鄉,滋養內心深處遺失的那塊根系。但王選卻在這里找到了另一個故鄉:更加具有深廣意義的南城根成為維持精神情結的一塊重要的寫作源頭。他把5年的時光侵潤在這片人口混雜的彈丸之地,一開始就以一種蝸居的姿態洞悉和體驗,以寫作的方式記錄和還原,由于身處真實的生活現場,促使他先機占有資料,用一種難得復制的平民化視角、悲憫情愫和人文關懷對這塊被濃縮了的小社會集中進行了一次解剖式的情感體驗。如文中涉及的長久生活的房東老漢、老賈、寄居這里的小馬師、困境中扎掙的公務員安海、為孩子上學租房的鄉下母親、受騙的打工妹小薇及巷道內的商鋪、結婚的喜慶場面、南坑、阿貓阿狗等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都給王選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寫作底料,他試圖用一名新聞工作者特有的鏡頭把它們拉伸、聚焦、放大,如此成篇堆積,一片具有世事萬象和人間況味的社會機構就有了人性的呼吸、體溫、血液,有了可觸可摸的立體感,也就有了思想、靈魂和本身存在的價值。
(南城根一角)
二、跨文體的寫作樣式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意蘊。王選的散文可以細化為三類:一類是對南城根地域文化層面追根溯源的探究式呈現;一類是對南城根雜居的各類眾生相人物筆入肌理的傾心描摹;再一類就是作為一個寄居者從文人的角度對南城根直觀的感受和抒情。三種寫作層面都因南城根的主題而一脈相承,“關注底層群眾的生活現狀,呈現夾縫群體的人情冷暖,記錄城市低處的眾生百態,反思城鄉變遷的功過得失。”成了該書的亮點。文集著墨最多的仍然是采用了跨文體的表達方式對各類寄居者的細致刻畫,散文的傳統筆法中有小說因素的侵入,讓被書寫的對象頓然逼真、形象、具體,眾多的藝術形象組成了各類底層人物在城市邊緣真實生活的眾生相。如《和老賈說起南城根》、《空房子》、《小薇》等篇目。尤為明晰的一個特征是小說散文的雙重合力具有立體性和放射性功效,有力的掘開了南城根在現代化城市存在的多項意義。如《那些年 住在南城根的小馬師》一文的文本意義指向了大學生“就業難”;《空房子》一文指向了城鄉教育“一體化”體制形成的弊端;《去他鄉》一文指向了房價物價上漲造成城市生活重壓等問題;《人間櫻桃》一文指向了城鄉社會發展進程中荒誕人性的變異現象等等,王選的作品中都有所滲透,讀后讓人五味雜陳。正如著名作家梁鴻評價《南城根》所說,“南城根就是整個中國的低處。作者以一顆敏感、熱愛的心體會那生活的溫度、氣味和情感,那泥淖處處但卻熱氣騰騰、有愛有恨的各色人生從頹敗、灰暗的時間中浮現出來。雖然塵埃,卻光芒四射。”
(南城根一角)
三、口語化的敘事風格和作品的典藏價值。南城根的居民既像城里人又不是城里人,既像鄉下人又不是鄉下人,他們身上具有城市小市民的勢利、貪婪、溫情和鄉下農民樸實、憨厚又圓滑混搭一起的復合型特性,這些都能夠在王選的諸多文章中找到印證。如散文《南城根77號》里的老漢、《小光陰》里靠小雜貨攤為生的房東兩口子、《后宮》里的木江等。他的每篇散文似乎是自然天成,初讀輕松、親切、厚重,盡可能地避免語法雕琢而趨于表達的口語化,語言短小而避免了拖泥帶水之遢,感覺每天閃現在眼前的底層生活,他只不過將其順手拈來,誠然,王選已練就了力透紙背之寫作功力。如“租房的人前腳剛出門,老尕關著那間房子的窗戶,嘟囔道,毛病還多得很,嫌這嫌那,要有錢住別墅去,跑南城根來挑三揀四,就這房,也是前兩天人剛搬走,才騰出來的。老尕狠狠咳了一口痰,咽了。”等生動的語言可在文集中俯首可拾。普天之下,像南城根這樣的城中村不知有多少,中國城鄉“二元化”對壘式的社會格局中多少底層人還寄宿在這樣的地方卑微又堅強地生活著呢?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像南城根這樣潛藏巨大經濟資源的寶地也終將會永久消失,也就讓王選的寫作有了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上的典藏價值。
(南城根一角)
四、《南城根》的成功對當下“80后”創作的啟迪。《南城根》中的作者王選,1987年生于天水,致力于寫作近10年,曾于19歲時出版個人作品集《葵花之遠》,大多文章都已見諸于國內各種文學刊物、各類選本。他取得明顯成效的一個基本原因除了多年勤于練筆廣泛閱讀的文學修為外,更是因為能夠把心沉浸在廣袤的生活而建立了寫作的根據地,這些從生活中迸發的文字才有閃亮的精神之光和塵世的煙火之味,達到了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度。但我們大多“80后”作家的根本癥結是:由于生活積淀的薄弱,在必須持續的寫作中,只能竭力挖掘內心世界,在保持恒久不變的深沉內向的同時,思想其實是自說自話偏離了生活的。如果寫作不能是認真的、富于思考的、有節制的,而只是表達宣泄甚至制作,又如何能要求認真的閱讀和深刻的評論呢。散文的創作形式多元,王選《南城根》的寫作只是散文創作的成功典范,他同樣要看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用接地氣的筆深入生活的內核,方可創作更多更優秀的文學作品,為新時期的天水文學發展創造新的輝煌。